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2篇
农学   80篇
基础科学   14篇
  2篇
综合类   99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探明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方法】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常规粳稻连粳7号和常规籼稻扬稻6号种植于大田,设置6种施氮量处理(0、100、200、300、400、500 kg/hm 2)和 15N示踪微区试验。【结果】在0~400 N kg/hm 2范围内,甬优2640的稻谷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连粳7号和扬稻6号的产量则是先增加后降低,在施氮量300 kg/hm 2时产量最高;相同施氮量下,甬优2640的产量均高于连粳7号和扬稻6号。甬优2640产量较高,这得益于地上部较高的干物质量和库容量(总颖花量)。适量增施氮肥提高了籽粒中 15N积累量,但其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甬优2640穗中的 15N分配比例高于连粳7号和扬稻6号。高施氮量降低水稻氮收获指数。增施氮肥明显提高3个水稻品种穗分化期、抽穗期和灌浆中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酶活性;相同施氮量下,甬优2640的各种酶活性显著高于连粳7号和扬稻6号。【结论】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较常规水稻品种具有更强的氮素吸收与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明不同氮利用率水稻品种的氮素积累与转运特征及其机制。【方法】2个氮高效品种(武运粳30号和连粳7号)和2个氮低效品种(扬粳4038和宁粳1号)种植于大田,设置2个施氮量:全生育期不施氮(0 N)和全生育期施氮180 kg/hm2 (180N),比较分析了不同氮利用率粳稻品种干物质生产、氮素积累与转运差异及其机制。【结果】与氮低效品种相比,氮高效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氮肥利用率、总颖花量和结实率,较高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蘖至穗分化始期和抽穗至成熟期较高的净同化率和作物生长率,抽穗期较高的糖花比,灌浆期较高的籽粒库活性、籽粒中脱落酸与1-氨基环丙烷-1-羧酸含量的比值和茎鞘中较高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蔗糖合成相关酶活性以及蔗糖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抽穗后较高的氮转运、氮素吸收量,灌浆期较高的比叶氮含量、叶片中细胞分裂素含量、氮代谢酶活性以及氮素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结论】氮高效品种穗分化前和抽穗后较高的物质生产效率以及灌浆期较高的碳氮转运与积累是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协同提高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3.
为探究不同栽培措施集成对稻茬小麦产量及农艺和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扬麦16和扬麦20为材料,设置氮空白、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密减氮、施有机肥、施蚓粪6种栽培措施处理,对不同栽培措施下稻茬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冠层光合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产量在不同栽培措施下均表现为施有机肥>施蚓粪>减密减氮>当地常规>减氮>氮空白。与对照相比,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减密减氮、施有机肥和施蚓粪栽培处理下分别提高了7.45%、22.33%和11.02%,而这主要得益于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的同步提高。各栽培措施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小麦茎蘖成穗率、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提高了开花期的叶面积、比叶重、叶片氮含量和拔节期至成熟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了开花期的株高、叶角、透光率以及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冠层温度。综合来看,在江苏稻茬麦区,扬麦16和扬麦20均在基本苗192×10株·hm-2、施氮量216 kg·hm-2和有机肥施用量1 800 kg·hm-2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好的群体质量和冠层光合特性,进而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14.
宁波市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与政策选择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调查宁波市智慧农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制定智慧农业政策,推进农业信息建设、架构智慧农业系统,扶植智慧农业推广、发展产业链式策略和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设智慧技术体系的发展战略,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5.
灌溉方式对减轻水稻高温危害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明灌溉方式对减缓水稻高温危害的影响,以中籼水稻品种黄华占和双桂1号为材料,在抽穗灌浆期进行高温(白天/夜间平均温度为35.1℃/20.8℃)和正常温度(白天/夜间平均温度为29.0℃/20.8℃)处理并设置轻干湿交替灌溉(土壤落干至土水势为-15 kPa时复水)、重干湿交替灌溉(土壤落干至土水势为-30 kPa时复水)和水层灌溉(对照) 3种灌溉方式,观测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特点。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尤其是在高温胁迫下,与水层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增加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增加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增大崩解值,减小消减值,重干湿交替灌溉的结果则相反。两品种结果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抽穗结实期遭受高温胁迫,采用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稻米品质。冠层相对湿度降低、叶片活性氧(O2?)生成速率减小、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增加、内源细胞分裂素浓度及籽粒亚精胺和精胺浓度的提高是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减轻水稻高温危害的重要生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16.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法律体系是保护养殖业发展,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方略。我国现行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经翊几十年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当前新形势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7.
118.
以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为案例,研究我国"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的主要特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指出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政策扶持、项目带动、机具推选、试验示范、规范技术、宣传培训、咨询指导和部门协同等方面,成效明显;但面临如何解决好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科研与技术推广结合以及保障投入等方面的挑战。因此,要借鉴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做法,立足制度创新和建设,完善投入制度、加强协同制度创新、建立完善重大问题会商协调等制度。  相似文献   
119.
通过对河北省重点小城镇段芦头镇调查研究了详细分析了该镇产业结构的现状、优势与不足;依据有关产业结构原理,提出了段芦头镇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和措施,以促进该镇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0.
水稻品种的抗旱性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5,自引:5,他引:65  
 研究了10个中熟水、陆稻品种(含杂交组合)的抗旱性以及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抗旱系数为:旱-A03>旱-501>珍珠矮>扬稻4号>汕优63>六优1号>亚优2号>南京11>盐粳2号>盐粳235,而抗旱指数和在水分胁迫下的产量则以3个杂交组合汕优63、亚优2号和六优1号最高;在水分胁迫下,抗旱性较好(抗旱系数较高)的品种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增加的叶水势阈值较高,叶片质膜透性明显增加的叶水势阈值较低,抗旱性较差(抗旱系数较低)的品种则相反;水分胁迫下库源比、茎鞘物质的输出率和转换率的相对比率(胁迫处理/对照×100%),抗旱性较好的品种较高,抗旱性较差的品种较低;在水分胁迫下剑叶的气孔密度增加,但抗旱性较好的品种增加较少,抗旱性较差的品种增加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