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1篇
农学   6篇
  7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51.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蔬菜病害及其综合治理的研究结果开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浏览、咨询、诊断和帮助4个子系统,系统从图、文、音、视等多方面提供给用户最大的信息,供不同层次人员识别田间病害和掌握病害基本知识,用户可选择适宜的防治技术方案进行蔬菜病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52.
5种药剂不同稀释液浇灌防治脱毒马铃薯疮痂病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棚条件下用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30%扫细悬浮剂、40%爱诺链宝可溶性粉剂、2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30%菌必克可湿性粉剂不同稀释液浇灌栽培基质进行马铃薯疮痂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各药剂对马铃薯疮痂病均有一定防效,以53.8%可杀得2000干悬浮剂600倍液的防效较好,为51.37%,喷施后病薯率较对照下降28.54个百分点,病情指数下降37.2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53.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3种生物农药和3种化学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早疫病菌和黑痣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对晚疫病菌、早疫病菌和黑痣病菌毒力较好,其EC50分别为  0.041 2  μg/mL、0.000 1  μg/mL和0.052 0  μg/mL;0.3%四霉素AS对3种马铃薯病害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0.009 3  μg/mL、0.208 4  μg/mL和0.265 9  μg/mL;3%中生菌素WG对3种病原菌的毒力较弱,EC50分别为 7.494 1  μg/mL、2.035 6  μg/mL和20.266 6  μg/mL;20%烯肟·戊唑醇SC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  0.435 9  μg/mL、0.003 9  μg/mL和1.114 0  μg/mL;50%锰锌·氟吗啉WP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  1.216 2  μg/mL、0.192 5  μg/mL和5.153 5  μg/mL;30%苯甲·嘧菌酯SC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  11.270 1  μg/mL、0.227 8  μg/mL和6.071 8  μg/mL。综上所述,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0.3%四霉素AS和20%烯肟·戊唑醇SC对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室内毒力较好。  相似文献   
54.
陇西县甘草褐斑病的发生动态及防效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陇西县首阳镇进行了甘草褐斑病发生动态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甘草褐斑病6月中旬开始发生,至8月上旬株发病率达100%,同时病害进入快速蔓延期;8月中旬病斑逐渐连片并开始大量脱落,病情指数快速增加,至9月上旬大部分田地50%植株叶片全部脱落。供试的6种杀菌剂对甘草褐斑病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第1次施药后7 d,以20%丙环唑微乳剂2000倍液和5%烯唑醇微乳剂1000倍液防效较好,分别为65.82%、64.41%;第2次施药后14 d,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500倍液和20%丙环唑微乳油2000倍液防效较好,分别为90.73%和85.34%。  相似文献   
55.
为了明确淡紫拟青霉、厚垣轮枝菌生防菌剂对当归生长量的影响及对麻口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生防菌剂在当归移栽时拌细干土穴施对当归生长量(出苗、株高、叶片数、冠幅)有一定的影响;但可有效防治当归麻口病,其中淡紫拟青霉颗粒剂41.25kg/hm2处理组防效最高,为63.43%,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对当归有较好的增产作用,增产率为25.78%~63.01%,其中淡紫拟青霉颗粒剂45.00kg/hm2处理增产率最高,为63.01%,其次为厚垣轮枝菌微粒剂33.75kg/hm2处理,增产率为61.67%;菌剂各处理相比对照可明显提高特等归比例。淡紫拟青霉颗粒剂41.25、45.00kg/hm2和厚垣轮枝菌微粒剂33.75kg/hm2穴施可有效防治当归麻口病,提高当归产量,可用于生产上防治当归麻口病。  相似文献   
56.
落叶松落叶病和枯梢病合并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林间应用25%嘧菌酯悬浮剂对落叶松落叶病和枯梢病进行共同药效测定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药效测定中,200 g(a.i.)·hm-2剂量防治落叶病效果为86.0%;250g(a.i.)·hm-2和300 g(a.i.)·hm-2剂量防治枯梢病效果分别为85.4%和87.1%。在防治试验中,250 g(a.i.)·hm-2和300 g(a.i.)·hm-2剂量防治落叶病效果分别达到87.1%和88.7%;使用相同剂量药剂防治枯梢病效果分别为86.7%和88.9%。建议林间应用防治剂量为200~300 g(a.i.)·hm-2。两种病害在同一林分共同防治时,应重点考虑对枯梢病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7.
对甘肃省玉米叶部病害进行调查,发现一种新病害-玉米叶点霉叶斑病,分离得到引起玉米叶点霉叶斑病的病原菌,并对该病原菌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致病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初呈白色,后期逐渐变成灰黑色,菌丝分枝,具隔膜,无色或淡褐色;分生孢子椭圆形、两端钝,无色,单胞,两端不含油球;产孢方式为内壁芽生瓶梗式(eb ph)。根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测定将其鉴定为玉米叶点霉(Phyllosticta zeae)。  相似文献   
58.
小麦新资源对条锈病白粉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1~1997年在甘谷田间对远缘小麦新资源进行抗条锈病、白粉病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160份材料中,对条锈病免疫或高抗、白粉病免疫的有25份,其抗性比较稳定,是良好的抗源材料,可供抗病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59.
1996年陇南麦区小麦条锈病再度流行危害,其流行态势迅猛,发生范围广,流行程度重,为1990年大流行以来最重的一年。新的毒性小种条中30、31号上升,导致生产品种抗性丧失;气象条件适宜;菌源量大等是今年小麦条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文中针对该区目前生产上利用的品种及后备品种(系)抗病性变异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0.
 从我国不同地区采集的玉米小斑病菌(Hclminthosporium maydis),通过温室苗期接种鉴定,及其产生的毒素对玉米种子根的抑制作用,发现76-527、76-528和76-529三个分离菌系在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幼苗上产生萎蔫型大病斑,而在相对应的正常系以及M、C、CA、EK、D、P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幼苗上则产生坏死型小病斑。其中76-529所产生的毒素,对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种子根的抑制作用远远大于相对应的正常系,因此,初步认为这些分离菌系类似国外的T小种。而76-361和76-414两个分离菌系对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则无上述的特异性。因此,初步认为这些分离菌系类似国外的o小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