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篇
  22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较高浓度乙炔对秸秆还田土壤硝化作用的抑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探讨较高浓度乙炔对秸秆还田土壤硝化作用的抑制效果。在室内条件下,2%乙炔加入到施用尿素的土壤后好气培养108h,其间测定CO2和N2O释放量,培养结束后测定土壤无机N。在田间条件下,2%乙炔加入到不同含水量和矿化速率的原状土柱中,培养7d后测定土柱中无机N的变化量。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2%乙炔完全抑制土壤的硝化作用,对土壤有机N矿化作用的抑制作用为19.2%,并对土壤异养微生物的呼吸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蚯蚓密度与土壤化学肥力主要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数据分析蚯蚓密度与pH值、电导率(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有效钾、有效钙、有效镁及阳离子交换量(CEC)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蚯蚓密度与pH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1),与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2),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比较弱。研究表明,根据这种关系可以将蚯蚓密度与土壤化学肥力主要指标的定量关系分为5个等级,可为准确地评价蚯蚓对土壤化学肥力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养分动态及甜玉米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肥替代化肥在甜玉米生产中是一项重要举措,明确其对土壤养分供应和甜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田间试验为甜玉米生产中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提供实验依据。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①100%化肥(代号N10)、②70%化肥N+30%有机肥N(代号N7)、③40%化肥N+60%有机肥N(代号N4)和④100%有机肥N(代号N0),测定指标包括2次表层土壤养分(无机N、有效P、速效K、土壤微生物量C、N)、植株生长状况(株高、叶绿素值、干物质量)和收获期甜玉米产量与品质指标,分析讨论有机肥替代对土壤N素供应、甜玉米产量和品质及甜玉米茎叶作为青储饲料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在大喇叭口期,60%~100%有机肥替代显著降低表层土壤无机N的供应水平,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N水平和旗叶N含量;(2)在收获期,60%~100%有机肥替代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C和C/N,显著提高旗叶叶绿素和N含量及整株N含量;(3)有机肥替代对甜玉米果穗产量有所影响,但对果穗品质无显著影响;(4)60%有机肥替代显著提高甜玉米植株的N含量,其茎叶品质符合青储饲料的质量要求。对于生长期短、N素需求强度大的甜玉米而言,有机肥替代化肥如何影响土壤N素的供应过程,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探讨生物质炭与有机肥料配施时,设施菜地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特征,为土壤结构改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5个处理:①全量常规有机肥(M4)(3. 4 kg/m~2),②生物质炭(5 kg/m~2)+全量常规有机肥(BM4),③生物质炭+2/3全量常规有机肥+1/3全量厨余发酵物(BM3K1),④生物质炭+1/2全量常规有机肥+1/2厨余发酵物(BM2K2),⑤生物质炭+1/3全量常规有机肥+全量厨余发酵物(2. 26 kg/m~2)(BM1K3),种植西红柿,收获后采集0~25 cm土层土壤,测定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氮含量。结果显示:生物质炭与常规有机肥料及厨余发酵物配合施用,0. 053 mm团聚体质量分数降低了4. 0%~8. 5%,而0. 500 mm团聚体增加了2%~6%;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幅度提高了167%以上,但各粒级团聚体全氮含量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各级团聚体的C/N比提高。这说明输入的有机碳参与各级水稳定性团聚体形成,生物炭与常规有机肥及厨余发酵物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配合施用时,更有利于形成大团聚体,施入的有机物质更多地进入大团聚体,其中生物质炭(5 kg/m~2)与1/3全量常规有机肥(1. 14 kg/m~2)及全量厨余发酵物(2. 26 kg/m~2)配合施用(BM1K3)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木醋液熏蒸对大棚土壤及西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木醋液是生物质热裂解过程中的烟气液化而形成的液体,作为土壤熏蒸剂的作用与效果目前还没有数据。本研究将不同量木醋液喷施于大棚土壤,并以溴甲烷为对照,观测其抑菌作用及其对西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750~3000 kg/hm2木醋液,土壤pH值降低了0.10~0.31个单位,矿质氮无显著的变化,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分别提高了101%~132%、38%~204%和10%~58%,而镰孢菌和疫霉菌分别降低了64%~316%和12%~38%。比起溴甲烷,木醋液尽管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负面影响很小,但杀灭病原菌的作用不仅很微弱,且时效也很短;还可能抑制土壤有机氮矿化,降低土壤矿质氮含量,施用量过大会降低西瓜产量,显然,木醋液作为设施大棚土壤熏蒸剂的价值很低。