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1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3篇
  31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4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了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在谷田中的发生规律,并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在山西省长治市的谷田中,用网捕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双斑萤叶甲种群动态、垂直分布和有虫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调查结果为该虫成虫在7月份开始危害谷田;7月下旬到8月上旬,双斑萤叶甲种群数量急剧上升;8月中旬在谷子抽穗期和花期时成虫种群数量达到高峰;8月下旬随着谷子花期结束,双斑萤叶甲种群数开始大量迁出谷田。[结论]结果说明2015年双斑萤叶甲在山西长治地区谷田内爆发;其危害谷子的部位集中于谷穗上;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谷田中植株有虫率与该虫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2.
水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分别由真菌病原菌Magnaporthe oryzae (M. oryzae)和细菌病原菌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是造成世界范围内水稻减产的主要病因,水稻-稻瘟病菌及水稻-白叶枯病原菌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病原菌互作的模式系统。本文归纳了目前已克隆的抗稻瘟病及白叶枯病基因与其分子结构和功能,概括了近年来鉴定的一些病原菌相关分子(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及稻瘟病菌和白叶枯菌分泌的效应蛋白,并总结了针对稻瘟病菌和白叶枯菌介导的病原物分子诱导的抗病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和效应蛋白诱导的抗病性(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成果,指出效应蛋白-抗病蛋白间互作将为探索植物-病原菌间互作提供新的分子基础,并为水稻抗病育种实践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53.
添加植酸酶和不添加无机磷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体重(35.92±4.84)kg的长白×大约克二元杂交阉公猪56头,随机分为8个处理,各处理用生长期的饲料种类-育肥期的饲料种类来表示,分别为:常磷-常磷,常磷-低磷,低磷-常磷,低磷-低磷,常磷加酶-常磷加酶,常磷加酶-低磷加酶,低磷加酶-常磷加酶,低磷加酶-低磷加酶.每个处理7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研究杂粕型日粮添加植酸酶(750IU/kg)和无机磷对生长育肥猪的生产性能及单位增重饲料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长猪阶段:低磷组与常磷组相比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日增重降低极显著(P<0.01),料重比和单位增重饲料成本增加极显著(P<0.01);常磷加酶组与常磷组相比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日增重增加极显著(P<0.01),料重比和单位增重饲料成本显著降低(P<0.05);低磷加酶组与低磷组相比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日增重增大极显著(P<0.01),料重比和单位增重饲料成本降低极显著(P<0.01);低磷加酶组与常磷组的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和单位增重饲料成本均无显著差异(P>0.05).[2]育肥猪阶段:低磷组与常磷组相比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日增重降低极显著(P<0.01),料重比和单位增重饲料成本增加极显著(P<0.01);常磷加酶组与常磷组相比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和单位增重饲料成本变化不显著(P>0.05);低磷加酶组与低磷组相比采食量和日增重均极显著增加(P<0.01),料重比和单位增重饲料成本降低极显著(P<0.01);低磷加酶组与常磷组相比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和单位增重饲料成本均无显著差异(P>0.05).[3]整个生长育肥阶段:加植酸酶的4个组与常磷-常磷组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优于其余的3个不添加植酸酶组合;常磷-常磷组与其余的3个不加酶组差异也是显著的;常磷-低磷组与低磷-常磷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而这两者的日增重、料重比和单位增重成本均显著优于低磷-低磷组合.结论:当日粮磷水平不能满足猪生长需要时添加植酸酶可以显著改善猪的生长性能;当日粮磷水平满足猪生长需要时添加植酸酶不能改善猪的生长性能;日粮中不添加无机磷对猪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前期缺磷对猪生长性能的不利影响无法通过后期饲喂常磷来弥补.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抗病基因在水稻种群中的分布特征是培育抗病品种的基础。【方法】以水稻第9染色体上与Pi3/Pi5/Pii/Pi15等位的抗病位点LABR_64为研究对象,结合稻瘟病抗性鉴定,对该位点中包含的两个抗病基因LABR_64-1和LABR_64-2在水稻群体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单子叶植物中对应的直系同源序列进行了共线性分析。【结果】LABR_64位点在水稻中存在的频率约为16%,所有存在该位点的粳稻均表现高抗病性,缺失该位点的粳稻品种均表现出高感病性,而籼稻品种中LABR_64位点存在频率低于5%,虽然其存在情况下均表现出抗病性,但大部分缺失该位点品种也表现出抗性;存在LABR_64位点的品种中,LABR_64-2基因编码序列高度保守;LABR_64起源于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完全分离后及单子叶植物分化早期,其在不同的单子叶植物的分化过程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共线性。