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72篇
  6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37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NH4+对不同基因型棉花幼苗K+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液培养条件下研究了NH4+对棉花不同基因型幼苗干物质积累以及K+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NH4+在不同供钾条件下均显著降低了棉花幼苗的干重、钾吸收量和钾利用指数,低钾条件下(K+ 0.03 mmol/L)尤其如此。中等供钾(K+ 0.5 mmol/L)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NH4+对棉花幼苗干物质积累以及K+吸收和利用的抑制; 充分供钾 (K+ 2.5 mmol/L)却未能在中等供钾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NH4+的毒害作用。鲁棉研22苗期的干物质积累在不同供钾条件下受NH4+影响的程度均较153018品系大,这主要与其体内钾利用能力受NH4+影响较153018大有关。  相似文献   
102.
用20%稻E乳油培育水稻壮秧的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选1和越富两品种为材料研究了20%稻E乳油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效成分300mg/L 20%稻E乳油处理,两品种株高均受到抑制,但出叶速度加快,根冠比、根系活力和根系再生能力显提高。与对照相比,处理的选1秧苗叶片中叶绿素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增加,叶绿素a/b值提高。2)20%稻E乳油处理改变了秧苗内源激素的水平,降低了叶片、胚芽鞘和叶鞘中GA4、IAA含量及CTKs/IAA值,提高了根系中CTKs含量。3)经20%稻E乳油处理的秧苗移栽后无返苗期,最终单株分蘖数增加。试验表明20%稻E乳油可全面改善秧苗素质,在培育水稻壮秧上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3.
用选 1和越富两品种为材料研究了 2 0 %稻乳油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1)有效成分 30 0 mg/ L 2 0 %稻乳油处理 ,两品种株高均受到抑制 ,但出叶速度加快 ,根冠比、根系活力和根系再生能力显著提高。与对照相比 ,处理的选 1秧苗叶片中叶绿素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增加 ,叶绿素 a/ b值提高。 2 ) 2 0 %稻乳油处理改变了秧苗内源激素的水平 ,降低了叶片、胚芽鞘和叶鞘中 GA4、IAA含量及 CTKs/ IAA值 ,提高了根系中 CTKs含量。 3)经 2 0 %稻乳油处理的秧苗移栽后无返苗期 ,最终单株分蘖数增加。试验表明 2 0 %稻乳油可全面改善秧苗素质 ,在培育水稻壮秧上有较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4.
铬胁迫下三种基因型小麦萌发和抗氧化酶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3种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新麦19、矮抗58和豫麦18),对其进行萌发期不同浓度Cr2(SO4)3胁迫处理.研究幼苗的发芽势、发芽率、根长、芽长、叶绿素、根系活力、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Cr浓度的增加,发芽势、发芽率和芽长均基本呈"先升后降"趋势;同一浓度Cr处理下,发芽率、发芽势和芽长均表现为新麦19>矮抗58>豫麦18,根长为豫麦18>新麦19>矮抗58;150 mg/L的Cr胁迫下,小麦幼芽叶绿素含量、幼根根系活力降低,MDA含量升高;随Cr浓度的升高,幼芽SOD、POD活性升高;SOD、POD活性在新麦19中变幅最小.  相似文献   
105.
辽棉18与新棉99B苗期耐低钾能力的差异及其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液培(1/4改良Hoagland营养液)条件下比较了非抗虫棉辽棉18和转Bt基因抗虫棉新棉99B苗期耐低钾能力的差异,并研究了钾的吸收、运转、利用及其机制。两品种在充足供钾(2.5 mmol L-1)处理下的幼苗干物重相当,但在低钾胁迫下(0.03 mmol L-1)辽棉18的干物重为新棉99B的2.7倍,表现出较强的耐低钾能力。辽棉18单位根重(或单位根长、单位根表面积)的吸钾量相当或低于新棉99B,叶片钾积累量占整株的比例也显著低于后者,然而其根系发达(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为新棉99B的3.4、3.8和4.2倍),钾利用指数也较新棉99B高1倍以上。表明辽棉18较强的耐低钾能力与根系生理吸钾能力和钾在植株体内的运转无关,而主要由发达的根系和较高的体内钾利用能力决定。由于低钾条件下辽棉18和新棉99B叶片的渗透势及相对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证明二者体内钾利用能力的不同不在于钾的生物物理功能(调节膨压和渗透势)的高低,而可能主要与钾的生物化学功能(促进光合作用、韧皮部的装载和蛋白质的合成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6.
