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1篇
  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21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植物的外部形态,而且还表现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乃至具体的生理代谢,因此,植物的抗旱性是十分复杂的,它是许多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的综合反应。  相似文献   
72.
使用除草剂进行桑园除草,具有省工省力、成本低、除草效果好、维持时间长等优点,是防治桑园杂草的有效方法. 常用的除草剂分为土壤处理除草剂和茎叶处理除草剂两种.在使用前,应充分了解各种药剂的性能、除草范围和使用方法.土壤处理除草剂一般在草籽萌发前,兑水或拌细土喷、撒在地面来抑制杂草的发生;茎叶处理除草剂则是喷洒在杂草的茎叶上,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破坏而枯萎死亡,一般应在幼草期使用.  相似文献   
73.
应用“康乃尔生态学”程序(Cornell ecological program,CEP)中的二歧指示种分析TWINSPAN(Two-WayIndicators Species Analysis)数量分析方法,以不同紫花苜蓿品种的生理生态特性值和牧草产量值为指标对16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用TWINSPAN可将16个品种划分为7类,并且根据试验站所在地区的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特征,筛选出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高光能利用效率的3个优良品种,分别为肇东苜蓿、德宝苜蓿和草原2号苜蓿。  相似文献   
74.
直穗鹅观草生物学特性及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农牧交错区东段引种直穗鹅观草,播种当年生长缓慢,生育期达到拔节期,产草量较低;生长2年可顺利完成生育期开花结实,生长速度和生物量明显增加,生育期为100d,成熟株高达120~125cm。开花期鲜草及千草产量达到24048.8和9048.1kg/hm^2,均高于对照牧草,2年种子产量平均为724.4kg/hm^2。叶量丰富,孕穗期、开花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的茎叶比分别为1/1.27、1/0.85、1/0.75、1/0.65,叶量高于对照牧草。再生性较好,不同时期刈割以开花期再生草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5.
采用不同浓度的2,4-D与2甲4氯钠盐溶液分别对天胡荽进行了叶面喷施的杀灭处理,药后24h测定部分生理指标.结果表明2,4-D处理使天胡荽叶片叶绿素与可溶性糖含量降低,2000mg/L的2甲4氯钠盐溶液处理亦使其降低;2,4-D与2甲4氯钠盐溶液处理使叶片质膜相对透性增加,若浓度高于500mg/L,天胡荽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下降.  相似文献   
76.
科尔沁沙地沙打旺草地衰退规律与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孙启忠  桂荣 《草地学报》2000,8(4):253-261
科尔沁沙地沙打旺草地发育可划分为3个时期:形成期(生长1年)、高产期(生长2、3年)、衰退期(生长4年或5年之后)。衰退草地表现为植株矮小,分蘖能力下降,枝条减少直径变细,根颈中央有坏死组织出现,枝条多沿着根颈的外围长出,单株重明显下降,群落中沙打旺株丛减少,仅有3~4株/m2,杂草占绝对优势。沙打旺草地经济利用期为2~3年,生态有效期4~5年。选择衰退初期的沙打旺草地进行施肥可明显地提高产草量(中耕结合施肥比撒施效果更好),并可延长利用期。  相似文献   
77.
科尔沁沙地敖汉苜蓿地上生物量及营养物质累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分层法将苜蓿草层分成A、B、C三层。结果表明,生物量主要集中在B层,A层和C层较少。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B层和C层生物量不断增加,A层生物量相对稳定。从营养期到结实期,B层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从48.15%增至64.48%,C层由9.88%增至21.06% ,A层则由40.74%降至14.16%。粗蛋白质(CP)含量随着生长的进程不断下降,而中性洗涤纤维(NDF) 含量则不断增加。CP含量从营养期的27.55%降至结实期的14.98%,NDF含量则由30.13%增至53.18%。枝条、叶、花、荚果CP和NDF含量各异,不同层枝条的CP、NDF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8.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相似文献   
79.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9):183-193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 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 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 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相似文献   
80.
有机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肥效试验表明,在江苏省赣榆区小麦生产中,合理施用有机肥料能显著增加小麦穗数和穗粒数,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