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7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目的]分析侵染广东稻区优质品种美香占2号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致病性及无毒基因变异特征,为美香占2号在不同稻区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9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稻瘟病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利用8个稻瘟病菌已克隆无毒基因的功能性分子标记对2013-2018年不同年份、不同...  相似文献   
12.
新型药剂对水稻叶瘟病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苗瘟鉴定程序,筛选6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新型药剂与常规药剂开展苗瘟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比较试验,探索各药剂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及作用特性.结果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稻瘟酰胺悬浮剂、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每公顷有效成分用量分别在112.5~150、180~360、270~450、450-600g/hm2时预防防效均在90%以上;而治疗作用中,新药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每公顷有效成分用量分别在90~150g/hm2、360~600g/hm2时防效达90%以上,常规药剂40%稻瘟灵乳油每公顷有效成分用量在480g/hm2时防效为69.04%,其他药剂效果更差.供试药剂中,25%吡唑醚菌酯乳油和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对稻瘟病的防效较好,既是优秀的预防性药剂,也是优异的治疗剂.  相似文献   
13.
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及温室人工接种方法,测定了来自5个省(市)的10个稻曲病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液体培养特性及对品种的致病力,并用3个菌株对12个水稻品种进行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稻曲病菌不同菌株间存在明显致病性差异,不同品种对不同菌株的抗感反应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供试菌株的固体培养形态可分为7种类型,菌株的产孢特性、固体培养形态与致病力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振荡菌液颜色、产菌丝量与致病力相关性不明显;验证了火焰灼烧表面组织分离法及分生孢子液划线稀释法的单孢分离技术和控温控湿条件下菌丝-孢子混合接种体孕穗期注射接种法,该方法分离成功率及接种病穗率均可达100%,适用于水稻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和小种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IS-PCR和rep-PCR指纹技术,分析了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群体遗传多样性。用2对特异性引物J3和ERIC对114个菌株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分别呈现89和40种谱型,以彼此间的带位相似率达70%为界,J3扩增的谱型被分为11簇,ERIC的谱型被分为8簇。J3的簇1包含89个菌株,占总数的78.07%,ERIC的簇1包含52个菌株,占总数的45.61%,均为优势簇群。群体遗传多样性值J3为0.8919,ERIC为0.8278。上述结果表明,广东水稻白叶枯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全部参试菌株接种于含有不同抗性基因近等基因系及高感品种金刚30共6个鉴别品种,被划分为6个小种(X-gd1,X-gd2,X-gd3,X-gd4,X-gd5和X-gd6),X-gd4出现频率最高,为广东省的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15.
广东水稻品种抗白叶枯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鉴定评价了广东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依656个品种对5个致病型的抗病谱,划分为6个抗性类型;品种间对广东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和强毒菌系Ⅴ型菌表现高抗、抗、中抗、中感、感、高感等不同抗性水平;广东主栽品种均不抗Ⅴ型菌,对Ⅳ型菌的抗性常规稻比杂交稻好;品种抗性来源,主要来自携有Xa4、xa5和Xa7基因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一季中晚稻病虫发生种类多,危害期长。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仍为最主要的病虫害,大螟、颖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纹枯病危害总体上有所减轻。防治上应以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为主,兼顾大螟、纹枯病、颖枯病等多种病虫。通过主抓破口期的全面防治,加强前后期各种病虫害的挑治工作,注意后期稻飞虱的防治,确保一季中晚稻的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7.
广州地区一季中晚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广州地区一季中晚稻的害虫主要是二化螟、三化螟、台湾稻螟和稻纵卷叶螟,病害主要是稻曲病、颖枯病和纹枯病,病虫害发生规律与早晚稻相比基本相同。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控制一季中晚稻病虫害的危害,阿维菌素、锐劲特可以作为杀虫单的轮换药剂。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优质稻种美香占2号的抗瘟性,并为其合理布局以及与不同品种的轮换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利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和11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对2013—2017年自广东省美香占2号品种上分离获得的50株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无毒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50株稻瘟病菌菌株被鉴定为11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小种分别为C13、B13、B01、B05和C05;50株稻瘟病菌菌株对IRBLkh-K3(仅含Pik-h基因)、NIL-e1(仅含Pi50基因)、IRBL9-W(仅含Pi9基因)和IRBLzt-T(仅含Piz-t基因)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表现出极低的毒性,频率分别为4%、6%、6%和8%;对IRBLz-Fu(仅含Piz基因)、IRBLkp-K60(仅含Pik-p基因)和IRBLi-F5(仅含Pii基因)3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毒性,频率分别为88%、86%和80%;自美香占2号以及其它4个主栽品种上获得的70株稻瘟病菌菌株被聚为不同类群;2003—2007年供试菌株中无毒基因AvrPi9、AvrPiz-t、AvrPi50和AvrPik-h的出现频率较高,无毒基因AvrPi1、AvrPita2、AvrPi2和AvrPish的出现频率中等,无毒基因AvrPii、AvrPik-p和AvrPiz的出现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7种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合理选用防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开展了7种杀菌剂对白叶枯病防效评价。测试的杀菌剂对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效和病斑抑制率均差异显著,其中20%噻唑锌SC防效最好,其次是20%噻菌铜SC,其他药剂防效和病斑抑制效果均较差。20%噻唑锌SC 450.00 mL/hm~2喷施2次处理的防效达62.84%、病斑抑制率为73.11%;20%噻菌铜SC 450.00 mL/hm~2防效为43.15%,病斑抑制率为54.84%。高效药剂的合理选用对提高病害防效具有显著作用。20%噻唑锌SC和20%噻菌铜SC是目前防治白叶枯病的较好药剂,建议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20.
源于粤晶丝苗2号穗瘟的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广东龙川严重感染稻瘟病的常规稻品种粤晶丝苗2号穗瘟标样进行单孢分离,获得来源于不同穗瘟标样的5个分离物,并利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小种鉴别品种和11个单基因系对分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5个单孢分离菌株均属于ZB13小种,可侵染含Pi50等不同抗性基因的6个单基因系。选取YJ1、YJ2、YJ5等3个菌株对广东省部分品种(组合)进行致病性测定,在测定的55个品种(组合)中,分离菌株均可侵染广东骨干抗源品种28占所含的3个抗病基因Pi50、Pita2、Pish,同时可侵染广东省部分主栽品种,如粤晶丝苗2号、黄华占、美香占、玉香油占、黄广油占、丰华占、丰丝占等37个品种(组合),但天优998、巴太香占、胜巴丝苗等18个品种(组合)对测试病菌表现抗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