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本研究对15个云南不同生态型割手密血缘F1代创新种质材料及其亲系共28个材料,在自然生长与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的13个指标进行主成分与模糊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参试材料的抗旱性。试验结果表明:(1) 叶绿素因子、地下干物质积累因子和地上干物质积累因子等前6个主成分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0.11%,可代表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量;(2) 利用抗旱性度量值将参试材料聚为4大类6个亚类,聚入第Ⅰ类的共有4个创新种质材料,占参试材料的14.3%,尤其是云割F108-317、云割F108-319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第Ⅱ、Ⅲ类材料分别占参试材料的42.9%、39.3%,都分为2个亚类,其中云割F108-392、云割F108-391、云割F108-511、云割F108-397、云割F108-617等5个创新种质材料,可在育种实践中优先利用;云割F108-541单独聚为第Ⅳ类,其抗旱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大茎野生种血缘F1和F2创新种质进行分析评价,为丰富甘蔗育种材料的遗传多样性打下基础.[方法]以11份云瑞16系列大茎野生种血缘F1和F2创新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株高、茎径、锤度和有效茎数等7个农艺性状指标,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值法,对参试甘蔗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1份大茎野生种血缘后代种质的7个农艺性状具有丰富变异性,其中以单茎重和单产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25.42%和22.8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1份大茎野生血缘后代种质的单产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而11月理论蔗糖分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产与茎径和单茎重呈显著正相关,11月理论蔗糖分与锤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4.241%,可反映总体数据的大部分信息.通过隶属函数计算综合评价值(D),并基于D进行聚类分析,可将11份参试种质分为三大类,其中第Ⅰ类(云瑞16-12、云瑞16-61和云瑞16-10)综合表现较差,第Ⅱ类(云瑞16-60、云瑞16-63和云瑞16-8)综合表现较佳,其余5份种质为第Ⅲ类,综合表现居中.[结论]云瑞16-60、云瑞16-63和云瑞16-8的单产在93.00 t/ha以上,11月锤度在14.00%以上,大田表现高产高糖,可作为育种实践中的核心种质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分析云瑞10系列甘蔗亲本及其组合的杂交育种潜力,筛选出优良亲本和组合,为甘蔗杂交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3个云瑞10系列亲本及其与国内外品种选配的26个组合(C1~C26)为材料,应用家系评价和同异分析方法计算母本、父本及组合在蔗糖产量、蔗茎产量、有效茎数、株高、茎径和锤度6个性状的遗传力、配合力和综合同一度,评价云瑞10系列亲本及其所选配组合的杂交育种潜力.[结果]除父本的锤度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外,父本其他性状及母本和组合的6个性状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或P<0.001),说明父本、母本及其组合对后代表现均具有明显影响.蔗糖产量、蔗茎产量和有效茎数3个性状的遗传力排序为父本>组合>母本,茎径和锤度的遗传力排序为组合>母本>父本;株高的遗传力排序为组合>父本>母本.母本、父本及其组合的6个性状平均遗传力排序为:茎径>有效茎数>株高>蔗糖产量>蔗茎产量>锤度.云瑞10-509、云瑞10-336和云瑞10-330蔗糖产量、蔗茎产量、有效茎数、株高和锤度的一般配合力均为正效应,可作为杂交育种的高产高糖优良母本;云瑞10-495和云瑞10-1055茎径的一般配合力也为正效应,可作为大茎品种选育的优良母本;云瑞10-550可作为高产高糖父本.以云瑞10系列为母本的组合C1、C2、C3、C4、C5、C6和C9为高产、高糖、有效茎多、高锤度优良组合,但各组合优劣与母本所含野生资源种类及其数量无关.同异分析法与混合模型估算组合特殊配合力均可较准确评价杂交组合优劣.[结论]云瑞10系列甘蔗亲本与不同地区品种组配后不同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不同.在甘蔗育种中,组配杂交组合时可重点以云瑞10系列为母本,但需兼顾其不良性状,选配互补型父本.  相似文献   
24.
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参试甘蔗品种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筛选优良新品系,采用DTOPSIS法对国家第九轮区试12个(含两对照)甘蔗新品系云南瑞丽点两新一宿的出苗率、单茎重、蔗糖分、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出汁率、重力纯度等工、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农1110、柳城05-136、云蔗05-49、福农0335、德蔗03-83、云瑞06-189、云蔗06-80的综合表现优于双对照ROC22(CK1)和粤糖93-159(CK2),粤甘40、闽糖01-77、粤甘42的综合表现比双对照低。评价结果与实际生产表现相吻合。  相似文献   
25.
