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3篇
  6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酿酒葡萄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控水滴灌下水分亏缺对酿酒葡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分析品质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典型相关性,进行了不同生育期水分调控滴灌试验。结果表明:浆果膨大期轻度水分亏缺减产幅度达60%左右,WUE降幅达38%,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降低7.0%,且不利于葡萄后期的自然降酸,对酿酒葡萄负面影响最大;着色成熟期轻度水分亏缺可使总糖含量提高22.4%,酸含量降低9.3%,并能提高单宁含量。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单穗粒数与可溶性固形物、花色苷含量呈正相关,单株穗数与单宁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2.
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覆盖方式对葡萄新梢生长期新梢生长特性、膨大期果实粒径大小变化、成熟期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确定延后葡萄栽培最理想的处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覆盖处理,在两种不同的灌水水平下葡萄植株新梢生长特性、果实大小重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覆盖方式下,适度调亏灌溉下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均比标准灌水的高,其中适度调亏灌溉下的秸秆地膜覆盖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分别达到18.03%和0.20 mg·g-1;在同一灌水梯度下,覆盖相比不覆盖处理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植株新梢生长特性、果实大小重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且地膜秸秆双重覆盖处理的效果最好,标准灌水下的秸秆地膜覆盖处理各品种指标均最大,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Vc含量分别达到18.33%和0.22 mg·g-1;不同水分处理均能增加葡萄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且适度调亏灌溉的葡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高,分别达到36 381.1 kg·hm~(-2)和6.29 kg·m-3。由此可知,适度亏水处理的秸秆地膜覆盖处理时,葡萄新梢生长速度、果实大小重量、葡萄品质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最高水平,该结论可以在今后设施栽培葡萄节水、优质灌溉制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3.
为寻找到合理的葡萄灌溉制度,实现设施延后栽培葡萄的优质高产,以葡萄5个生育阶段萌芽、新梢生长、开花、浆果膨大及着色成熟,每个生育阶段设3个灌水水平(丰水、轻度胁迫、中度胁迫)条件下,对葡萄叶片保护系统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会使葡萄叶片中的SOD和POD酶活性显著下降,萌芽期及新梢生长期调亏复水后SOD和POD酶活性补偿明显,到开花期末恢复至接近CK对照水平,开花期轻度调亏复水补偿明显,在膨大期中期恢复至接近CK对照水平,开花期中度调亏处理复水回补后依旧低于CK对照水平,浆果膨大期及着色成熟期各调亏处理SOD和POD酶活性补偿有限。水分胁迫会使葡萄叶片中MDA和ABA含量增加,各调亏处理复水后变化情况与SOD和POD酶补偿情况接近但有一定的延迟效应。萌芽期中度调亏处理产量及水分生产率最大,着色成熟期轻度调亏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及总糖含量显著高于CK对照,综合考虑,最佳设施延后栽培葡萄水分调亏处理为着色成熟期轻度调亏处理。  相似文献   
34.
水肥调控对设施延后栽培葡萄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到合理的灌溉制度和施肥水平,实现设施延后栽培葡萄的优质高产,就3个施肥水平(高肥、中肥、低肥)和4个灌水水平(丰水、轻度胁迫、中度胁迫、重度胁迫)对设施延后栽培葡萄生长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水肥调控对葡萄植株茎粗影响不显著,中肥水平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条件下茎粗增长率较高。灌水下限对横径膨大速率的影响呈显著相关,施肥水平对纵径膨大速率的影响呈显著相关,中肥中度水分胁迫条件下葡萄膨大速率最大。水分亏缺和增肥使植株叶片和果实内POD、SOD活性及脯氨酸质量分数升高,施肥水平对各项抗逆性指标的影响呈显著相关,中肥中水条件下各项抗逆性指标较为优质。葡萄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及糖酸比随施肥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可滴定酸、维生素C及花色苷含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葡萄产量和品质随水分亏缺先增长后下降。综合考虑各项情况,中肥(N、P、K分别为161.92、53.97和44.98 kg/hm2)和中度胁迫(灌水下线为土壤相对含水率55%~60%)处理组合为最优。  相似文献   
3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蛋氨酸锌对蛋鸡消化酶活性、蛋黄微量元素沉积、抗氧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540只海兰白蛋鸡,随机分成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Ⅱ、Ⅲ、Ⅳ、Ⅴ、Ⅵ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70、140、350、700、1 400 mg/kg蛋氨酸锌。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Ⅱ、Ⅲ组十二指肠淀粉酶(AMY)、蛋白酶(PT)和回肠PT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清和肝脏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升高(P0.05),Ⅳ、Ⅴ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Ⅳ组十二指肠淀粉酶、PT和回肠P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和肝脏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CuZn-SOD活性及T-AOC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IgA和IgG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Ⅱ、Ⅲ、Ⅳ和Ⅴ组蛋黄锌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Ⅵ组蛋黄锌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蛋黄铜、铁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二次曲线拟合分析得出,蛋鸡获得较高的消化酶活性和较好的抗氧化、免疫性能时,蛋氨酸锌的适宜添加水平为60~100 mg/kg。  相似文献   
36.
