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迎来了良好的机遇,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农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农业效益低、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科技落后等问题。河南省作为人口和农业大省,要摆脱以上困境,迎接挑战,必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的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建立起完备的农业科技体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2.
外源水杨酸对谷子烯草酮胁迫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外源水杨酸对谷子幼苗耐烯草酮的作用,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通过SA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烯草酮胁迫下谷子幼苗对外源SA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外源SA不同程度促进了烯草酮胁迫下谷子叶片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可分别使其含量提高2.5%,2.4%,2.9%,4.5%。SA处理提高了烯草酮胁迫下谷子叶片SOD和POD活性,分别提高24.3%,19.4%,并与烯草酮胁迫处理差异显著。SA处理能够改善0~0.5 mL/L烯草酮胁迫下谷子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缓解烯草酮对谷子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表明外源SA可以通过提高植株抗氧化能力,保护光合色素,一定程度上减轻烯草酮对谷子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23.
除草剂胁迫下谷子脯氨酸含量及代谢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除草剂对常规谷和杂交谷脯氨酸含量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采用2因素4水平完全随机设计,以晋谷21号、晋谷59号、张杂谷5号和张杂谷13号为材料,在谷子六七叶期用不同浓度(0倍,0.5倍,1.0倍,2.0倍)拿捕净进行喷洒,采用茚三酮法测量脯氨酸(Pro)含量、盐酸羟胺比色法测定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P5CS)活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拿捕净、不同谷子品种及不同浓度拿捕净不同品种互作间谷子的脯氨酸含量及代谢酶活性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杂交谷脯氨酸含量及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活性高于常规谷,其中,张杂谷5号最高;2倍浓度拿捕净处理谷子脯氨酸含量及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高于0倍、0.5倍、1倍浓度处理;4种谷子的脯氨酸含量随拿捕净浓度增加均逐渐升高,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活性也随着拿捕净浓度升高而增强,与脯氨酸积累呈正相关;张杂谷5号在2倍浓度拿捕净胁迫下,脯氨酸含量及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活性最高,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试验结果可为张杂谷5号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4.
为探究藜麦幼苗不同组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本试验采用盆栽方法设定不同田间持水量(100%、50%、25%)和不同处理时间(0、48、96 h),分别对藜麦幼苗根、茎、叶组织的解剖结构、脯氨酸含量以及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5CS)、脯氨酸脱氢酶(PDH)、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与100%田间持水量相比,随着田间持水量的降低及处理时间的延长,藜麦根直径、表皮厚度均呈增长趋势,最大分别增加了9.1%和64.9%;茎组织各指标值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髓腔直径最大降低了55.6%;叶片组织各指标值也在25%田间持水量处理96 h后达到最低值;根、茎、叶3种组织中脯氨酸含量及P5CS活性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叶中脯氨酸积累量高于茎和根,叶和茎中PDH活性呈逐渐降低趋势,而在根中则逐渐升高;根、茎、叶中3种酶活性在不同处理下表现不同,其中叶和茎中3种酶活性在50%田间持水量处理96 h后达到最高,根中3种酶则在25%田间持水量处理96 h后仍维持较高活性。总之,藜麦幼苗可通过增加根粗来抵御一定的干旱胁迫,可通过提高体内脯氨酸含量、P5CS活性及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抗旱性;且根在干旱下的形态及生理反应不同于叶和茎。本研究为藜麦的抗逆性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葡萄孢属(Botrytis spp.)真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是导致作物歉收与严重经济损失,使用诸多措施也难以根治的植物侵染性病害.灰霉病可致植物多个器官发病,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叶片、花瓣、果实发病尤为严重.生物防治是防控灰霉病最具有潜力的途径.本文对生物防治灰霉病的手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6.
响应面设计法在温室番茄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优化温室番茄的栽培条件,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施氮量和施钾量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的影响。通过中心复合试验设计,构建三因素(栽培密度,氮肥,钾肥)五水平的响应面设计方法并建立番茄产量与三因子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三因素对温室番茄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p0.01),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栽培密度施钾量施氮量;栽培密度与施氮量、施钾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施氮量与施钾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番茄产量影响不显著(p0.05);多元二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栽培密度、施氮量、施钾量与番茄产量之间的回归模型高度显著(p0.01)。统计分析确定温室番茄的最佳栽培条件为:栽培密度4.83万株/hm2,施氮量262 kg/hm2,施钾量513kg/hm2;在此条件下,温室番茄产量的预测值为119381kg/hm2,验证试验所得产量为121005kg/hm2。本研究为日光温室番茄高产、稳产和优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以3个基因型小麦为材料,通过基因枪对其幼胚进行轰击,研究转化后组织培养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和植株再生率。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小麦均能诱导愈伤组织形成,且愈伤诱导率为100%,但分化率和再生率不同基因型表现不同,其中,小麦品种4185的分化率和再生率分别为54.2%和15.6%,较Bobwhite和Attila高。  相似文献   
28.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休闲期耕作方式(深翻、深松)与生育期播种方式(条播、沟播、膜际条播)对旱地小麦株高、成熟期节间长度、干物质积累、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深松配套膜际条播方式较其他耕种组合方式可显著增加产量,最高可增产15.6%,显著增加拔节期植株高度、成熟期穗下节长度,显著降低倒五节长度,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期干物质量,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株高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呈负相关;穗下节长度与穗数、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构成指数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正相关,且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间构成指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旱地麦区,丰水年采用深松配套膜际条播方式是获得小麦高产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9.
分析了目前高职课程模式主要类型,总结了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生产环节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30.
为探明微量元素钼对谷子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以晋谷21号为试验材料,于不同生育时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喷施不同浓度钼(0.04%、0.08%、0.10%、0.15%),分别在处理后测定谷子株高、叶面积、SPAD值、光合参数、干物质积累、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产量和产量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了钼肥处理下谷子光合特性参数与谷子生长、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相关性。与对照相比,喷施不同浓度钼均促进了谷子株高、叶面积、SPAD值、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而胞间CO2浓度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同时,不同浓度钼处理均提高了谷子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且SPAD值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胞间CO2浓度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呈负相关。此外,叶面喷施0.08%钼于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均可显著增加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钼浓度高于0.10%时,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较对照均有所下降,其中抽穗期下降幅度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谷子的产量与其产量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各时期在0.08%处理下,均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谷子的穗质量、穗粒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