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5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7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应用HYSPLIT-4模式分析小麦条锈病菌远程传播事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及大区流行与病原菌的远程传播密切相关。预测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的关键是搞清病原菌的远程传播路线和孢子云浓度变化规律。气流是菌源传播的主要动力,因此,气流运动的物理模型是对小麦条锈病菌远程传播事例分析的有力工具。本研究利用再分析格点资料(NCEP/NCAR Reanalysis Data),基于HYSPLIT-4模式,对历史上我国小麦条锈病菌远程传播的经典事例(分别发生于1960、1964、1975和1983年)进行了分析,着落区孢子浓度时间序列模拟结果与观察到病害发生前几天的降雨事件是相符的,结果表明小麦条锈病的远程传播及发生时间可通过计算大气环流运动来预测,病原菌孢子的沉降除由于孢子自身重力而引起的沉降外,很大程度上还受到降雨引起的湿沉降的影响。HYS-PLIT-4模式可用于探讨我国小麦条锈病区域间菌源传播关系问题,进行病害的预测预报,进一步指导我国小麦条锈病越夏和越冬调查以及菌源区综合治理和小麦品种布局。该研究在方法和技术上也可为研究其它病原菌远程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2.
 首次采用dot-ELISA和RT-PCR 2种方法对受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侵染的玉米品种330、478、黄早四、获白及M o17病株上采得的花粉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2种方法在供试玉米病株花粉中均检测不到MDMV,证明玉米花粉中带或存在玉米矮花叶病毒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93.
 以大麦黄矮病毒 ( BYDV) GAV株系的 RNA为模板 ,通过 RT- PCR扩增获得通读蛋白 ( readthrough protein RTP)基因的目的片段。将其重组到 p GEM- 7zf( + )并转化 JM1 0 9得到了含有完整 RTP基因的重组子。采用双脱氧终止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RTP基因为1 377nt,与文献〔1〕报道的血清学较密切的 BYDV MAV- PS1相比 ,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 87.4%和 87.1 %。将此 RTP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 p ET- 5a上 ,在大肠杆菌 BL2 1( DE3)中用 IPTG诱导表达 ,利用分离包含体的方法结合 SDS- PAGE电泳 ,得到了纯化的分子量为 66ku的非融合蛋白  相似文献   
94.
正番茄病毒病是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安全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感染番茄作物的病毒种类高达136 种~[1]。小RNA测序和组装技术(small RNA sequencing and assembly, sRSA)已用于不同物种的病毒检测~[2]。Xu等~[2]对采自我国的170个番茄样本进行小RNA深度测序分析,鉴定出22种病毒。其采样地点未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是我国重要的设施番茄生产基地, 2011 年宁夏银川市  相似文献   
95.
为明确我国各地区玉米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水平,为品种推广和抗病品种科学布局提供依据,利用85个玉米品种对海南三亚、广东河源、广西河池和湖南邵东4个地区的玉米南方锈菌菌株进行了田间抗病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品种对不同地区来源菌株的抗性水平有差异。综合各地区玉米南方锈菌的抗性评价可知,玉研505、鲁宁184、蠡玉88、太平洋99和绿海200等9个品种对玉米南方锈病的抗性最强,优迪598、三北63、联创839和冠玉911等19个品种次之,禾新9号、德禹M8、宁玉502、新玉27和晨强808等17个品种抗病性最弱。供试品种中,表现为高抗、中抗和感病的品种百分比分别为10.59%、22.35%和67.06%,说明我国玉米品种整体上表现为对玉米南方锈病抗性较差,病害容易流行,需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96.
地理信息系统在植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决策支持系统和技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广泛应用于环境、灾害损失预测等众多领域。本文主要介绍了其在植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状况及前景。GIS的主要作用包括分析病虫害发生的空间动态、评估其发生的适宜生境及影响因子、监测、预测病虫害、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病虫害管理将越来越多地依靠地理信患系统的支持。  相似文献   
97.
病害空间动态是植物病害流行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病害的空间动态的研究与病害的时间动态研究相比一直显得不足,地统计学技术由于其在研究空间数据方面的优势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简单地介绍了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理论基础(即区域化变量理论)以及地统计分析主要工具(即变异函数),并对地统计学技术在植物病害流行和病害治理研究中的应用做了介绍。地统计学可以用来研究病害的生态学问题(如病害的空间分布特征,病原的传播及其影响因子等),病害的风险分析以及治理病害方案的确定等。  相似文献   
98.
小麦条锈病区域流行相关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大区流行病害,病菌夏孢子可随气流远程传播,该病的多次流行给中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选择甘肃天水、四川马尔康、陕西汉中、西安、河南郑州,根据各地1988—2000年小麦条锈病病情数据和每年3月1日-5月31日降雨量、相对湿度、最大风向、平均风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初步明确了天水的病害发生流行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证明了天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对马尔康和郑州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与汉中、西安的相关性不高。研究结果对于探明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规律,实现对其宏观管理和超长期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
玉米矮花叶病传播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引起的玉米矮花叶病近年在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流行成灾,给生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紧密结合生产实际,针对病害发生危害特点,在进行病原病毒的提纯、血清制备、检测、病害流行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种传规律和蚜虫传毒机制作了较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0.
宁夏牧草病害动态监控系统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