【结论】粳稻抗稻瘟病表型与LABR_64-1和LABR_64-2存在与否紧密关联,而籼稻的相关性不大,表明籼稻中其他抗性基因在稻瘟病抗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鉴于LABR_64-2的高度保守性,可根据其编码序列设计分子标记,用于高效筛选抗稻瘟病粳稻品种;LABR_64可能在不同单子叶植物抗病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覆盖作物在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玉米/大豆2∶2型间作模式中以大豆作为覆盖作物,从生物覆盖的角度对玉米根际土壤、田间气候的温湿度变化、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分析,研究间作系统中覆盖作物对主作物所产生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玉米行间种植覆盖作物,土壤含水量在玉米乳熟期比玉米单作平均提高15.1%,10~30 cm土壤温度平均提升1.4℃,田间气温提高1℃。与单作相比,玉米各农艺性状有所改善,产量明显增加,土壤水分利用率最高可达10.5%。覆盖作物对主作物所产生的效应是覆盖、互作、叠加、互补等多种效应的复合表现,对主作物根际土壤及田间气候的温度、湿度具有调节作用,可有效提高光能和土壤水分利用率。通过覆盖作物和主作物间作的有机结合,可达到旱作农业用地与养地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56.
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可降解地膜在晋东南地区玉米生产中的实际意义,从土壤保温性、土壤保水性、玉米生育进程与产量、田间降解等方面对3种地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与不覆膜裸地相比,两种降解地膜能显著提高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但效果稍逊于普通地膜,两种降解地膜之间差异不显著;地膜覆盖可显著加快玉米生育进程和增加玉米产量,降解地膜使生育期缩短4天,普通地膜使生育期缩短了9天,分别增产9.06%、9.72%、14.54%,普通地膜优于可降解地膜的促进效果,但普通地膜与降解地膜产量之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地膜降解方面,2种可降解地膜破裂启动期较为一致,发生于覆膜后约40~50天,可基本满足玉米苗期对温度、水分的需要; 覆膜 90~100天后可降解地膜从土壤表面基本消失。以上结果显示,供试的2种可降解地膜不仅具有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和经济学效果,其降解特性也基本符合玉米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且较普通地膜既省工省时,并可降低环境污染,所以降解地膜替代普通地膜应用于晋东南玉米生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7.
玉米新品种长单511特征特性及种子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单511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自选系11S145为母本,自选系长S 2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普通玉米杂交种。该品种具有株型清秀、熟期适中、高产、稳产、广适、抗病、抗旱抗倒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好、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的玉米新品种。2017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玉20170015。  相似文献   
58.
退耕地植被演替过程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索了不同演替阶段植被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土壤化学计量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演替年限的增长,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碳氮比、碳磷比及氮磷比均呈增长趋势;在垂直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及碳磷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植被多样性指标与土壤养分之间相关性较弱,说明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比与植被恢复演替的关系较为复杂,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9.
以新疆地区的MODIS遥感图像数据和地表野外同步观测的光谱数据为例,在野外数据量较少且有定标数据的条件下反演地表反照率。在窄波段反照率与宽波段反照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前提下,通过与相同时段的MODIS图像数据的窄波段反照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构建回归模型,实现窄波段到宽波段的反演。并应用该回归模型对新疆沙漠化地区的地表反照率进行反演验证,经统计分析,结果证明此方法简便可行,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60.
运用先进技术实现有机肥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区域农业是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羊粪施用量的选择与谷子种植用养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小米品质质量,区别于传统检测手段,高光谱成像对待测样本可以做到检测快速、无损,因而在实现小米粗脂肪、粗蛋白质快速检测中具有巨大潜力。为了为谷子栽培措施的改进及利用高光谱成像对小米营养成分快速检测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试验采集358份小米样本高光谱图像数据并利用传统检测手段进行粗脂肪、粗蛋白质含量测定,同时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2种成分含量预测。结果表明,连续投影算法结合迭代保留信息变量算法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在2种成分含量检测上精度最高,其中模型预测粗蛋白质含量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0.88、0.59、1.99,利用该回归模型进行可视化表达可直观看出不同羊粪施用量下粗脂肪、粗蛋白质的积累规律,并得出每公顷施用90 m3肥料为最佳施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