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沼气发酵残留物对苹果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设置小区试验,研究分析了沼肥对果树产量、产值,苹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沼肥进行根施和叶面喷施,具有促进果树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改善果实营养品质,提高商品率,增加产值,减少农药、化肥的支出,降低了面源污染,改善了环境质量。沼肥:化肥=1:1的肥料配比效果最好,其中(1)施户用沼肥的苹果总产量增加6.61%,每公顷增收7626元,每公顷节支2100元,苹果的还原糖、维生素C、糖酸比的含量分别比CK高5.9%、67.6%、16.0%,达到显著水平;(2)施工程沼肥的苹果总产量增加6.80%,每公顷增收6268.5元,每公顷节支2100元,苹果的还原糖、维生素C、糖酸比的含量分别比CK高1.5%、3.1%、2.2%;(3)施工程沼肥与施户用沼肥的苹果品质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根域限制栽培在果树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系是果树的重要组成部分。果树地上部树冠与地下部根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始终保持着生长动态平衡,并形成特定的根冠比。根系是支持冠径扩展的关键器官,一般情况下随着根系生长与体积变大,必然引起地上部枝叶生长冠幅扩大,即人们所说的根深叶茂。但是随着果树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人们对果实产量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冠稀植的栽培方式正逐步向矮化密植过渡。人们通过采用矮化砧木、  相似文献   
13.
多叶型和三叶型紫花苜蓿产量与相关性状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多叶型和三叶型苜蓿的生长特性、光合速率和产量等,以及相同性状在两类叶型之间的差异,为苜蓿的品种改良及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选育的多叶型紫花苜蓿和普通的三叶型紫花苜蓿进行田间试验,并对其生长性状、光合速率和产量数据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两类叶型紫花苜蓿生长性状及光合速率与产量相关性的回归方程,并对两个方程中的相同性状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枝条密度、比叶重、单枝干重、株高、单枝复叶数、光合速率、茎叶比和鲜干比等性状与多叶型苜蓿产量显著相关,株高、枝条密度、比叶重、节间数、鲜干比和茎叶比等性状与普通三叶型苜蓿产量显著相关。5个显著影响两类叶型苜蓿产量的相同性状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多叶型紫花苜蓿的枝条密度,茎叶比、鲜干比均显著低于三叶型,比叶重显著高于三叶型苜蓿(P<0.05),两类叶型苜蓿的株高差异不显著;【结论】多叶型品系的产量显著高于三叶型品种,影响两类叶型苜蓿产量的性状并不相同,同一性状对两类叶型紫花苜蓿的产量影响程度不同。影响产量的生长性状中,多叶型苜蓿虽然枝条密度比三叶型低,但比叶重的增高、茎叶比和鲜干比的降低仍促进其产量的提高。通过合理密植、促进分枝,可进一步提高多叶型苜蓿的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14.
轮耕对宁南旱区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免耕/深松隔年轮耕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传统翻耕3种耕作处理,在宁南旱区进行连续4年定位试验,2010年测定小麦花后土壤水分、旗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变化。【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对照),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处理的0—200 cm土壤贮水量平均分别增加15.24%、23.45%(P<0.05);旗叶面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平均分别提高12.78%、8.89%和25.20%(P<0.05)、11.19%;旗叶日均净光合速率     ( )平均分别提高1.55和1.68 μmol•m-2•s-1(P<0.05);旗叶日均蒸腾速率( )平均分别提高0.44和0.58 mmol•m-2•s-1(P<0.05); 而小麦旗叶日均水分利用效率( )差异不显著(P>0.05)。在灌浆期,两种轮耕模式均保持了较高的最大光化学效率(0.52)、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0.40)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92.67)。两种轮耕模式的小麦籽粒产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6.88%和11.98%(P<0.05)。【结论】在干旱缺水条件下,不同轮耕模式小麦花后都显示出良好的蓄水保墒能力和较高的光合特性,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是宁南旱区较为适宜的土壤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渭北旱塬区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秸秆覆盖还田量对半湿润易旱区土壤团聚体分布状况和稳定性特征的影响,在渭北旱塬设置三种覆盖还田量(SM1:13 500 kg/hm2、SM2:9 000 kg/hm2、SM3:4 500 kg/hm2),以不覆盖为对照进行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土壤团聚体数量、大小及分形维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后,土壤容重随秸秆覆盖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小,0~20 cm土层土壤容重较对照降低了2.00%~5.28%(P>0.05);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在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对照显著提高10.82%~23.93%。