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6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1篇
  89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贵州茶区土壤养分状况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SPSS统计软件,对贵州全省70个茶园土壤样品8项养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提取了4个主成分,并求出各土壤养分的4个主成分综合得分。并对综合得分以欧氏距离为衡量土样间差异大小的指标,采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将70个土样分为Ⅰ、Ⅱ、Ⅲ、Ⅳ等级,第Ⅰ类为养分丰富型土壤,其各项养分指标最高,综合得分范围0.63≤F≤1.08,所占比例9.83%;第Ⅱ类为养分较丰富型土壤,其综合得分范围0.10≤F≤0.53,所占比例29.51%,相对Ⅰ类,有机质和全磷含量相对不足;第Ⅲ类茶园土壤肥力一般,其综合得分范围-0.32≤F≤0.02,所占比例36.07%;第Ⅳ类土壤各养分因子均缺乏,为养分缺乏型茶园土壤。  相似文献   
42.
实时实地氮素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扬两优6号和培两优3076水稻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基于SPAD值的氮素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PAD预设阈值的增加,氮肥用量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也随之增加。实时氮素管理条件下,水稻扬两优6号和培两优3076均以SPAD值为41处理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该处理在籽粒产量不降低的同时节约了氮肥用量12. 8% ~33.3%;而实地氮素管理条件下,水稻扬两优6号和培两优3076均以SPAD值为39~41处理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该处理在籽粒产量不降低的同时节约了23.1%的氮肥用量。鉴于实地氮素管理在田间易于操作,因此建议采用39~41作为水稻关键生育期指导氮肥施用的SPAD阈值。  相似文献   
43.
我国北方玉米施肥产量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因土壤类型、养分管理措施不同导致施肥后作物的增产效应不同,由此影响经济效益。通过研究当前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氮、磷、钾施用对玉米的增产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给定施肥效应、肥料和玉米价格情况下玉米的经济效益变化,为我国北方玉米科学施肥和经济施肥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方法】2010 2012年在我国北方七省玉米种植区开展373个田间试验。试验设置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推荐施肥(Nutrient Expert,简称NE),在此基础上设置减素处理包括不施氮、不施磷和不施钾处理,以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依据产量和试验期间玉米和肥料价格计算了肥料氮、磷、钾施用的产投比。【结果】玉米各试验点产量效应变异很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各点的施氮产量效应分别为3040、2314、2324、981、2139、1184和1244 kg/hm2,施磷产量效应分别为1463、1216、1425、635、944、376和620 kg/hm2,施钾产量效应分别为1454、1063、1532、877、910、383和592 kg/hm2。氮、磷、钾素产量效应变化范围分别为341 7900 kg/hm2,11 5381 kg/hm2以及94097 kg/hm2,依次平均为1889、954和973 kg/hm2,表明不施氮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钾,不施磷对产量影响最小。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氮、磷和钾平均产投比(VCR)分别为2.8、7.8和4.6,即投入单位金额的氮、磷和钾养分可分别获得2.8、7.8和4.6倍的收益。预测不同肥料价格和玉米价格下的VCR表明,随着施肥增产效应的增加,即使施肥量增加,VCR也增加。收益多少随增产效应、施肥量、肥料和玉米价格而变化。采用专家系统推荐的N-P2O5-K2O用量(157-56-67 kg/hm2)获得的籽粒产量为10255 kg/hm2、经济效益为18903 yuan/hm2,同样地点农民习惯施肥N-P2O5-K2O(225-61-47 kg/hm2)获得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为9996 kg/hm2和18154元/hm2。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多获益748 yuan/hm2,其中1/3来自节约的肥料,2/3来自增产带来的效益。【结论】我国北方玉米产区玉米的增产效应以氮最高,其次是钾,磷最小。依据肥料价格因素,单位氮磷钾养分收益磷最高,其次是钾,最低是氮。依据玉米价格和肥料价格综合考虑,基于NE专家系统的推荐N-P2O5-K2O用量(157-56-67 kg/hm2)是北方各地获得高产和高收益的施肥用量。  相似文献   
44.
相对SPAD值用于不同品种夏玉米氮肥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不同玉米品种及关键生育期间的SPAD值差异和基于相对SPAD阈值的氮肥管理对氮肥用量、子粒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玉米各关键生育期的SPAD值开始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氮量超过N 210 kg /hm2后不再显著增加;郑单958和冀农一号大喇叭口期的相对SPAD值与产量的关系符合线性加平台模型,其平台相对SPAD值分别为0.976和0.981;两玉米品种和不同生育期间的绝对SPAD值差异显著,利用相对SPAD值可消除品种和生育期间的SPAD值差异。玉米关键生育期追肥量和总施氮量均随预设相对SPAD阈值的增加而增加,基于相对SPAD阈值的氮肥管理能在保持高产的同时较农民习惯施肥显著降低氮肥用量、田间氮素表观损失和收获后土壤无机氮残留、提高氮肥利用率;本试验条件下,保持玉米高产高效的适宜相对SPAD阈值为0.95~0.98,此阈值管理下,郑单958和冀农一号的产量较农民习惯施肥没有降低,而氮肥用量降低了42%,氮肥回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18.6、20.0个百分点和6.0、6.5 kg/kg。  相似文献   
45.
