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7篇
  4篇
综合类   90篇
农作物   2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水稻旱育秧技术具有三早(早播、早发、早熟)、三省(省工、省水、省秧田)、两高(高产、高效)的突出优点.自1992年以来,此项技术在我省推广应用已经有很大面积,特别是春旱常发区推广很快,在应用推广过程中,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烂秧死苗的现象,导致秧苗不够栽,直接影响了旱育秧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2.
当前我省水稻生产长势较好,进入6月中旬以来,光、温、水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水稻建立高产群体的关键时期,需要及时加强分类指导,加强田间管理,抓好田块平衡,为今年水稻丰收奠定坚实基础。一、及时晒田,控制田间苗数,建立健康的高产群体当前水稻生长较好,田间苗数多数达到每亩  相似文献   
133.
不同种植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四川省传统的稻田种植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了水稻-秋菜-春马铃薯、水稻-秋马铃薯/油菜和水稻-秋菜-小麦3种稻田生态重建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稻油、稻麦种植模式相比,3种植模式下水稻个体长势好,群体发育的结构合理,分蘖较多、穗大、着粒数亦高,千粒重、产量、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及叶片光合速率均有所提高。千粒重分别比对照高出0.73、0.30和1.51G;水稻产量分别比比对照高出:158.7、99.2和109.0KG/HM2。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0.99%、5.60%和12.73%;在水稻生长后期,3种新型的种植模式表现出较强的水肥耦合效应。  相似文献   
134.
采用免耕撬窝移栽高产栽培技术4年后,测定0~20 cm土层的速效氮、全氮、有机质、容重和总孔隙度。结果表明,速效氮0~5 cm土层与CK差异小,5~15 cm土层比CK高出40%左右;全氮0~5 cm土层比CK低0.019个百分点,5~10 cm、15~20 cm土层比CK高0.010个百分点左右,10~15 cm土层比CK高0.016个百分点;有机质0~5 cm土层比CK低0.5个百分点,5~20 cm土层比CK高0.2个百分点左右;土壤容重0~10 cm土层低于CK,10~20cm土层则高于CK;0~20 cm土层的总孔隙度逐层降低,0~10 cm土总孔隙度高于CK,10~20 cm土层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5.
一、技术背景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水稻生产实现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及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比常规手工插秧增收节支约150元/亩。近5年来,我省农机、农技、科研、教学等部门的科技人员,  相似文献   
136.
在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川西平原和盆周山区,常年气温偏低,在低温寡日照条件下,籽粒灌浆存在二次灌浆的特征,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高,品质较差.在现有三系杂交品种资源的利用上,通过杂交配组来降低垩白的研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在长期的栽培研究中,采用合理密度,调节氮、磷、钾比例,水分控制等办法试图寻找一条能较大幅度降低垩白的栽培技术研究,虽经多年努力仍然没有较大程度的改善.由于垩白粒率较高和垩白度大,降低了整精米率,加工成本较高.如何减少垩白米率和降低米粒的垩白度,提高稻米品质,这个问题的解决一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7.
138.
旱育秧苗床的化学除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9.
发展丘陵山地农机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丘陵山地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农机化发展中,缺乏适宜机具行走的道路、土质和水分差异影响机耕、种植结构复杂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农机与农艺的协调性还需要研究配套、劳动力结构的老龄化制约机械化生产、农机作业成本高的六大因素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文章提出发展丘区农机化应该坚持“能用优先,效益第一”、从主要作物主要农事环节取得突破、机械技术的研究要有前瞻性等原则.研究提出五条促进丘区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实用机具的开发、加强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农机农艺结合进行研发、加强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