10~30 cm土层,SM2处理下>0.25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高于SM1、SM3,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0~40 cm土层,各处理>0.25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较CK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均可提高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其中SM2团聚体分形维数D最小,其次为SM1、SM3。可见,秸秆覆盖还田可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以SM2覆盖还田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不同耕作模式对旱地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在宁南旱区连续2年的定位试验,比较了连年免耕(NT)、连年深松(ST)、免耕/深松(NT/ST)、深松/免耕(ST/NT)、传统翻耕(CT)5种耕作模式下冬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小麦开花至灌浆期,ST、NT/ST、ST/NT和NT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分别较CT提高32.2%、27.4%、13.5%和11%;旗叶日均光合速率平均分别提高1.6、1.2、0.9和0.6μmol.m-2.s-1(P<0.05);旗叶日均蒸腾速率平均分别提高1.2、0.9、0.7和0.3 mmol.m-2.s-1(P<0.05)。ST和NT/ST处理的叶片瞬时水分用效率较CT显著提高。开花期和灌浆期,与CT相比,其他4种耕作模式均提高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PSⅡ潜在活性、实际光化学效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减少了光抑制程度。NT/ST、ST、ST/NT和NT处理较CT分别增产42.1%、35.3%、30.3%和23.5%,基于产量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1.3%、37.8%、19.9%和14.6%。免耕、深松及二者轮耕处理可降低旱地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消耗,并提高旱地作物的蒸腾效率,以连年深松和免耕/深松处理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苜蓿翻耕后进行不同轮作模式的水分适应性和经济效益,提出黄土高原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应较好的草田轮作模式。该文测定了6a生苜蓿草地翻耕后轮作农田和休闲地的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草田轮作模式的土壤水分恢复作用存在差异。苜蓿地轮作第2年收获后,以苜蓿-休闲-休闲模式土壤水分状况最好,0~300cm土层土壤水分已接近连作农田水平,且100~340cm土层土壤水分较耕前出现了恢复现象;而苜蓿-冬小麦-冬小麦模式最差,土壤水分恢复层出现在120~320cm土层;6a生苜蓿地翻耕后经过2a轮作,0~500cm土层土壤水分仍未达到连作农田水平。轮作2a冬油菜平均籽粒产量和平均籽粒水分利用效率较连作冬油菜分别增加了34.9%、44.4%(P<0.05),轮作2a冬小麦平均籽粒产量和平均籽粒水分利用效率较连作冬小麦分别提高了45.0%、42.9%(P<0.05);效益分析表明,轮作2a冬小麦的平均产投比是连作2a冬小麦的近1.5倍,是轮作2a冬油菜的2.5倍,是连作2a冬油菜的3.4倍,6a生苜蓿地翻耕后轮作冬小麦比轮作冬油菜具有更高经济效益。该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可持续利用,建立稳定的旱地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节水农业和土壤碳循环理论的发展和成熟,不同量秸秆覆盖研究作为当代保护性农业的新颖课题之一,备受广泛关注.为了深刻理解不同量秸秆覆盖的农田生态环境效应,本文综述了不同量秸秆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养分、酶、土壤碳库、生物结构和农田杂草病虫及小气候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民勤沙区退化荒漠植被的健康度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模糊判别方法的健康度分析方法完全可以运用于退化植被健康度的排序。评判指标的选择是决定评判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的关键。将退化荒漠植被的判别指标分为优势种(或灌木)和伴生种(或草本)两类指标,更适合植被群落的自然属性,且可以通过一级判别分别优势种植物和伴生植物研究其健康状况,能更准确地揭示植被群落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植物群落在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上的健康状况优于固定沙丘;群落健康度受优势种健康状况影响明显。健康序列的灵敏度分析既可以用来检验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揭示各类指标所代表的对象在植被群落中所处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20.
秋季修剪加铺反光膜对红富士苹果着色的影响渭北旱塬,气侯冷凉,光照充足,海拨在700~1200m,目前栽有大面积的红富士苹果树。为了生产出优质红富士果实,西北农业大学杨家垅试验区于1996~1997年进行了秋季修剪加树行间铺反光膜增进着色改善品质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