菜籽油是我国居民主要食用的优质植物油之一,而黄淮及其以北冬油菜区也是我国重要油菜产区之一,但该区冬春干旱和冷冻制约着油菜的高产稳产,加上种管粗放,产量低而效益不高,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对此我们通过多年的试验调查研究,总结出北方油菜安全越冬的主要栽培措施:以抗旱保墒为中心,早耕整地,选好抗旱耐寒品种;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播种,667 m~2留苗3万~4万株;纯氮10~12 kg,五氧化二磷5~6 kg,氧化钾5 kg,硼砂约0.5 kg;在6叶期喷施多效唑,防止缩颈延伸,培育壮苗。采用沟播、培土、灌越冬水、防治病虫害、实施全程机械化种植等,以减轻冻害、稳定产量、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37.
水分胁迫度及时期对设施延迟栽培葡萄耗水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研究水分胁迫对葡萄耗水规律和产量的影响,2012—2014年在甘肃省张掖市水务局灌溉试验站连续开展3 a设施栽培葡萄水分胁迫试验,将葡萄划分为萌芽、新梢生长、开花、果实膨大、着色成熟5个生育阶段,各生育期分别设1个土壤含水率下限为55%的田间持水率(field water holding capacity,FC)供水水平(中度水分胁迫)和1个土壤含水率下限为65%FC的供水水平(轻度胁迫),以下限为75%FC为对照,研究3种供水水平下葡萄日耗水强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1)3个试验年度设施栽培葡萄在果实膨大期日耗水强度均达到最高值,该阶段为设施葡萄需水临界期。2)水分胁迫对葡萄各生育期耗水强度有明显的影响,萌芽期中度水分胁迫降低该阶段耗水强度,但随后复水后耗水量迅速恢复并出现复水补偿增长效应;开花期时间较短,中度水分胁迫对耗水的影响在随后生育期(果实膨大期)才体现出来;着色成熟期中度水分胁迫也显著降低葡萄在胁迫时段的耗水强度;新梢生长期轻度水分胁迫显著影响葡萄日耗水强度。3)2012年萌芽期中度胁迫能提高葡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效应随胁迫年度持续逐渐减小,2013和2014年产量与充分供水处理差异不显著。研究可为深入理解设施栽培葡萄的耗水特性和设施葡萄节水高效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8.
氮素是水稻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通过探索水稻分蘖期对氮的转录响应,筛选氮素应答基因用于培育氮素利用率高的水稻品种,同时为水稻的精准栽培提供转录组学指导.以五优稻4号为材料,于施氮后7,14,21 d分别收获了五优稻4号叶片,并进行动态转录组分析.氮素处理使分蘖期水稻叶片颜色加深,并检测到3870个差异表达基因(D...  相似文献   
39.
【目的】创制可以稳定遗传的黄籽甘蓝型油菜种质,为黄籽油菜材料的创制与利用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方法】以甘蓝型油菜BnaTT2基因为研究对象,以甘蓝型油菜K407为受体材料,构建相应单靶点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载体转化入油菜植株,测定获得的黄籽油菜基因编辑材料TT2-Mutant的籽粒色度和千粒质量,并用红外分析仪测定其脂肪酸组分相对含量和含油量。【结果】对甘蓝型油菜T1代转基因株系靶位点的序列检测和突变类型分析结果表明,BnaTT2基因靶位点被成功编辑,编辑类型为单碱基的插入或缺失。获得的T2BnaTT2基因缺失油菜材料籽粒千粒质量(4.74 g)相比对照材料K407(3.62 g)增大;种子颜色变黄,黄色度等级为4.8;籽粒中的含油量极显著升高6.10%,亚油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分别极显著提升3.13%和4.99%,芥酸相对含量则极显著降低1.53%。【结论】BnaTT2基因敲除后可导致相应功能缺失,从而改变油菜籽的种皮颜色,并对其脂肪酸组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