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33篇
  4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大豆优良品种合丰50迅速大面积推广应用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丰50是近年育成的高油、高产优良大豆品种,2010年推广面积就达到64.2万hm2,是黑龙江省第一大品种,推广4 a面积扩大了17.4倍。合丰50迅速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原因有:合丰50特点突出,品种优秀;栽培技术配套,大面积示范和高产创建;项目带动,提供示范与高产创建的资金支持;抓好种子繁育与供应体系,创新成果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92.
辐射诱变培育高油大豆新品种及其应用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0  
本文报导了高油品种培育和应用结果,并对高油品种选择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在杂交育种基础上,本研究通过遗传改良和辐射诱变处理,经过连续定向选择,利用品质分析、抗病鉴定等方法培育出合丰46号(合辐931544)、合丰47号(合辐931542)、合丰48号(合辐931556)和合辐931484等4个高油品种(系),油分含量21.28%~23.18%,单产2208~2578.5kghm2,产量较对照品种增加10.1%~13.1%,中抗一种或两种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93.
不同播种方式对合丰50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合丰50在不同播法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的品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播法对品质、产量和所有产量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其中穴播对产量、脂肪含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的正向效应均是最大的.密度对百粒重、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其它性状均有显著的影响.随密度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逐渐减少;在不同密度处理下,26万株·hm-2、23万株·hm-2与20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显著,26万株·hm-2为合丰50高产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94.
高油高产高效大豆品种合丰50的创新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创新大豆品种和探讨育种技术,此研究采用回交育种方法,以合丰35为母本,与合交95-1101(合丰34×合丰35)为父本配制组合育成了合丰50号。该品种油分含量22.57%,蛋白质含量37.41%,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506.1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35号增产14.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60.8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35号增产17.4%;国家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355.5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14号平均增产10.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88.5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14号平均增产6.3%,中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抗病毒病SMVⅠ号株系,2006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同时申报国家审定品种。结果表明,合丰50为既高油又高产、抗病、广适应性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95.
为了选育半矮秆大豆新品种推广窄行密植栽培技术,采用美国半矮秆耐密植、高油大豆种质资源Hobbit与黑龙江省优良种质‘北丰11号’配制杂交组合,进行半矮秆耐密植大豆种质资源创新研究,育成半矮秆大豆新品种‘合农60号’。结果表明,‘合农60号’,具有半矮秆耐密植,株高50~65 cm,窄行密植条件下适宜密度为50万株~60万株,具有5467.95 kg/hm2的超高产潜力,脂肪含量22.25%,抗病能力强等突出优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吴秀红 《大豆科学》2012,31(5):858-860
为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大豆品种诱变的后代变异情况,利用0.5%EMS溶液处理7个大豆品种的种子,对M2、M3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世代农艺性状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与M2代相比,M3代株高、节数及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有所变小,其它性状的变异系数大致相当;M3代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大于M2代,由于M3存在一定的回复突变,使得M3代株高、节数的广义遗传力小于M2代;各世代都诱变出早熟或晚熟的变异株,M2代熟期总变异率为0.65%,其中早熟变异比例为0.28%,晚熟变异比例为0.37%;M3代熟期总变异率为0.31%,其中早熟变异比例为0.12%,晚熟变异比例为0.19%,M3代熟期变异率低于M2。  相似文献   
97.
选用耐密性不同的两个大豆品种,设置了22.5万株·hm-2、30.0万株·hm-2和37.5万株·hm-2等3个密度,研究耐密性大豆的光合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耐密品种垦丰16号,叶形指数高,上部冠层叶柄短,随着密度增加,耐密植品种垦丰16冠层上部叶柄长度显著低于普通品种,叶形指数高于普通品种,尤其是高密度条件下从第9节位开始垦丰16的叶形指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普通品种合丰39,从第11节开始叶柄长度短于合丰39,有利于通风透光;随着密度增大,耐密植品种垦丰16的叶色值峰值出现时期没有明显变化,密植条件下生育后期叶片持绿性更强;随着密度增加耐密植品种垦丰16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下降速度慢,当密度为30.0万株·hm-2时垦丰16与合丰39的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分别为P=0.0423,P=0.0384),密度为37.5万株·hm-2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分别为P=0.0026,P=0.0042);随着密度增加耐密品种垦丰16产量逐渐增加,不耐密品种合丰39产量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密度为37.5万株·hm-2时,两个品种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24)。不同密度条件下垦丰16与合丰39在形态和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耐密性春大豆品种冠层结构更有利于在高密度条件下通风透光,密植条件下后期持绿性强,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受密度影响小,因此在高密度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98.
本研究共配制了185个杂交组合,包括单交组合133个、三交组合17个、四交组合35个,在主要分离世代对选择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2代和F4代的三交组合的优良组合入选率明显高于单交组合和四交组合,四交组合优良单株入选率高于单交组合和三交组合。  相似文献   
99.
采用经过初次测产、一次测产表现优良的20份杂交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种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参试的20份杂交大豆组合中比高产对照黑农38号增产的组合19个,增产幅度为2.39-61.33%,其中增产15%以上的组合11个,占参试组合的55%;增产2.39-14.76%的组合8个,占参试组合的40%;减产组合一个(-11.4%),占参试组合的5%。产量性状分析表明,不同性状变异程度不同。杂交种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三粒荚数、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枝数等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100.
油用大豆新品种合农63选育与转化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油品种是发展油用大豆生产的关键,为选育高油、高产和综合性状优良的大豆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在多年育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亲本与改进育种方法及南繁北育,历经十余年的时间,以垦农18为母本,合丰47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成大豆新品种合农63,2012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2012011),2016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该品种生育日数115~120d,需≥10℃活动积温2 350℃,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928.7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6.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81.3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5.5%;油分含量23.27%,蛋白质含量39.25%;中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2012-2016年累计推广应用面积69.49万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