Tn5转座诱变选育冠菌素耐高温生产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双亲接合的方法将含有Tn5转座子的质粒pRL1063a导入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ingae pv. glycinea)PG4180中,在含有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的MG平板上筛选抗性接合子。通过诱变,从874个突变株中筛选得到2株高温下产生冠菌素的突变株MFB132和MFB141。进而对菌株MFB141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佳发酵条件为:2%葡萄糖为碳源,0.1%氯化铵为氮源,培养基初始pH为6.8,装液量为50 mL / 500mL,接种量为2%,发酵温度由原来的18℃上升到28℃,而发酵时间由原来的168 h缩短到108 h。在最优化条件下,出发菌株28℃下冠菌素产量仅为1.8 mg/L,而突变株MFB141在28℃下的产量达到37.66 mg/L,大约是出发菌株的21倍。  相似文献   
107.
冠菌素对早稻和水稻种子萌发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旱稻297和水稻越富种子为材料,用冠菌素浸种处理,研究冠菌素对旱稻和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芽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冠菌素对旱稻和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芽生长具有双重性效应,低浓度的冠菌素(10^-8mol/L)可促进旱稻种子萌发和初生根及芽的生长,提高幼芽含水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而高浓度的冠菌素(≥10^-5mol/L)则明显抑二者种子的萌发及幼芽的生长,旱稻和水稻对一定浓度冠菌素处理的反应效果有差异;冠菌素促进或抑制种子萌发可能与α-淀粉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8.
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研究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冠菌素(COR)在干旱条件下对玉米幼苗生长及内源激素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处理8d,与PEG处理相比,COR PEG处理显著提高玉米幼苗的株高、根长、根条数和根冠比;在正常情况下,COR能诱导茉莉酸甲酯(MeJA)的增加;干旱条件下COR处理的幼苗叶片和根中ABA和MeJA的同时显著升高;COR处理的玉米幼苗叶片和根中GA3含量在干旱第2天和第3天与MeJA含量同时显著增加;干旱胁迫第2天,COR处理中的IAA和ZR含量在叶片同时降低,而在根中则同时升高,至干旱第3天,其ZR含量在叶中降低,而在根中则增加.初步认为,干旱胁迫下,冠菌素可通过调节玉米幼苗体内的激素系统平衡以诱导其形态改变,并增强其抵抗逆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9.
棉籽包衣淀粉基缓释缩节安的释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改性交联淀粉囊化的缩节安(SRD)对棉花种子进行包衣,研究其在水中和土壤中的释放特性。【方法】用水中溶出法、土壤恒温培养法、14C-DPC同位素标记法和生物试法测试。【结果】SRD在水中的释放动态为S形曲线,完全溶出的时间约为15 min,较对照(CK,缩节安直接拌种)延长10 min左右,在1.5、5和10 min的累积释放率分别相当于CK的40.3%、24.8%和64.0%。SRD在土壤中的释放动态为抛物线,这是释放和降解互相抵消后的结果,SRD累积释放率达到的最高值(此时释放与降解的速度相等)仅为CK的1/3左右,达到最高值的时间较CK推迟约10 d,在土壤中的存留时间为50 d以上,较CK延长2倍多;14C-DPC同位素标记试验表明,种子表面的SRD在土壤中呈非匀速减少,且在70 d内的减少速度一直慢于CK,这使其棉花幼苗体内的14C放射性活度低于CK;SRD包衣种子在出苗后30 d内的株高一直高于CK,0~10 d的株高日增量大于CK,10~20 d与CK相当,20~30 d又大于CK。【结论】SRD具有缓释性能,且呈非匀速释放,这有利于延长缩节安的有效作用期、减少棉田用工、并提高棉花化控技术的标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0.
DCPTA和DTA-6对大豆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调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叔胺类活性物质是一类具有高生物活性和低分子量特性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DCPTA和DTA-6是该类化合物的典型代表.目前有关叔胺类活性物质的研究仅在生理效应上.未能揭示叔胺类活性物质对作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特别是对光合作用的调控,从而限制了叔胺类活性物质进一步推广应用.以大豆中黄13为材料,在温室和盆栽条件下,研究叶面喷施叔胺类活物质DCPTA和DTA-6对大豆苗期叶片光合特性、光合关键酶以及叶绿索荧光特性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DCPTA和DTA-6处理提高了大豆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索含量,降低了细胞间隙CO2浓度和叶绿索a/b值;提高了PEPC羧化酶和RuBP羧化酶活性;提高了大豆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有效电子产量(ΦPsⅡ)和光化学淬灭(qP),降低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提高了大豆株高和生物量;DCPTA和DTA-6处理的适宜浓度分别为20 mg·L-1和10 m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