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7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3篇
  18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81.
盐胁迫对油葵种子萌发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葵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耐盐性强的优点。种子萌发期是油葵发育的第一个时期,在其整个生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对其耐盐性的研究目前还较少。该研究通过对‘DW2177’、‘DW667’、‘高油1号’和‘新葵10号’等国内外4个油葵品种萌发期耐盐性的评价,发现了耐盐性最高的油葵品种‘新葵10号’;利用HPLC技术对其不同盐浓度下的萌发期内源激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内源激素调控油葵耐盐性上,GA3在低盐浓度时发挥作用而ABA在高盐浓度时发挥作用;IAA在调节油葵耐盐性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脂联素(adiponectin)是一种能参与调控糖和脂质代谢、能量调节、免疫反应以及抵抗炎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的激素。禽脂肪性肝病是由于禽肝脏中脂肪酸合成与酯化、脂肪酸转运、脂肪酸氧化、脂肪分解和利用等代谢途径发生异常, 导致的脂类代谢紊乱、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炎症反应。文章介绍了脂联素及其分子结构, 脂联素受体及其参与的信号通路, 并重点阐述了脂联素对肝脏脂质代谢、炎症、氧化应激、肝细胞凋亡与自噬方面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以及脂联素受体激动剂的生理作用。同时, 结合禽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对脂联素及其受体激动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文章为预防和治疗禽类乃至其他动物的脂肪性肝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3.
为探究GNAT乙酰转移酶在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Xoc)中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对GNAT家族蛋白进行了结构域分析,随后构建了GNAT编码基因的单突及多突突变体,并比较了野生型菌株和这些突变菌株间的生长速度、胞外酶活性和致病力的差异。结果发现:在营养缺乏条件下,除xoc_1598突变体和敲除全部GNAT类乙酰转移酶基因的6突突变体外,其他所有突变体的生长都弱于野生型,说明此类乙酰转移酶调控Xoc的生长。此外,所有GNAT类乙酰转移酶突变都导致Xoc致病力下降。同时还发现此类乙酰转移酶对运动性、胞外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也有调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乙酰化修饰是Xoc生长和致病力的重要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84.
固定边界磨损预测方法只能得到磨损初始边界状态下的磨损特性,无法获得壁面破坏后的流场动力学响应.由此,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提出动态边界的水力机械过流壁面渐进磨损数值预测方法,通过研究90°弯管在不同磨损时刻的磨损表面形貌,流场特性、磨损特性和颗粒冲击特性,揭示由于过流壁面磨损形貌演变引起的多相流特性和磨损演变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来流速度6.3 m/s、颗粒体积分数为0.35%的90°弯管中,磨损主要集中在末端(50°~90°)内壁附近,且在20 000 h以后,外侧内壁的平均磨损率与内侧之比增大到2倍附近;颗粒冲击速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最大变化量为0.81 m/s,而颗粒冲击角度呈现近乎线性增加,平均最大增幅为1.13°;此外,磨损坑内颗粒冲击速度减小,磨损坑边缘冲击速度增加,说明随着磨损时间的增加磨损范围会进一步扩大,研究结果为弯管的磨损防护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明确川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Linn. f.) Ker-Gawl]生产中氮 (N)、磷 (P)、钾 (K) 和生物有机肥 (BF) 最佳配施量,为大田川麦冬的科学种植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L9 (34) 正交设计,分析9个不同N、P、K与BF组合处理下,川麦冬品质活性成分、代表性活性成分与重金属含量,并基于DTOPSIS法进行了综合选优。  【结果】  合理的N、P、K和BF配施可显著提高川麦冬水溶性浸出物、总皂苷、可溶性多糖、麦冬皂苷D与麦冬皂苷D'的含量,降低Cu、Gd、As、Pb、Hg的含量。其中,以N1P3K3BF3处理的水溶性浸出物、总皂苷、麦冬皂苷D与麦冬皂苷D'的含量最高,分别为74.52%、0.38%、112.208 μg/mL与56.293 μg/mL;可溶性多糖含量最高的为N3P3K2BF1处理(42.47%);Cu和Pb含量最低的为N1P2K2BF2处理,As含量最低的为N3P2K1BF3处理,Gd含量最低的为N2P1K2BF3处理,Hg含量最低的为N2P2K3BF1处理。  【结论】  通过DTOPSIS法进行了综合选优,活性成分高、重金属含量低的最佳施肥组合为N1P3K3BF3,即N、P2O5、K2O和生物有机肥分别为598、240、595.80和2700 kg/hm2。  相似文献   
86.
