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2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测定了常用杀虫剂对桔小实蝇成虫和老熟幼虫的室内药效。结果表明,480 g/L毒死蜱乳油、40%辛硫磷乳油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等3种杀虫剂对桔小实蝇成虫速效性较好,药后12小时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0%、100%和93.33%,显著高于其他药剂的效果;2%阿维菌素乳油、75%灭蝇胺可湿性粉剂、5%啶虫脒乳油、80%敌敌畏乳油、30%丁硫.毒死蜱微乳剂和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的药效较低;480 g/L毒死蜱乳油和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老熟幼虫的防效较好,用其处理沙土表面后,老熟幼虫的化蛹率仅为36.67%。  相似文献   
32.
乙基多杀菌素与4种杀虫剂复配对黄胸蓟马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与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剂组合,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乙基多杀菌素分别与啶虫脒、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对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联合毒力,并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了复配组合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与啶虫脒在配比为3∶7、5∶5、7∶3和8∶2时,与毒死蜱在所有配比组合中,与阿维菌素在配比为2∶8、3∶7和6∶4时,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而与高效氯氰菊酯在所有配比下均不具有增效作用。乙基多杀菌素与啶虫脒、毒死蜱、阿维菌素采用上述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比复配,在害虫治理和抗性治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33.
选用16%吡虫.噻嗪酮WP、25g/L多杀霉素SC、20%吡虫啉SL、20%甲维.丙溴磷EC、20%高氯.马WP和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等6种杀虫剂对烟粉虱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甲维.丙溴磷EC、20%高氯.马WP和25g/L多杀霉素SC对烟粉虱有较好防效,药后10d防效均在80%以上;20%吡虫啉SL和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对烟粉虱防效一般,药后10d防效在70.09%~76.92%;16%吡虫.噻嗪酮WP对烟粉虱防效较低。  相似文献   
34.
以刚果12号按授粉13~16 d的胚珠为外植体,消毒处理后对胚珠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最佳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MS 1.5 mg·L-16-BA 1.0 mg·L-1IAA,诱导频率32.5%;将红色紧密的愈伤组织转至MS 1.0 mg·L-16-BA 1.0 mg·L-1NAA 的培养基上,经连续继代后形成不定芽,根据多倍体的形态特征,对再生植株进行分离培养,生根后取根尖染色体显微观察,染色体数目均为33.  相似文献   
35.
为评价淡翅小花蝽Orius tantillus对黄胸蓟马Thrips hawaiiensis的捕食作用及控害潜能,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 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其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淡翅小花蝽成虫具有较强的种内干扰作用, 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 其平均捕食量减少, 捕食作用率降低?根据Beddington模型E=a/[1+aThN+bTw(P-1)]拟合获得淡翅小花蝽成虫捕食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干扰模型E=0.968 5/(0.011 0N+1.383 7P-0.383 7), 表明淡翅小花蝽的搜寻效应随其自身密度和黄胸蓟马密度的增大而下降?研究结果表明淡翅小花蝽对黄胸蓟马具有较大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36.
章鱼为头足纲软体动物,是重要的海洋经济头足类,多数种类栖居于200m以内的浅海陆架区.章鱼以往只以原料形式出口,近年来将其加工成冷冻章鱼块出口,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7.
网纹甜瓜"华蜜0526"是启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为项目引进和示范推广的甜瓜新品种,具有品质好、抗病性强、易坐果、果形整齐的特点。从培育壮苗、定植、定植后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总结了"华蜜0526"的设施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了毒死蜱、甲维盐、敌敌畏、顺式氯氰菊酯等4种杀虫剂对瓜实蝇成虫的毒力和二元混配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80 %敌敌畏乳油(EC)的LD50最小,为1.683 9 μg?g-1|100 g?L-1顺式氯氰菊酯EC的LD50最大,为8.877 0 μg?g-1。供试杀虫剂毒性大小依次为:80 %敌敌畏EC>5 %甲维盐微乳剂(ME)>480 g?L-1毒死蜱EC>100 g?L-1顺式氯氰菊酯EC。敌敌畏与甲维盐(1∶1)混配的增效作用最强,共毒系数为426。  相似文献   
39.
豆大蓟马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Bagnall)]是海南豇豆的重要害虫,是影响豇豆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通过室内试验,对豆大蓟马的发育速率、有效积温、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5~35℃温度范围内,豆大蓟马的世代发育历期为10.57~46.29 d,其中卵期为2.72~8.71 d,若虫期为3.54~16.24 d,预蛹期为0.76~3.62 d,蛹期为2.02~8.74 d,产卵前期为1.00~9.16 d;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呈二次回归关系,且呈显著相关;卵、若虫、预蛹及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18、9.80、9.37、8.83℃,有效积温依次为76.55、76.77、17.06、46.73日·度,完成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35℃和238.87日·度;温度对豆大蓟马的存活率影响显著;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下平均寿命为63.24 d,35℃下平均寿命为11.20 d;30℃时产卵量最高,平均产卵232.78粒/雌,分别是15℃和35℃下的3.84倍和8.87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豆大蓟马的科学防控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0.
1995年前古田县宝溪村种植西瓜都是按传统的方法进行种植,单株单果,产量极低,易发生枯萎病等病害,严重制约了西瓜生产的发展。宝溪村于1995年引入西瓜嫁接技术,在普通西瓜嫁接栽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始推广西瓜嫁接栽培。通过露地(地膜)栽培嫁接西瓜抗枯萎病,耐低温、耐湿,根系发达,苗期早发,长势旺盛,优质、高产,一般亩产量2500--4000公斤,比未嫁接的露地西瓜增产30%--50%,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