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1篇
  免费   643篇
  国内免费   897篇
林业   623篇
农学   575篇
基础科学   486篇
  1076篇
综合类   5085篇
农作物   572篇
水产渔业   405篇
畜牧兽医   1907篇
园艺   863篇
植物保护   509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567篇
  2021年   516篇
  2020年   456篇
  2019年   414篇
  2018年   331篇
  2017年   505篇
  2016年   359篇
  2015年   489篇
  2014年   538篇
  2013年   657篇
  2012年   842篇
  2011年   940篇
  2010年   913篇
  2009年   777篇
  2008年   794篇
  2007年   655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463篇
  2004年   303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67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21.
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 AIN)在菠萝采后蔗糖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菠萝全基因组数据库,预测菠萝AIN家族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其在采后菠萝不同贮藏温度下的表达变化情况,为阐明AIN基因在采后菠萝果实贮藏特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以水稻AIN家族基因为探针,在菠萝全基因组中鉴定到2个菠萝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基因(cell wall acid invertase, CWIN)和2个液泡酸性转化酶基因(vacuolar acid invertase, VIN),分别命名为AcCWIN1、AcCWIN2AcVIN1AcVIN2,设计编码区引物进行测序验证,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cCWIN1、AcCWIN2和AcVIN1、AcVIN2蛋白分别归于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和液泡酸性转化酶2个进化支上,且均属于糖基水解酶家族GH32,基因结构、保守域和保守基序均一致。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菠萝果肉中AcVIN1AcVIN2在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表达量升高,且AcVIN1在发生黑心病的部位大量表达,而AcCWIN1AcCWIN2在采后贮藏过程中表达量逐渐降低,且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其表达量降低,预示AcVIN1、AcVIN2AcCWIN1、AcCWIN2在菠萝采后蔗糖降解和黑心病的发生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2.
泰山古树名木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泰山历史发展的见证,泰山的活文物,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古树健康监测系统主要采取目前最流行的B/S架构模式,使对古树的生长情况能够做到"一树一档案"的监测管理目标。同时增加GPS地图信息显示模块,使古树名木信息更能够直观的展示给工作人员。本文介绍了泰山古树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板块及功能,讨论了该系统存在的问题,为该系统的推广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3.
运用现代组织设计的相关理论,对传统大学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分析了制约大学图书馆功能发挥的各种因素,提出了现代大学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设计方案。该方案能够兼顾图书馆教学、学科建设与科研以及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24.
喷施沼液对苹果产量品质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短枝"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体积分数的沼液对苹果产量品质及成熟过程中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体积分数为75%的沼液,增加了果实维生素C、可溶性总糖和可滴定酸含量以及果实的果形指数,改善了苹果果实品质,提高了苹果的产量,与对照不喷清水不喷肥相比增产率最高,为13.7%,即667m~2可增产44.5kg。果实成熟后期,各喷肥处理下的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均高于对照CK,随着沼液喷施体积分数的增加,蔗糖含量逐渐增多;蔗糖含量与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48、0.530(P0.01)。因此,可以在苹果成熟后期叶面喷施沼液增加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的活性,进而提高果实内蔗糖含量,改善苹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5.
本试验旨在研究递增30%注射脂多糖(LPS)诱导仔猪慢性免疫应激的效果及对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取16头断奶仔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LPS组),单笼饲养。LPS组隔天静脉注射LPS,初始注射剂量80μg/kg BW,随后逐次递增30%,对照组注射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试验期15 d。研究发现:仔猪注射LPS第1、5天血浆白细胞介素-1β和皮质醇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第9天血浆皮质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10),整个试验期内血浆结合珠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注射LPS仔猪在试验的3个阶段(1~4 d、5~8 d和9~15 d)平均日增重分别降低了40.00%(P0.01)、29.52%(P0.05)和19.30%(P0.05),平均日采食量分别降低了25.09%(P=0.01)、23.15%(P0.05)和19.47%(P0.05),增重耗料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注射LPS仔猪饲粮干物质表观消化率下降了5.43%(P0.05),能量表观消化率有降低的趋势(P=0.06),粗脂肪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略有降低(P0.10)。试验结果表明,递增30%注射LPS成功诱导仔猪慢性免疫应激,降低了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抑制了仔猪生长。  相似文献   
126.