以云瑞14系列品比圃的10个甘蔗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对其2年新植的工农艺性状数据进行信息熵理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云瑞14-658、云瑞14-662、云瑞14-599、云瑞14-526的综合评价值(Fi)均大于双对照(新台糖22号、粤糖93-159),其中以云瑞14-658最大(0.953 8);云瑞14-664、云瑞14-565和云瑞14-670介于双对照之间;云瑞14-636、云瑞14-645和云瑞14-695等在0.613 6~0.716 1之间,均低于双对照。该试验综合评价结果与参试材料的田间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6.
国家第六轮甘蔗区试品种瑞丽点表现的同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异分析法对参加国家第六轮甘蔗区域试验的13个品系在云南瑞丽点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同异分析评价为优秀的是闽糖95/261、福农02/3924、福农99/20169和粤甘16号4个品系,良好的是粤甘18号、闽糖96-6016、赣南99-591、云蔗99-91、粤糖93-159(CK2)和桂引6号(B8)6个品系,表现一般的是Rb76-5418、桂辐98-296和ROC16(CK1)3个品系。在同异分析评判优良的10个品系中,除桂引6号(B8)外,其余8个品系的综合表现均优于当地大面积栽培品种粤糖93-159(CK2),可在生产上示范应用;在全国种植面积排第二位的ROC16(CK1)号,在瑞丽试验点同异分析评价表现一般,其在云南瑞丽蔗区生产上基本没有应用。试验结果与品系材料在田间的实际表现吻合,可作为参试品种在云南瑞丽湿润气候生态区及其相似蔗区推广应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7.
不同堆放时间对甘蔗工艺性状和鲜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3个甘蔗品系云瑞07-1433、云瑞06-241、云瑞05-292和对照品种ROC22经过不同堆放时间后主要工艺性状和鲜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堆放时间的推移,4个供试材料的蔗糖分、重力纯度和单茎重均呈下降趋势,还原糖和纤维分的含量均呈上升的趋势。不同材料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云瑞07-1433和云瑞06-241品质变化较慢,耐贮性明显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8.
采用灰色接近度分析法、DTOPSIS分析法,对37份割手密种(Sacchrum spontaneum)血缘F1、F2(BC1)、F3(BC2)代及栽培原种间F1代的8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估值排序均超过对照种新台糖22号(ROC22,CK1)、粤糖93-159(YT93-159,CK2)的材料有22份,其中排在前7位的材料是:云瑞10-805、云瑞10-1237、云瑞10-773、云瑞10-1252、云瑞10-550、云瑞10-1256、云瑞10-830,是重点利用的材料;小于ROC22、大于粤糖93-159的材料有4份,可进一步作为观察材料;均小于对照种ROC22、粤糖93-159的材料有11份,可考虑淘汰;2两种分析方法排序基本一致,其中,灰色接近度的区分度是0.1458,DTOPSIS的区分度是0.4921;3综合评估结果与材料表现基本一致。灰色接近度分析法、DTOPSIS分析法均是简便有效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9.
采用同异分析法对11个云瑞09系列品系材料的2年新植1年宿根的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云瑞09-315、云瑞09-882、云瑞09-826和云瑞09-838四个品系材料表现优秀,均优于双对照粤糖93-159(CK1)和ROC22(CK2);其次云瑞09-895、云瑞09-637和云瑞09-991表现良好,也都优于双对照。上述7个品系材料需进一步重点扩繁观察,结合同异分析综合评价结果以期为云瑞系列品系材料在云南湿润气候生态区及其相似蔗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其余材料综合性状皆次于双对照,仍需作进一步试验观察或给予淘汰。  相似文献   
30.
本研究对15个云南不同生态型割手密血缘F1代创新种质材料及其亲系共28个材料,在自然生长与干旱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状况密切相关的13个指标进行主成分与模糊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参试材料的抗旱性。试验结果表明:(1) 叶绿素因子、地下干物质积累因子和地上干物质积累因子等前6个主成分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0.11%,可代表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量;(2) 利用抗旱性度量值将参试材料聚为4大类6个亚类,聚入第Ⅰ类的共有4个创新种质材料,占参试材料的14.3%,尤其是云割F108-317、云割F108-319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第Ⅱ、Ⅲ类材料分别占参试材料的42.9%、39.3%,都分为2个亚类,其中云割F108-392、云割F108-391、云割F108-511、云割F108-397、云割F108-617等5个创新种质材料,可在育种实践中优先利用;云割F108-541单独聚为第Ⅳ类,其抗旱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