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6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用溴甲烷、氰、溴甲烷与二氧化碳混剂、溴甲烷与环氧乙烷混剂以及溴甲烷与氰混剂在室内不同条件下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TCK)进行了熏蒸灭菌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1)溴甲烷对TCK的灭菌效果随温度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间隔48h的2次120h的熏蒸处理,能显著降低溴甲烷的杀菌临界浓度值;2)溴甲烷与环氧乙烷混剂能完全杀灭TCK病菌,且能显著降低溴甲烷和环氧乙烷的杀菌临界浓度,其混合作用的熏蒸效果较溴甲烷与二氧化碳、氰混合剂好;3)在20℃,50%小麦装载量条件下,180g·m^-3溴甲烷处理120h或90g·m^-3溴甲烷2次处理各120h,均可以达到100%的杀灭效果;4)溴甲烷及其混剂对小麦光腥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率的影响可作为对TCK冬孢子萌发影响的指示;5)将溴甲烷处理小麦与国产未处理小麦以1:2比例混配时,小麦中总溴含量可以降低到50mg·kg^-1水平以下,符合美国小麦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2.
法国向日葵种子中向日葵黑茎病菌的首次截获与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法国进境向日葵种子中分离到3株疑似向日葵黑茎病的菌株,对所有菌株进行形态学、致病性测定和分子序列比对分析。分离菌菌落乳白色或象牙色至灰白色,有大量黑褐色分生孢子器产生,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内含无色单胞、卵圆形分生孢子,有明显或不明显油球;针刺接种4片真叶向日葵幼苗的下胚轴,7~9d后茎部产生典型黑茎病黑色椭圆形病斑,病斑上着生黑色分生孢子器;菌丝DNA用ActF1/R1和ITS1/ITS4扩增,序列与NCBI基因库中P.macdonaldii序列相似性为98%~100%。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检测结果显示,截获的3株菌均为向日葵黑茎病菌。  相似文献   
13.
探讨辐照检疫处理对葡萄采后生理的影响,为其在新鲜葡萄中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加速器产生的X射线对进口秘鲁葡萄进行了200Gy、400Gy和600Gy不同剂量的辐照处理,初步研究了辐照对葡萄呼吸强度、硬度、酸度以及糖度等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Gy和400Gy剂量辐照能够显著抑制葡萄的呼吸作用,各剂量辐照对其他生理品质影响不大。考虑到辐照对有害生物的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14.
在来自荷兰的郁金香种球上发现一种能够在种球储藏期发生、为害的真菌病害.对发病种球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及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经过科赫氏法则验证,确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郁金香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tulipae).  相似文献   
15.
从进境邮件截获的美国甜豆中分离到两株可疑菌株,通过菌落特征、分生孢子形态比较、ITS和G3PD基因扩增、核酸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确定截获的两株菌分别为豌豆脚腐病菌(Phoma pinodella)和豌豆球腔病菌(Ascochyta pinodes),这是我国首次从同一样品中同时检出两种壳二孢属真菌。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苹果属冬生疫霉Phytophthora hibernali、丁香疫霉P.syringae和栗黑水疫霉P.cambivora 3种检疫性疫霉的同步分子检测方法,根据疫霉属18S rRNA,ITS,HSP90和Ypt1基因分别设计通用引物,冬生疫霉、丁香疫霉及栗黑水疫霉特异引物,建立了四重PCR检测方法,并进行了灵敏度和模拟带菌测试.建立了可同时检测苹果属上冬生疫霉、丁香疫霉和栗黑水疫霉的特异四重PCR检测体系:在20μL反应体系中,最佳引物浓度组合为10μmol/L的18SUF/18SUR,PHSF/PHSR,PCSF/PCSR和PSSF/PSSR分别为0.2,0.6,0.8,1.0μL;最佳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分别为63℃和20s.该体系扩增冬生疫霉出现884bp的18S rRNA条带和232bp的ITS基因特异带,丁香疫霉出现884bp的18S rRNA条带和683bp的HSP90基因特异带,扩增栗黑水疫霉出现884bp的18S rRNA条带和314bp的Ypt1基因特异带,对照菌只出现18S rRNA条带;四重PCR反应体系检测灵敏度低于单重PCR;模拟带菌试验可同时扩增出4个片段.表明该四重PCR检测方法能实现冬生疫霉、丁香疫霉和栗黑水疫霉的同步特异检测,实现苹果属类水果及种苗检疫性疫霉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7.
辐照技术作为一种检疫措施受到国际上的认可,同时也是国际上备受关注的一种检疫处理技术.本试验采用电子束照射稻粒黑粉菌和禾草腥黑粉菌病粒,研究不同辐照剂量对病菌冬孢子萌发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照射剂量的加大,冬孢子萌发活性明显降低,当照射剂量达到5.31KGy时,未发现萌发的稻粒黑粉菌和禾草腥黑粉菌冬孢子.  相似文献   
18.
天津检验检疫局从智利进口的腐病苹果中分离了一株真菌,通过菌落、分生孢子形态特征比较,ITS序列比对分析,并通过科赫氏法则验证,确定该菌株为牛眼果腐病菌(Neofabraea alba),该病菌是导致苹果牛眼果腐病的4种病原真菌之一,该有害生物为我国首次截获。  相似文献   
19.
醉马草内生真菌(Neotyphodium gansuense)曾对我国的畜牧业造成过巨大损失,目前其鉴定仍是基于表型和分离培养的检测技术。本研究以与 N. gansuense 形态非常相似的同属种 N. coenophialum、N. lolii、N. huerfanum、N. chisosum 和 N. aotearoae 等共 6 种 7 个标准菌株,以及采自新疆的醉马草种子为环境材料,扩增和测定了它们的β-Tub 基因约 430 bp 的序列。根据序列分析结果,设计了 Neotyphodium 属的通用Taqman 探针和引物以及 N. gansuense 的特异探针和引物,基于双色荧光 PCR 技术成功建立了快速、敏感的分子检测方法。所建立的检测技术可实现对 N. gansuense 菌丝培养物、单粒醉马草种子中 N. gansuense 的检测,并且检测时间只需 7 h。该检测技术能很好弥补传统检测鉴定方法的不足,可直接应用于国内外畜牧业种子和草坪草种子中 N. gansuense 带菌率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腥黑粉菌主要侵染禾本科植物。2004年曾从来自美国的碱茅草种中检出一种腥黑粉菌,是碱茅上腥黑粉菌的新记录,迄今国内外尚无其相关研究的报道,本文从冬孢子形态、萌发生理特性及基因序列比较等几方面对该菌进行了初步研究,讨论了该菌的分类地位,根据研究结果,该菌与Tilletia bromi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为腥黑粉菌潜在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