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7篇
  17篇
综合类   10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秸秆覆盖桃树地生态效应及桃树的生长状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在种植两年的桃树地覆盖不同量的小麦秸秆,研究了秸秆覆盖后桃树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秸秆覆盖的土壤0~50 cm储水量均高于对照,土壤储水量和秸秆覆盖量呈现很好的二次相关性。秸秆覆盖处理的杂草数、干质量以及单株草质量均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均与秸秆覆盖量呈负指数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5以上。秸秆覆盖150 d后,各处理的桃树茎粗和树冠直径均较对照有所提高,二者与秸秆覆盖量之间呈现极好的二次相关性,相关系数高于0.98。当秸秆覆盖量小于1.5 t/hm2时,桃树叶片光合作用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基本上随着覆盖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秸秆覆盖量达到2.0 t/hm2时,各生理指标则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对照,百叶片鲜质量和干质量也呈现出相同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2.
贺军奇  员学锋  汪有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819-6821,6848
[目的]为田间保墒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品种小燕6号为供试材料,对其进行3种不同的覆盖灌水处理(①秸秆覆盖;②地膜覆盖;③PAM化控调节覆盖),以非覆盖处理为对照,比较不同处理的蓄水保墒效果。[结果]不同保墒措施下冬小麦的耗水量均表现出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小的特点,与对照小麦的耗水规律基本一致,但不同处理冬小麦的耗水强度因灌溉时间及小麦生长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各保墒处理均可抑制冬小麦开花前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PAM处理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略低于对照,但20~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略高于对照;不同处理土壤水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0~50cm土层。[结论]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的抑蒸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3.
PAM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的试验研究及机理分析   总被引:44,自引:9,他引:44  
通过试验模拟,研究了关中土娄土中施加聚丙烯酰胺(PAM)后对土壤基本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PAM处理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在同一施用方式下,有随PAM浓度的加大其含量呈上升趋势。同时,PAM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研究结果还表明,PAM施用量过大时会降低土壤的渗透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PAM的改土、保水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4.
陕西省水资源态势及可持续利用策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系统分析陕西省水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水资源开发利用的40字方针,探讨陕西省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对策,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有益于陕西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5.
聚丙烯酰胺(PAM)的改土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通过夏玉米施加聚丙烯酰胺(PAM)的大田实验,确定了PAM的改土、增产效应。研究表明,PAM施用量为0.75~1.25 g/m2 时可使土壤容重平均下降0.068 g/cm3,团聚体总量(>0.25 mm)平均增加30.2%,同时,PAM增产效果显著,增产幅度为11.7%~18.3%。  相似文献   
36.
以陕西省佳县为例,采用综合分析法、野外实测法、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农用地分等数据成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野外实测和计算出来的等别结果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各等指数与标准粮的关系近似线性,即随着等指数的增大,标准粮产量呈上升趋势,分等成果总体合格。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不同保墒灌溉措施对夏玉米地土壤中硝态氮的分布和累积影响。[方法]以玉米作物为试材,在灌溉量为0、600、1200m3/hm2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覆盖、PAM处理和非覆盖处理(CK)对夏玉米收获时土壤中.硝态氮的分布和累积状况的影响。[结果]夏玉米收获后,在非灌溉条件下,各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基本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在灌溉条件下,则在50—70cm土壤中出现硝态氮累积凸峰。无论灌溉与否,0~100cm土壤中各处理硝态氮含量的大小顺序为:PAM处理〉CK〉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同一保墒处理,在O~4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均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在60~70cm土层以下则恰好相反。[结论]该研究为下茬作物的施肥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8.
基于因素法和修正法的农用地综合定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西省神木县农用地定级研究为例,论述了因素法和修正法两种方法的定级过程,通过空间重叠度分析,有效地将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确定农用地级别,并对定级结果进行了验证,定级结果符合当地实际,该研究成果以期为加强农用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资产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分析2000—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排放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碳排放估算模型,核算了2000—2020年陕西省县域碳排放总量,分析了陕西省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与演化特征,并通过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究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总量上,2000—2020年陕西省碳排放量总量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3.30×107 t增长至2020年的1.93×108 t,历经“大幅增长—缓慢增长”两个阶段。②空间上,2000—2020年陕西省碳排放量中心逐步向东北方向移动,空间分布范围呈现扩张态势,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北部县域、西安市和咸阳市辖区的周边部分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佛坪县和石泉县。③影响因素上,人均GDP值、土地利用程度和人均社会零售总额与陕西省各县域碳排放量呈正相关,产业结构与陕西省60.74%县域碳排放量呈负相关,人口密度与陕西省92.52%县域碳排放量呈负相关。[结论] 建议通过制定差异性区域碳减排方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规模,提高公众低碳环保意识等方式促进陕西省县域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40.
不同麦秆覆盖量对夏玉米耗水量和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覆盖小麦秸秆保墒措施+灌溉条件下,对夏玉米生育期耗水量、生理性状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其中秸秆覆盖量分别为0(对照)、3000、6000、9000和12000 kg/hm2。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地减少了夏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增加了玉米株高和叶面积,秸秆覆盖量9000 kg/hm2时效果最佳;夏玉米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