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9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6篇
  11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75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以5个高粱不育系材料为母本, 18个优质苏丹草材料为父本, 按照遗传交配设计(NCII)配制成90个杂交组合。分别在内蒙呼市和包头两地, 利用与高丹草产量相关的QTL位点标记检测亲本间的遗传差异, 并将F1的8个性状表型值对亲本材料进行标记位点的筛选, 建立标记效应和标记型值估算体系。估算特异性位点对性状表现的效应及杂种标记型值, 进而分析杂种标记型值与杂种表现的相关性, 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8个性状杂种表现的预测模型, 并通过Jackknife抽样技术检测模型的精确度和稳定性。结果显示, 在分别考虑显性、加性作用下8个性状的标记型值与表型值的相关系数平均为0.65, 各性状的可决系数较大(0.51~0.88), 而且两地结果趋势一致, 表明该预测模型稳定性强, 精确度较高。该模型对高丹草的杂种表现预测以及亲本选配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2.
选取东北地区84个气象站1961—2013年逐日降水资料,利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和变异系数方法分析了近50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日数、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夏季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变化趋势和变异场特征。结果表明:近53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日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其变化总体呈现出60年代 > 70年代≈80年代 > 90年代 > 21世纪前13年(2001—2013年)的特征,而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升降变化并不显著。东北地区夏季小雨雨日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东北地区东南部降幅最大,平均为-2.5~-1 d/10 a;中雨雨日倾向率也以下降为主;大雨、暴雨雨日倾向率的下降区域位于黑龙江中部、吉林西北部和辽东半岛,而在辽宁中部、黑龙江西部和内蒙东北部为大雨和暴雨雨日上升区。东北地区夏季小雨雨强倾向率在东北地区东南部以上升为主,升幅为0~0.1 mm/10 a,而西北部主要以下降为主,降幅为-0.1~0 mm/10 a;东北地区夏季大雨和暴雨日数波动较大,尤以暴雨日数的波动最为显著,相比于大雨和暴雨,小雨、中雨雨日和雨强的变化都要更稳定。  相似文献   
133.
为了研究枣树害虫盗毒蛾的生长、发育、取食等生物学特点,为枣树害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在延安6—8 月自然条件下,分别用丝绵木叶、枣树叶及白菜叶3 种叶片饲喂枣树害虫盗毒蛾幼虫,观测比较其体重、体长、蜕皮、结茧和羽化等生长特点,对记录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枣树盗毒蛾幼虫体重和体长随蜕皮次数的增加而增长,共蜕皮6 次,7 个龄期,但白菜叶组较丝绵木叶组和枣树叶组在蜕皮时间、体重和体长增长上均有显著不同,白菜叶饲喂组幼虫平均体重和体长最终分别可达6862.6 μg 和1.71 cm,而枣树叶组仅为2004 μg 和0.9 cm。盗毒蛾结茧、羽化及存活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丝绵木叶组显著高于其它2 组,其幼虫结茧率及羽化率分别为30%和10%,枣树叶组的存活率最低。研究结果对枣树盗毒蛾的测报和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4.
毒害艾美耳球虫扬州田间分离株以不同的剂量(10 000,30 000,50 000,70 000,90 000个卵囊/羽)感染28日龄黄羽肉雏鸡,以平均增重、死亡率、病变记分等指标评价其致病性。结果显示,除10 000个卵囊组外,其余4个剂量组均显著影响增重(P<0.05),并引起鸡的死亡,死亡率分别为37.5%~50%、37.5%~50%、62.5%、75%~87.5%;各感染组均出现肠道病变,其中10 000个卵囊组的病变值显著小于其余4个剂量组(P<0.05),但与不感染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表明,该毒害艾美耳球虫田间分离株有很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35.
鲍氏不动杆菌是一种不发酵糖类、氧化酶阴性、硝酸盐还原阴性及不能运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人类和动物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1]。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药物耐药性已严重地危害抗感染疾病的治疗[2,3]。  相似文献   
136.
