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1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品种抗病性利用是控制病害发生的重要措施,明确小麦抗赤霉病资源的抗性类型,有利于小麦抗赤霉病育种。2003年和2004年对9个常用抗源在穗期进行单花滴注和喷雾接种,研究其抗侵染和抗扩展性,并对病穗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望水白和苏麦3号具较好的抗侵染和抗扩展能力,其中望水白的抗扩展性最好;感染赤霉病后,DON在5个抗源穗组织中的含量差异显著,DON在望水白和繁60096穗组织中积累量明显比在苏麦3号、延岗坊主和翻山小麦低。通过对望水白/安农8455遗传群体两年的病小穗率和病穗中DON毒素含量的比较,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受环境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52.
小麦纹枯病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区序列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7个从江苏省小麦纹枯病样本分离到的丝核菌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融合群分类和致病性测定,提取病菌的DNA,采用通用引物ITS1(TCC GTA GGT GAA CCT GCG G)和ITS4(TCC TCC GCT TAT TGA TAT GC),扩增病菌的rDNA内转录区(ITS),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用这些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分析,得到与这些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的菌株序列,并明确了这些菌株的分类地位.对以上的菌株序列进行Alignment分析,结果表明,病菌的5.8S rDNA序列高度保守,而ITS区的可变性则相对较高,在双核和多核丝核菌、双核丝核菌CAG1融合群和非CAG1融合群菌株间存在差异,可用于反映菌株间的进化关系和双核丝核菌种下分类.  相似文献   
53.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危害小麦茎基部的土传真菌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麦区发生日趋严重,限制了小麦的高产稳产。当前生产上推广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普遍较差且抗病育种进展缓慢,究其主要原因是纹枯病抗源匮乏。为发掘小麦纹枯病稳定抗源,本研究采用土表接菌法和滚动鉴定的方式,连续10年在3个环境(南京大田、六合大棚和水泥池)下,对共计384份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成株期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携带小麦近缘种属遗传物质的近缘种质抗性较好,国外引进种质次之,国内育成品种(系)抗性较差。鉴定出成株期对纹枯病呈稳定抗性的种质3份,分别为小黑麦09R1-29、美国引进种质Glacier和Steele;鉴定出呈稳定中抗的种质44份,包括淮麦920等育成品种(系)11份,辉县红等地方品种2份,Scout等引进种质11份,来源于黑麦、簇毛麦、偃麦草、人工合成小麦等的近缘种质20份。这些小麦成株期纹枯病新抗源可为抗纹枯病研究和抗病新品种培育提供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4.
黄淮麦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小麦全蚀病病菌的群体组成和遗传多样性,采用8对多态性较好的微卫星标记,对我国黄淮麦区的116个小麦全蚀病菌株进行了分析。8个SSR标记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25个,多态性信息含量的平均值为0.66。供试菌株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和基因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6和0.27,漯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周口群体最低。不同群体间遗传距离均较小,为0.0199~0.1153,其中徐州和周口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而周口和驻马店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小。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分化,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10%,群体内遗传变异占90%。6个群体间的基因流为3.5。根据SSR多态性,对来源不同菌株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全蚀病菌群体结构与地理来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通过蔓枯病病原的菌丝和分生孢子两种接种体接种的不同方法,对5种来源不同的蔓枯病菌进行致病力鉴定。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鉴定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菌丝伤口接种法快速简便;5种菌株中的TMK-3(南京市江宁区甜瓜上分离)的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56.
百坦,粉锈宁药害的克服及春后小麦纹枯病的防治适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粉锈宁处理麦种,可使苗长显著缩短,茎根比值减小,而赤霉素则能逆转这种作用。提高土壤湿度可以部分消除药剂所引起的这种影响。通过药剂与生长调节剂混配试验.提出了克服药害的两个种子处理最佳组合.在粉锈中加入适量赤霉素处理麦种,可促进出苗、分蘖及增加有效穗数和产量。试验还明确了药剂种子处理后翌春喷洒井岗霉素或粉锈宁接力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适时期为小麦拔节后期。  相似文献   
57.
测定了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的3个菌株R2、R7和R46的胞外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比较了经3个菌株的胞外产物处理48h后,3个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茎组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的活性。结果表明,致病力强的R46和R7菌株的PG活性强,致病力弱的R2菌株的PG活性弱。3个菌株的胞外产物处理后,小麦茎组织内PAL和PO活性都表现增强,致病力强的R7和R46菌株的胞外产物对小麦组织内的PAL、PO活性诱导能力较强,在抗性品种上的表现更为明显,如抗病品种"陕229"经处理后,茎组织内PAL和PO活性增幅高于感病品种"苏麦3号"和"宁麦6号"。高温处理后,胞外产物对不同品种茎组织的PAL、PO活性影响不一致,致病力弱的R2菌株胞外产物,对小麦组织内PAL和PO活性的诱导作用高于致病力强的菌株R7和R46。  相似文献   
58.
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技术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8种杀菌剂进行了室内皿测试验,测定其对小麦全浊病菌的EC50,菌霉净、三唑醇、烯唑醇的EC50最低,分别为1.16、1.75、2.04ml/kg。复配剂拌种剂1号的EC50为1.67mg/kg共毒嵪凳保梗福梗罚硐置飨缘母磁湓鲂ё饔谩P∏匝榧笆痉督峁砻鳎柚旨粒焙虐柚执β袂亩瑣前病株率、冬后(4月21日)病指、后期枯白穗防效分别为70%、34%、82.52%,高于其它参试药剂。嵈杭九缥硪灿幸欢ǚ乐涡Ч劝柚执砑际跻蟾撸杀臼栏摺  相似文献   
59.
 用小麦黄化芽鞘生物测定法探测禾谷镰刀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以及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粗毒素的反应。以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作比较,证明了粗毒素具有与纯毒素DON相同的生物活性。对粗毒素在抗赤霉病性鉴定应用的初步探讨中,明确了小麦品种对粗毒素的敏感性与其在田间的抗赤霉病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0.
为明确江苏省小麦主推和新育成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2018年至2020年采用单花滴注接种和自然发病方法,对280个江苏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对部分自然发病鉴定品种进行了籽粒DON毒素积累分析。结果表明,85个品种对赤霉病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其中淮南品种60个,淮北品种25个。经连续3年重复鉴定,筛选出18个抗性水平高且稳定的小麦品种,包括16个淮南品种和2个淮北品种。自然发病条件下,病穗率在10%以上的品种中,90%以上表现为中感及感病。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DON毒素积累水平差异较大,毒素水平与小麦品种的病情指数呈正相关。综上所述,淮南较淮北品种的赤霉病抗性高,籽粒DON积累量低;人工接种鉴定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不同小麦品种发病严重程度与DON毒素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