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面积约70 hm2的试验区布设了68个观测点,测定了其表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质地、容重、pH、电导率、速氮、速磷、速钾、有机质、微量元素等)。应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pH变异系数为0.02外,其余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12~0.77,均属中等变异强度。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除微量元素Mn和Zn表现为纯块金效应外,其余土壤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均存在空间相关关系,其中表层土壤颗粒组成和阳离子交换量的空间相关距离最大,表现在全区均有相关性;其次,CaCO3含量和速效Fe的空间相关距离较大,分别为603 m和541 m;其余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距离范围为180~477 m。采用Kriging最优内插方法对未测点进行了估值,并绘制了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分布等值线图,分析表明其含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母质、土地利用方式、施肥、耕作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集约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对作物可持续生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碳固持CQESTR模型,在国内短期、中长期物料填埋试验资料基础上进行修正,将CQESTR模型按照物料降解与累积积温关系划分4个阶段,确定了不同降解阶段的物料类型因子。通过对黄淮海平原集约化农区7个独立肥料长期定位点1 151组耕层土壤有机质观测值与模拟值进行验证,模型模拟95%置信区间为1.91 g·kg-1,r2=0.91。修正的CQESTR模型可以预测不同种植和管理措施下作物残体、外源有机物料及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从而对集约耕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矿化和固持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水热炭化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鸡粪的技术措施之一。该研究将鸡粪在190和260℃水热炭化处理不同时间(1、6和12 h),收集并测定固体产物生物质炭特性,目的在于了解水热炭化反应温度和时间对鸡粪生物质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经过水热炭化处理后,46%~56%的干物质转化为生物质炭,C、P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5%和59%以上,而H、O、N、K质量分数则分别降低了9%~18%、26%~65%、19%~37%和92%~97%。表面电荷量降低,p H值依变性也减弱,其中有效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50%~90%。生物质炭中1~5μm孔隙显著减少,主要形成1和100μm左右的孔隙。总体来看,水热炭化反应温度越高,反应时间越长,这些指标提高或降低的幅度越大,生物质炭的炭化程度越高;比起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生物质炭性质的影响更大。该文还讨论了鸡粪生物质炭作为土壤调理剂的应用价值与潜力,研究结果可为鸡粪生物质炭在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65,自引:9,他引:65  
利用原状土柱田间培养法 ,测定了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氮 (N)素的年净矿化量 ;利用氯仿熏蒸浸提茚三酮反应氮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数量 ;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表层无机氮的含量。结果表明 ,在冬小麦秸秆覆盖、夏玉米秸秆翻埋的土壤中 ,第 1年土壤氮净矿化量为N 210kg/hm2,第 2年为 179kg/hm2,2年的净矿化量均基本与同期施氮量相当。在秸秆不还田的土壤中 ,第 1年土壤氮净矿化量为N 164kg/hm2,第 2年为248kg/hm2,年际变化较大。翻埋玉米秸秆导致小麦季土壤表层无机氮数量增加 ,引发土壤氮矿化的正激发效应 ;表层覆盖小麦秸秆对玉米季土壤表层无机氮的影响不明显。秸秆还田后 ,每个生育期开始时 ,土壤微生物量氮比不还田土壤的增加 72 %~ 2.34% ,每个生育期结束时增加 34%~ 72%。在实施秸秆还田的最初 2年内 ,土壤微生物量但氮处于动态调整阶段 ,尚未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京郊连续冬小麦-玉米大田和不同种植年限菜地表层土壤悬浮液氮素组分及其含量,模拟测定土壤易流失氮素组分,从而为氮素高效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菜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矿质氮等指标大大高于大田土壤,且表现出明显的酸化现象。大田和菜地土壤悬浮液均含有可观的氮素:悬浮液总氮(TSN)为124.42~355.41 mg.kg-1,其中大田土壤一半左右为颗粒状氮,而菜地土壤2/3以上为可溶性氮;可溶性全氮(TDN)范围为55.53~220.51 mg.kg-1,其中主要是可溶性无机氮(DIN),范围为28.00~171.92 mg.kg-1,可溶性有机氮(DON)为27.53~81.74 mg.kg-1;颗粒状氮(PN)为70.90~134.90 mg.kg-1。各种氮素组分及其含量,菜地土壤远远高于大田土壤,且随着蔬菜种植时间的延长差异扩大。京郊菜地土壤氮素流失风险极大,对水体构成巨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