汶川地震引发的颗粒侵蚀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颗粒侵蚀是裸露的岩石在阳光暴晒和热胀冷缩作用下破碎,呈颗粒状剥离沿坡面滚落,在坡脚形成碎屑堆积扇的现象。汶川地震发生后,江河沿岸无数的山体崩塌与滑坡造成了大片完全裸露的山体,颗粒侵蚀面积急剧扩大。颗粒侵蚀对植被造成毁灭性破坏、造成飞石伤人和大量坡面泥石流。通过调查和野外实验研究了颗粒侵蚀的规律及其治理方法,发现阳光暴晒和温差变化是岩石表面呈颗粒状脱离的主因,风吹和震动是颗粒从陡坡滚落的触动力。采用鼓风机在野外试验,发现颗粒吹落量和吹落颗粒粒径与风速存在一定关系,并且颗粒侵蚀可以快速治理,在颗粒侵蚀面上喷洒带有苔藓孢子粉的稀泥浆,2个月后长出苔藓层,隔断了阳光暴晒和温差变化,控制了颗粒侵蚀。如果在震区采用直升飞机喷洒苔藓孢子粉泥浆,可以大面积快速修复植被。  相似文献   
137.
茶树新品种皖茶4号与皖茶5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2016年以祁门县自选新品系为基础,开展茶树新品种选育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皖茶4号(品系3),发芽期比对照福鼎大白茶早6~7天;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20.7%,与舒茶早相当;适制名优绿茶,红绿茶兼制;抗低温能力比福鼎大白茶高1级,越冬抗寒及抗病性较强。皖茶5号(品系5),发芽期比对照福鼎大白茶迟7~8天;产量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11.8%;感官品质突出,有较明显品种香,制成的绿茶样与红茶样中都拥有品种的特征香型。红绿茶兼制;抗低温能力比福鼎大白茶高2级,无早春寒冻危害,越冬抗寒与抗病能力强。  相似文献   
138.
热处理对表面密实材变形固定及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高温热处理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木材压缩变形固定方法,以往研究中大多对木材进行整体热处理,但整体热处理方式耗时长能耗大,且表面密实材仅仅是表面几毫米的密实层需要固定,因此有必要探究一种适合表面密实材的变形固定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热压机对表面密实材进行表面热处理,并对不同条件处理后的试件进行回弹率、表面硬度、耐磨性、材色的测定和红外光谱分析,探讨热处理对表面密实材变形固定和性能的影响。结果热处理对固定木材表面的压缩变形效果显著,且吸湿、吸水和水煮回弹率均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或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当温度高于200 ℃,延长处理时间会造成木材表面硬度和耐磨性的降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或处理时间的延长,表面密实材的明度差、红绿轴色品指数差和黄蓝轴色品指数差的绝对值增大,色差增大,材色变深。热处理后各吸收峰的吸光度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且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降低越明显,在高温作用下木材3大组成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由于热解反应导致其含量降低,另外影响木材尺寸稳定性的羟基和羰基的数量也相应减少。结论热处理可以对表面密实材进行有效地变形固定,但提高处理温度或延长处理时间会导致木材表面硬度和耐磨性的降低以及材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9.
以我国分布和引种栽培的17个魔芋种为材料,测定魔芋地下茎的4个指标、叶片的11个指标、花器官的16个指标和果实的2个指标,以这33个定性分级性状为变量,通过二元形态赋值,利用计算机技术逐步聚类,结合魔芋种关键特征图片,通过多元判别分析法对魔芋种进行鉴别。台湾魔芋地下茎芽点围绕芽窝呈螺旋形分布,桂平魔芋和红河魔芋地下茎伸长,但桂平魔芋地下茎呈链子状,红河魔芋地下茎呈圆筒形。疣柄魔芋叶柄和花柄表面具有疣粒。密毛魔芋附属器上长满密毛。白魔芋和西盟魔芋雄蕊和雌蕊之间有中性物质,但白魔芋雄蕊区长度近似于附属器长度,而西盟魔芋雄蕊区长度明显比附属器的长度长。东亚魔芋佛焰苞内部中下部有薄层。东京魔芋雄蕊区域长度约是雌蕊区域长度的2倍。米勒魔芋附属器长度与雌雄蕊长度和近似,花魔芋附属器长度约是雌雄蕊长度的2倍以上。南蛇棒附属器表面密布颗粒状物质,勐海魔芋附属器表面具明显条形皱褶,田阳魔芋附属器密布圆圈状褶皱。滇魔芋附属器与胎座连接处有缩短的末端。结果表明,17个魔芋种能够用多元判别法对魔芋品种进行有效鉴别。  相似文献   
140.
J蛋白是一类含有J结构域或类J结构域、分子质量为40 k Da左右的蛋白。其主要作用是作为热激蛋白70s的辅助分子伴侣参与新生蛋白质的折叠、蛋白质正确构象的维持、蛋白质的转运、蛋白复合体的组装和解离等过程。鉴于近几年对植物J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在扼要介绍植物J蛋白结构与分类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植物J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最后对该研究领域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