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0篇
农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20世纪70年代以来,林窗已成为森林小尺度干扰研究的热点(Whitmore,1989;王进欣等,2002).林窗是森林中具有特殊性质的微结构(Clinton et al.,1993;Gray et al.,1997;梁晓东等,2001;Gagnona et al.,2004),它影响着森林群落的发展方向、物种组成以及种群动态(Spies et al.,1990;安树青等,1997;Zhu et al.,2006),如有些物种只能通过林窗才能进行更新(谢宗强,1999;贺金生等,1999).  相似文献   
42.
不同光强下核桃楸、水曲柳和黄菠萝的光合生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辽东山区次生林3种树种幼苗(核桃楸、水曲柳和黄菠萝)对生长光环境的适应性,在生长季测定4种光强下(全光、60%透光、30%透光、15%透光,分别记为FI,II,LJ和WI)树种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净光合速率、单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LMA).结果表明:随着光强的减弱,3个树种的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最大光合速率(Pmax)、暗呼吸速率(Rd)、类胡萝卜素(Car)、LMA、单位叶鲜质量(LFA)均呈下降趋势;全光下单位叶面积的叶绿素Chl含量均低于弱光处理.本研究结果支持水曲柳在幼苗时期具有一定耐荫性的观点.树种生理生态指标的可塑性分析表明:黄菠萝能适应更宽的光强幅度,且黄菠萝的需光性大于核桃楸.不同光环境下3个树种的生理生态变化特征对解释森林生态系统内树种的共生和演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本文在“海岸林风害危险率评价的理论推导”(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2, 13(4))一文的基础上,对1997年12月经四种间伐处理的黑松海岸林进行了连续四个生长季的风害调查,同时,对黑松海岸林内与林外风速廓线和林分透光分层疏透度的分布也分别进行了观测。应用在这些观测数据,依据“海岸林风害危险率评价的理论推导”文中获得的风害危险率评价方法,对单株树木及林分的风害风险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单独依据平均直径与结合风速廓线和林分结构的风害风险率,构成了评价海岸森林风害的重要指标。不同间伐强度和风害发生率之间的关系表明,在间伐初期林分的稳定性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林冠粗糙度和风负载的增加及周围树木的保护效应的减少而引起的。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后,间伐处理能够促进林分生长,从而提高了林分的稳定性和对强风的抵抗力。在本试验观察过程中只发现了强风对林冠的损害,而即使是在间伐海岸林外风速达到30.2 m·s-1的条件下,也没有发现风倒或风折。本次研究中获得的结果表明,尽管在间伐之初风害的概率增加了,但是,间伐作为一种最为有效的林分管理方法,可以成为保持海岸林健康、稳定的一种长期经营管理策略。图3表4参19。  相似文献   
44.
海岸林风害危险率评价的理论推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间伐和风害之间关系的讨论和以往有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确定了一种林木风害危险率的估计方法,用于评价间伐对林木风害的影响。这种对单株黑松及整个黑松林分的风害危险率估计,是根据风速廓线、枝条分布和透光分层疏透度(OSP)系数推导出来的。结果表明:如果枝条分布模型中的参数β等于单株树冠中风速廓线模型的衰减系数αs,参数H/D1.33可用于比较和评价对单株树木的风害危险率。这一原理也同样适用于整个林分,即用林分内风速廓线衰减系数α和透光分层疏透度(OSP)的分布中的衰减系数ν,结合D1.33估计和比较林分风害危险率。文中对间伐与非间伐单株黑松风害危险率进行了估计,得出了间伐两年后可以降低单株黑松风害危险率的结论;同时给出了确定林分风害危险率估计的过程图。图3参45。  相似文献   
45.
樟子松林下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杨涛  徐慧  方德华  朱教君 《土壤通报》2006,37(2):253-257
为探讨樟子松林土壤生化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本文对我国最重要樟子松原产地—红花尔基地区的不同林龄樟子松林下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地的土壤养分、微生物和酶活性均表现出差异。土壤养分、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总体变化趋势是先随着树龄增加而增加,到60~70年树龄时达到最大,后随着树龄增大各项指标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46.
就目前情况看,成果转移中的信息服务尚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我国的中介信息服务未能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一实际课题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某些探索,在分析科技成果转移信息服务现有主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科技成果转移中的双向信息服务机制,以实际安全分析为起点,研究系统化成果信息服务的目标、功能、结构和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47.
棕壤有机质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采用烘箱加热的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试图探究一种快速、准确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方法。为此,以棕壤为例,使用烘箱加热法测定了24个棕壤样品的有机质含量,通过对土壤样品消解温度(100~125℃)和消解时间(30~90 min)的18种梯度组合,分析了改进的烘箱加热法、油浴法与元素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差异及适用性。研究表明,18种消解温度和消解时间梯度组合的烘箱加热法测定有机质含量与元素分析仪测定结果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r>0.995);当消解温度为115℃、消解时间为30 min时,烘箱加热法测定的有机质含量与元素分析仪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和偏差率为最小;与油浴法相比,烘箱加热法测定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准确性提高了12.4%;因此,本改进方法中,对于供试棕壤的最佳消解温度115℃,消解时间为30 min。与传统的油浴加热法相比,烘箱加热法具有操作简单、测定速度快、温度易于控制、减少了环境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48.
科尔沁沙地固定沙丘系统种子雨时空格局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研究了种子雨在科尔沁沙地西部的固定沙丘系统(包括固定沙丘、过渡带、丘间低地)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固定沙丘系统种子雨密度达到(4 782±894)粒/m2;沿着主风向的方向(即从丘间低地到固定沙丘的方向),种子雨平均密度呈现偏正态的空间格局,而且种子雨密度与地上植物多度之间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种子雨密度在每年的10月底达到最大值(6 064±330)粒/m2,到翌年3、5、7月,种子雨密度逐渐递减,并在7月达到最小值(513±48)粒/m2;种子雨密度的年际变化为1.6倍。可见,固定沙丘系统种子雨密度大,季节变异大、波动性强,但是种子雨密度不是固定沙丘系统植被更新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49.
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月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外带鱼眼镜头的数码相机获得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林型的半球面影像,用Gap Light Analyzer软件处理分析后获得叶面积指数、林冠开阔度和林下光照因子等一系列参数,揭示了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的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的月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随着生长季的到来叶面积指数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6月份,7-9月份开始缓慢下降,10月份下降显著,最小值在春季4月份;林冠开阔度随着生长季的到来而下降,其最小值出现在6月份,之后开始缓慢增加,10月份骤然增加,最大值在春季4月份.叶面积指数和林冠开阔度相关显著,并且呈现指数回归的关系.  相似文献   
50.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幼树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水分是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生长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在对科尔沁沙地东南缘樟子松疏林草地土壤水分监测的同时,对13年生沙地(疏林草地)樟子松人工幼树的叶片水势(ψ)、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及其相应环境因子进行测定,探讨疏林草地人工樟子松幼树的水分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两者的变化趋势相似,即在生长季节樟子松蒸腾速率呈现出较明显的双峰曲线;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内在因子为气孔导度,外在因子是空气湿度和气温.针叶水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降水量、土壤水分含量及树木本身生长特性的影响.樟子松针叶水势、蒸腾速率等水分生理生态特征表明,对于13年生沙地樟子松人工幼树(密度为378株/hm2),即使在年降水量较丰富的年份,疏林草地樟子松生长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