氮肥运筹对水稻农学效应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田间试验,以不同氮肥量级为参照,结合关键生育期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指导氮肥施用,以探明潜江地区水稻关键生育期的氮肥适宜用量。结果表明,在施N 90~180kg/hm2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当超过N 180 kg/hm2,产量降低。根据水稻产量(y)和施氮量(x)拟合得出一元二次关系式:y = -0.0728x2 + 22.335x + 6811.5,R2 = 0.9442。结合当年水稻价格肥料投入费用等计算出水稻的经济效益(Y)和施氮量(X)之间的函数式:y = -0.134x2 + 37.097x + 12533-M,R2 = 0.9331;由此得出经济效益最大时水稻的施氮量是N 138 kg/hm2。该施氮量下水稻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可保持在40.9%,11.5 kg/ kg和63.2 kg/ kg,与完全依据SPAD值指导关键生育期的氮肥施用量相近似(N 140 kg/hm2),保证了水稻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持了较高的氮肥利用率,降低氮素表观损失。  相似文献   
46.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除了N、P、K大量元素和Ca、Mg、S中量元素外,还有B、Zn、Mo、Mn、Fe、Cu、Cl微量元素。近十年来,随着增加产量、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土壤和植物组织分析的广泛利用,人们对微量元素在作物生长方面重要性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离。近日,国际化肥工业协会(IFA)在昆明专门举办了徽营养肥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目前微量元素缺乏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仅是农作物缺乏的一个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一个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农业措施加以缓解。据有关专家对我国土壤分析研究表明,一些微量元素在一些地方缺乏已比较突出,因而,微量元素的缺乏问题也应引起我国关注。 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众所周知这一技术是为达到平衡施肥的目的而开展的,通过测土有针对性补充作物所需的短缺营养元素,做到科学合理用肥,土壤缺什么元素补充什么元素,作物需要什么元素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充多少,使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农作物的需求,达到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但从目前施肥情况来看,人们更注重氨磷钾三要素的平衡施用,而忽视了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因而,有关专家提出平衡施肥也要关注微量元素。本期专门策划这一选题,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土壤微量元素丰缺现状、了解微量元素肥,并合理施用微量元素肥。[编者按]  相似文献   
47.
【目的】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分解秸秆的微生物。研究秸秆分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组成的演化规律,对了解和调控农田微生物群体组成以促进秸秆分解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试验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原阳试验基地进行,将成熟期玉米秸秆(茎和叶)烘干,剪成长1~2 cm、宽0.3~1 cm的碎片,称12 g样品(相当于8 t/hm^2)装入15 cm×10 cm的尼龙网包(孔径0.04 mm)内,于10月5日冬小麦出苗后埋置在小麦垄间。分别于埋置后0、1、2、4、7、10和12个月收集秸秆包和土壤样品。测定秸秆样品干物质量和碳氮含量,选择埋置了0、2、4、7和12个月的秸秆及其土壤样品分析细菌丰度及群落组成。【结果】秸秆埋入土壤后的前2个月内分解最快,然后逐步减慢,在1、2、4、7、10和12个月后分别降解了总生物量的19.2%、32.9%、44.2%、52.2%、66.8%和73.8%。秸秆埋入土壤后,秸秆和土壤中细菌丰度均显著增加,分别于第4和7个月达到最高后开始下降。秸秆细菌的丰度指标OTUs、ACE、Chao1和多样性指标Shannon随试验时间的延长逐步增加,而Simpson指数随试验时间延长逐步降低,而土壤中这些指标在试验过程中没有显著变化。与刚埋置秸秆时相比,埋置2个月后的秸秆细菌Bacteroidetes门相对丰度明显增加,主导细菌群为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门。Actinobacteria丰度在埋置2个月后明显降低,然后又随试验时间延长逐步增加。Planctomycetes、Saccharibacteria、Verrucomicrob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和Gemmatimonadetes丰度在原始秸秆中较低,埋入土壤后随试验时间延长逐步增加。Sphingobacteriia、Gammaprote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和Flavobacteriia主导前期细菌纲组成,而Actinobacteria、Anaerolineae和Bacilli纲丰度在后期逐步增加。秸秆分解速率主要受其碳含量影响,秸秆细菌群落组成前期与秸秆碳含量相关,后期与秸秆氮含量相关。随着试验的进展,秸秆细菌群落组成与土壤中的细菌群落组成趋同。【结论】秸秆埋入土壤后前2个月的分解速率最高,随后逐步降低。秸秆分解前期细菌群落由富营养型组分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门和Sphingobacteriia、Gammaproteobacteria、Flavobacteriia和Alphaproteobacteria纲主导,随后被逐步增加的贫营养型组分Actinobacteria、Acidobacteria、Chloroflexi、Saccharibacteria门和Delta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纲等代替。秸秆碳氮含量变化是影响秸秆分解及其过程中细菌群落演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
茶树品种化学成分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了8个茶树大叶品种的主要生化成分,并与中小叶品种福鼎大白茶作比较,旨在了解茶树大叶品种之间、大叶品种与中小叶品种福鼎大白茶之间在化学成分上存在的差异为生产上茶树品种的选择、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选择茶叶原料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9.
申东  何萍 《贵州农业科学》2008,36(1):139-141,146
详细介绍了湄江翠片茶各种工艺组合,并根据制茶原理,分析了制茶因子对湄江翠片的品质影响,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了湄江翠片比较合理的工艺组合。  相似文献   
50.
茶叶游离氨基酸及其总量的国标法测定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量与茶叶品质直接相关,其检测的结果准确与否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茶叶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检测采用国家标准GB/T8314法,其方法存在一些疑问,本文就该方法的部分疑问作了初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