指出了VOCs作为大气污染物的重要前体物质,在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被广泛重视,并分别出台了地方标准和相应的收费政策。从京津冀三地VOCs排放的环境政策出发,分析了其排放标准和收费政策的异同点,对其中存的问题提出了思考:未来要促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需结合新时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形势,在京津冀联合标准制定的模式下,统筹国家—地方标准制定要求,在标准制定限值和执行时限上体现差异化管理。同时结合"博弈论"理念,摒弃属地治理的弊端,在合作收益、合作成本上做好研究工作,以更好地实施区域环境的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87.
[目的]了解在自然发病情况下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的侵入时期和侵入部位,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侵入机制提供参考。[方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水稻孕穗期的幼穗花器,研究稻曲病菌的侵染过程,并对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该菌是在抽穗前8 d左右从上下颖壳间的缝隙中侵入的。该菌随机到达各种花器上,但到达花药的几率最大。然后菌丝上下扩展,当到达花丝的上部或/和柱头上时就会生长得更快,因为那里营养更多。该菌不侵入子房,是因为子房的细胞小而排列紧密,病菌无法穿透。该菌是授粉前侵入花器的,说明水稻雄性不育系也可发病,可以进行抗病性鉴定。[结论]试验结果为水稻生产上有效防治该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8.
气候对建成区绿地率具基础性影响作用,考察其在不同气候区划区域差异,对推进城市绿地建设具重要意义。本文以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3个自然区为视角,分析三大地区的城市绿地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并从温度和降水两个因素剖析气候对建成区绿地率的影响作用。以期为我国建成区绿地率区域差异研究提供相关理论指导,也为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关城市绿地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9.
为探索氮、磷、钾肥配施对暗紫贝母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得出暗紫贝母优质高产的氮、磷、钾肥配施方案,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5年生暗紫贝母的田间施肥试验,测定了药材产量和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总生物碱含量等指标。使用DPS解析的数据建立了氮、磷、钾与暗紫贝母产量和质量的函数模型,通过F检验,分析了回归方程和各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利用模型分析了氮、磷、钾肥对产量、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使用统计频数法、灰色关联度和DTOPSIS法综合各项指标获得最优施肥方案。施用氮、磷、钾肥可影响暗紫贝母产量和质量。本研究施肥水平下各因素对产量和总灰分的影响表现为:K2O>N>P2O5,对醇溶性浸出物和总生物碱的影响表现为:N>P2O5>K2O。随着N用量的增加,总灰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总生物碱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P2O5用量的增加,总灰分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K2O用量的增加,总灰分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低P2O5低K2O或高P2O5高K2O均有利于暗紫贝母产量的形成,低N低P2O5或高N高P2O5均有利于增加暗紫贝母的醇溶性浸出物含量。K2O对产量和总灰分的影响最大,N对醇溶性浸出物和总生物碱的影响最大。通过试验得到的暗紫贝母优质高产的施肥方案为N 163.82~190.77 kg/hm2、P2O5.541.75~720.25 kg/hm2、K2O.337.49~454.52 kg/hm2。  相似文献   
90.
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11,他引:43  
以不覆盖的处理为对照,研究了冬小麦期覆盖秸秆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受充足的降雨影响,秸秆覆盖的保墒效果不太明显,但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有较大的提高。秸秆覆盖对表土层(0~30cm)具有明显的保墒效果,尤其是夏玉米生长前期。在深土层(100~110cm)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率低于不覆盖处理,形成一个缺水带。一年两熟条件下,夏玉米可以充分利用夏季多雨的特性,结合秸秆覆盖措施,可提高对降雨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