不同绿茶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6个无性系绿茶品种的成活率、新梢物候期、发芽密度、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性等性状进行分析,为国家级良种鉴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苏茶早、元宵绿、中茶108、武义早等4个品种为特早生种;中茶108、81-8-30、中茶302等3个品种的产量极显著高于CK种,武义早的产量显著高于CK种;桂香18、六杯香、鸠20、中茶302、春波绿、81-8-30、南江1号等7个品种的品质优于CK;中茶108、81-8-30等2个品种的耐寒性表现为强,浙农139、中茶302、桂香18等3个品种的耐旱性表现为强.  相似文献   
127.
在乾安县干旱立地适宜造林的品种杨为白林1号、白林2号、黄快杨、小黑杨系列品种,苗木规格为二根二干或三根二干,适宜采用深沟栽植。水分是杨树大苗成活关键外在因素,运输时要浇水并覆盖保湿,栽前浇一遍水,栽后浇两遍水;及时抚育,确保成活成林。  相似文献   
128.
卵泡从原始卵泡发育为成熟卵泡,直至排卵、黄体发育等过程都受到精密的调控,产生大量的优势卵泡是绵羊产多羔及实现快速扩繁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相关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通过影响绵羊卵泡中卵母细胞、颗粒细胞的生长,进而调控卵泡的发育成熟,对这些信号通路进行深入了解,有助于探索卵泡发育的调控机制,早日实现绵羊高效繁育。Notch是卵泡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度保守信号通路,PI3K/AKT/mTOR信号通路各成员都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在卵泡发育早期发挥了主要作用,还有间隙连接(gap junction,GJ)和跨带突触(transzonal projections,TZPs)等物理连接方式,在细胞间的交流通讯起到重要作用。作者详细介绍了Notch信号通路、PI3K/AKT/mTOR信号通路、间隙连接及跨带突触的结构功能在绵羊卵泡发育中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探明绵羊卵泡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9.
为了探索适宜于北京春茬露地生菜的灌溉方式,以生菜品种"雷达"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灌溉处理,以常规灌溉为对照,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生菜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灌溉处理的株高和叶片数显著低于微喷带和边缝式滴灌带处理;边缝式滴灌带处理的单方水产出最高,且其植株硝酸盐显著低于微喷带处理,维生素C含量要显著高于微喷带处理和常规灌溉处理,果实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相对较高。综合考虑植株生长、品质、产量和单方水产出率等要素,边缝式滴灌带相对适宜春茬露地生菜的生产,其产量667m~2达到了2 797kg,单方水产出率达到31.3kg·m~(-3),单方水产出率比微喷带处理和常规处理分别高20.8%和233.0%。试验还得出了春茬露地生菜各生育时期的作物系数,能够为实现春茬露地生菜的高效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0.
渗灌是节水农业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有利于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本研究以甘肃省金昌市杨柳青公司紫花苜蓿‘艾迪娜’(M.sativa L.‘Aidina’)试验地渗灌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渗灌次数(0次、1次、2次、3次)对苜蓿出苗期不同土层深度及管距位置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cm和10~20cm土层深度,pH最高值均出现在管上,较CK升高了8.21%和8.68%,最低值都出现在管中,较CK降低了2.70%和3.37%;2水和3水均能显著提高不同土层深度及不同管距位置的pH值(P0.05)。不同渗灌次数,不同土层深度管中的水溶性盐含量均高于管上和管近,且最大值都出现在1水,较CK分别增加了83.26%和96.34%;不同土层深度,2水的水溶性盐含量平均值都低于1水和3水;不同渗灌次数,不同土层深度,钠离子和钾离子含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管中。不同渗灌次数,不同土层深度,管中的水解性氮含量均高于管上和管近,最大值都出现在1水管中,较CK分别增加了112.68%和34.48%。随着渗灌次数的增多,0~10cm土层深度不同管距的速效磷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速效钾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不同土层深度及管位的有机质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水显著提高了各位置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综上所述,渗灌2次比较好,土壤水溶性盐含量较低且有机质含量较高,利于苜蓿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