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5篇
  7篇
综合类   8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个树种耐盐性田间比较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对沙枣、沙棘、胡杨、杜梨、新疆杨、多花柽柳、甘蒙柽柳、细穗柽柳、沙柳、旱柳、枸杞和白榆 12个耐盐树种的田间对比试验表明 :沙枣、沙棘、多花柽柳、细穗柽柳和甘蒙柽柳是粗放型管理模式下适宜在盐碱地造林推广树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和分析16个国外优良沙棘品种在乌兰布和沙区第1年的生长表现,初步判明了它们在乌兰布和沙区的适应范围,为大面积推广造林避免盲目选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肥下土壤肥力变化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目的】确定长期施肥下土壤肥力变化的适宜评价方法。【方法】以湖南望城和江西进贤的长期试验数据为基础,比较和分析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内梅罗指数法3种评价方法对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结果,探明适宜土壤肥力变化的综合评价方法。【结果】20多年长期施肥下,3种评价方法所得综合土壤肥力指数(IFI)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性不同:因子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评价结果相似,而内梅罗指数法与二者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结果灵敏度较高。经验证,3种评价方法的IFI与作物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内梅罗指数法相关性更高。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低产的不施肥(CK)、偏施肥(NK)处理IFI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高产的均衡施肥(NPK、2NPK、NPKCa、NPKS、NPKM)处理IFI随时间趋稳,且均值显著高于不施肥和偏施肥的处理。【结论】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均适用于长期施肥下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但应首选内梅罗指数法,最后选相关系数法。  相似文献   
14.
弃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演变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安塞纸坊沟流域14块不同弃耕年限的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随着弃耕地植被的恢复,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大、质地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CEC、全氮含量、全钾含量、水解氮及速效钾含量逐步提高,土壤盐分含量、土壤pH值有逐步降低的趋势,说明随着植被的恢复,土壤理化性质在不断优化.另外植被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CEC、全钾、速效钾、全氮及水解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与植被具有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5.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沙区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沙区9块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敏感性和主成分分析,筛选了16项表征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指标,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指数(IIF)。结果表明: <0.01 mm 物理性黏粒含量、团聚度、有机质、全氮、细菌数和脲酶活性构成了该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所选指标能全面反映原16项指标的信息,决定系数达0.940 5;样地土壤肥力总体表现为:灌木林>乔木林>流沙地,灌木林具有较好的改土作用,柠条土壤肥力指数最高。因此,该区应以种植乡土固氮灌木为主,乔灌草结合,不宜大面积种植乔木。  相似文献   
16.
乌兰布和沙区渠道灌溉系统受风沙灾害影响十分严重 ,农田灌溉得不到保障 ,防护林的存活和正常生长受到严重制约。渗水管道的应用 ,提高了管道输水效率 ,满足了林木的存活和生长需要 ,增强了渠系抗风沙能力 ,提高了防护林防护效益 ,值得在沙地开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乌兰布和绿洲区10类林地和6类农地0~20 cm土层,分析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特征,利用因子分析法并对土壤生物学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地类间生物学指标变异系数大(3种微生物数量123%~173%、7种酶活性42%~73%)。相比荒漠对照,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平均数量分别高出13.0倍和3.2倍,正效应明显,真菌数量灌木林地平均高出2.7倍,乔木地和农地高出0.8倍(呈负效应)。土壤酶活性高出荒漠对照分别为蔗糖酶4.2倍、脲酶2.0倍、过氧化氢酶2.0倍、碱性磷酸酶2.2倍、纤维素酶2.2倍、多酚氧化酶1.3倍、蛋白酶0.8倍(呈负效应)。筛选出的11个评价指标(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真菌、放线菌、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和物理性黏粒)对SBQI(soil biological quality index)贡献达82%,评价结果科学可靠(R2=0.875);各地类SBQI平均高出对照1.5~2.7倍,97.7%的SBQI<0.5(SBQI≤1),绿洲体系形成30多a来,区域土壤生物质量普遍得以改善,但整体很低;SBQI均值由大到小为:农地(0.31)、乔木地(0.28)、灌木地(0.27);沙枣(0.38)、苜蓿(0.35)、籽瓜(0.34)=番茄(0.34)=小美旱杨(0.34)、沙棘(0.33)、二白杨(0.30)=玉米(0.30)、油葵(0.27)、花葵(0.25)=柽柳(0.25)=沙木蓼(0.25)、花棒(0.24)=柠条(0.24)、霸王(0.23)、新疆杨(0.21)、对照(0.14)。建议根据研究区实际,有灌溉条件时,应密植杨树类乔木;无灌溉条件时,优推沙枣、沙棘等固氮灌木;农地多种苜蓿等豆科牧草和低矮经济作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南方秸秆还田的培肥增产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别在安徽、湖南、湖北、广西和江苏布置定位试验2年,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土的培肥增产效应。结果表明,相比对照(常规施肥,无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腐熟剂+秸秆还田)2年来,各试验区域土壤结构疏松,肥力提高,产量增加。总体表现为:土壤容重平均下降2.69%;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分别平均增加6.20%、4.45%、3.68%、6.21%、3.48%、8.42%和4.20%;pH值变化不明显;作物平均增产7.5%(2.2%~18.5%),增幅为水稻(7.2%)<油菜(8.1%)<小麦(11.9%),增产效应均为第1年最明显,且随秸秆还田年限的延续而减缓。在我国应更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19.
包耀贤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7):140-143,147
基于乌兰布和绿洲区林地和农地,系统研究了土壤各形态钾素特征并进行土壤钾素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地类间的速效钾、有效性钾和缓效钾变异系数高于30%,含量高出对照1.1~2.9倍,而矿物钾和全钾差异小(<15%),含量稍高于对照.大多地类速效钾富足,部分林地和玉米、花葵地已缺钾,钾素重要潜源缓效钾平均转化率高达22.7%.6个评价指标对土壤钾素指数(SKI)贡献高达92%,排序依次为有效钾因子(有效性钾>速效钾>缓效钾)、储量钾因子(矿物钾=全钾)和缓效钾转化率;82%的SKI>0.5,51%的SKI>0.6,综合供钾能力较强,但部分农地需少量补钾.建议研究区林地种植二白杨、小美旱杨、柽柳及沙枣、柠条、沙棘等固氮植物(花棒除外),农地种植低耗经济作物和苜蓿等固氮牧草,也适合在其他干湿交替明显的干旱灌区推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土样测定,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乌兰布和沙区绿洲农地钾素的特征、时间动态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响应。结果显示,变异系数速效钾最高(42.49%),全钾最低(13.66%),各形态钾素整体分布不均;绝大多数钾素含量表现为表层低于下层且差异不显著。籽瓜、油葵、番茄和紫花苜蓿地表层速效钾平均含量属中等水平,而玉米、花葵和对照地属缺钾水平;若以有效性钾含量判定则研究区钾素供给充足。表层缓效钾含量均属中上水平,缓效钾平均转化率为22.02%,其中,紫花苜蓿地最高(24.40%),籽瓜地最低(18.91%)。表层全钾平均含量为19.20 g/kg,其中,速效钾占0.55%,缓效钾占2.85%,矿物钾占96.60%。在时间动态上,速效钾、有效性钾和缓效钾含量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模型,峰值临界年限分别为21、18和17 a。全钾、矿物钾、有效性钾、缓效钾、碱解氮、物理性粘粒、CaCO3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综合影响速效钾含量,可解释总变异量的7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