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7篇
  17篇
综合类   10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9 毫秒
21.
[目的]探索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为人工调控果树生态环境及果树生命健康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在桃树地选取典型位置,在地面以下5、15和30 cm处埋设土壤传感器,监测桃树地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休眠期、第1生长期、第2生长期、停长期内,5、15和30 cm处土壤温度的日平均值分别为5.1、5.4、6.0 ℃,24.3、23.7、23.2 ℃,24.3、26.7、24.1 ℃,11.6、13.8、12.7 ℃。停长期内5、15和30 cm处土壤温度的日降幅分别为0.87、0.59和0.36 ℃。冬季、春季、夏季、秋季5、15和30 cm处的平均土壤温度分别为4.7、4.0、4.3 ℃,18.9、16.8、16.1 ℃,25.1、24.8、23.7 ℃,15.6、20.2、15.9 ℃。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年变化都呈均称抛物线,土壤温度的最高值大约出现在年内的第140~220天。[结论]该试验初步探索了自然条件下桃树地土壤温度的连续变化规律,为调控土壤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不同保墒条件下土壤温度日变化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监测和分析,研究了不同保墒条件下土壤温度日变化,结果表明,一日内不同处理的0~15cm处地温均可拟合为时间的正弦函数,其相关系数大小分别为:CK>PAM处理>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研究确定了保墒灌溉条件下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表征时刻,分析了各表征时刻土壤温度沿深度变化的关系,发现任何处理的剖面土壤温度最大日变幅均有随土壤深度增加呈指数递减的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保墒条件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可以通过相同的方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3.
地膜覆盖保墒灌溉的土壤水、热以及作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地膜覆盖保墒灌溉措施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土壤微生物、土壤温度、玉米生长状况、生理生态指标以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后0~50 cm土壤含水量覆膜的明显高于未覆膜处理,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未灌溉处理的地膜0~20 cm的含水量较对照平均提高6.1%,20~50 cm较对照平均提高3.38%,50~100 cm较对照平均提高1.57%。覆膜后耕层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平均分别是对照的4.1倍、2.08倍和2.41倍。覆膜后叶片光合和蒸腾速率均较对照有所增加,相同灌溉量条件下,地膜处理的玉米产量较对照平均增产14.24%、9.4%和11.15%,对于覆膜或不覆膜处理,其产量均随着灌溉水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4.
保墒灌溉条件下夏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现代先进的作物生理生态监测仪器,研究了不同保墒灌溉措施对夏玉米生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墒灌溉措施能够有效促进作物生长,夏玉米株高与茎粗之间的关系可以近似用指数方程式来表示,其相关系数高于0.7。同时,保墒灌溉措施能够提高作物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效蒸腾和光合速率,对单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贡献甚微,各指标基本以地膜覆盖最高佳,秸秆覆盖次之,PAM处理较差。  相似文献   
25.
科学量化评价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过程,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采用资料综合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以陕西省扶风县1997-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为依据,结合扶风县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率和持续状况4个层次上构建了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多因素综合指数法计算历年农用地的集约度分值。研究结果表明,扶风县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在1997-2006年呈现递增趋势,但农用地利用持续状况令人堪忧。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当地实际,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6.
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廊道,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关系着全国的生态安全水平。理清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空间互动关系是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分析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镇化发展特征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格局,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进一步揭示了黄河流域城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作用关系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黄河流域城镇化水平整体提升,综合城镇化指数增长了102.60%,经济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2)2000-2018年黄河流域粮食生产、固碳和土壤保持分别增长了65.32%,59.47%和46.27%,而产水服务减少了21.15%;(3)黄河流域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在时空尺度上表现出了正向效应的减弱和负向效应的增强,并且城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发展不协调的区域在不断扩张。  相似文献   
27.
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如何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城市建设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各大城市面临的一个现实且重要的问题。文中基于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InVEST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栅格尺度对西安市2000-2020年建设用地扩张特点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其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2000-2020年,西安市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综合指数先持续增强后减弱,扩张形态偏离圆形,扩张模式以蔓延式为主,有向“东北-西南”方向扩张的趋势。2)西安市整体生境质量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在空间上有“北部低、南部高”的特点,且生境质量在等级上有分别向两极转化的趋势。3)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生境质量耦合协调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N”型变化趋势,但多年均值为0.269,为中度失调状态。根据研究结果,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与生境质量之间的耦合协调还处于相互拮抗期,未来在制定规划策略时,应将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两头抓,加快实现区域动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8.
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保墒灌溉的土壤水、热及作物效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该文从目前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保墒技术得到启迪,提出了“保墒灌溉”这一新理念。重点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保墒灌溉的农田效应。结果表明,覆盖处理0~50 cm土壤含水率明显高于对照,地表温度日变化趋势缓和,日最高最低温度差为12.43℃,而对照则高达50.03℃。覆盖处理耕层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分别是对照的1.63倍、1.68倍和1.07倍,玉米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相对于覆盖处理和对照本身而言,各指标均有随灌水量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覆盖处理后,玉米的光合作用速率、蒸腾速率等均大于对照,但是单叶水分利用效率却相差不大。玉米产量随灌溉水量的增加较对照平均增加22.16%、20.28%和12.75%,且基本随灌溉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9.
在ArcGIS软件的辅助下,根据不同坡度的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将向阳沟流域划分了5个坡度等级单元,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对流域现有水土保持措施下不同坡度等级单元侵蚀量进行了估算,并与治理前土壤侵蚀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水土流失有了极大的改善,水保效益较为可观,但区域仍属中度侵蚀,25°~35°坡度等级单元对流域土壤侵蚀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15°~25°和>35°等级单元。根据不同坡度等级单元的水土流失侵蚀模数估算结果分析,结合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治理的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0.
节水增产灌溉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改进节水灌溉的优化模式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科学用水内涵不断挖掘节水增产潜力,对提高有限水的利用效率十分重要。采用科学的节水灌溉方法;根据不同植物不同的需水临界期;优化耕作制度,选用节水抗旱植物品种等措施,则可以起到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那么在现有的水库存水数量基础上可以扩大灌溉面积50%,甚至增加1倍以上。粮食单产可翻几番,达到节水高产少种多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