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88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草甸草原区退耕地的牧草-水分-氮肥耦合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在呼伦贝尔建植不同种植模式的人工草地,研究补水、施氮和牧草类型3个因素对人工草地群落生物量、植物营养成分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揭示呼伦贝尔地区退耕地人工草地的水肥耦合机制,筛选建植管理的最优模式。【方法】 试验在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2016年6月6日试验开始,设置3个因素试验,即牧草类型(Pasture)、施氮水平(Nitrogen)和补水处理(Irrigation)。牧草类型设紫花苜蓿单播(P1)、无芒雀麦单播(P2)、紫花苜蓿无芒雀麦1﹕1混播(P3)3个处理;施氮水平设不施氮(N0)、低氮(N1:75 kgN·hm-2·a-1)和高氮(N2:150 kgN·hm-2·a-1)3个水平,每年追施氮肥(化学纯尿素)两次分别于成苗(返青)期和分蘖期撒施;补水设不补水(I0)和补水(I1)两个水平,每年6、7、8月补水3次,补水20 mm·m-2。重复4次,共计72个试验小区,每个试验小区面积7 m×10 m,行距1 m。在2016、2017年测定草地生物量、营养成分(植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以及土壤养分(土壤全氮、有机碳和pH)。【结果】 (1)播种当年(2016年)的产量对(N)、(I)、(P)和(P×I)等试验因素的响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017年两次测定的产量对(N)、(P)、(P×I)、(P×N)、(N×I×P)等试验因素的响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混播(P3)在不补水(I0)条件下低氮(N1)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组(P<0.05),平均达到17 801.19 kg·hm-2。(2)2016年和2017年的粗蛋白(CP)含量均表现为P1处理>P3处理>P2处理,2016年P1、P2和P3处理在补水条件相同时均表现为CP含量随着氮水平增加而增加,其中P1N2I0显著高于P1N0I0、P1N1I0 、P1N1I1P<0.05),达到最大(19.08%);2017年P3在I0条件下N1水平的粗蛋白(CP)含量(15.12%)显著高于N0P<0.05)。(3)施氮和补水均倾向于促使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负增长,全氮(TN)含量正增长,pH值负增长,其中表层土壤SOC增长量苜蓿和无芒雀麦显著高于混播(P<0.05),表层土壤全氮(TN)增长量苜蓿显著高于无芒雀麦和混播(P<0.05)。2016年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碳氮比(C/N)均高于2017年,表层平均高出17.39%,亚表层平均高出15.18%,表层土壤碳氮比的变化更为明显,其中表层土壤碳氮比2016年P1N0I1处理最高,为8.15,2017年P1N2I0处理最高,为5.67,亚表层土壤碳氮比2016年P1N2I1处理最高,为6.36,2017年P3N2I1处理最高,为5.67。【结论】 在呼伦贝尔退耕人工草地在播种第二年,牧草-水分-氮肥的耦合作用对草地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水氮耦合具有一定促进牧草的养分积累的协同效应,其中建植豆-禾混播草地最有利于提高牧草的生物量与营养品质。人工草地的建植会导致C/N降低,土壤品质下降,在不同牧草类型、补水及施氮水平下均会表现出0-20 cm土层SOC含量、pH值的降低以及土壤TN含量的上升,表明土壤出现酸化现象,豆-禾混播土壤pH值降低幅度小于单播,而高氮和补水会明显加剧土壤pH值的降低。  相似文献   
42.
43.
不同贮藏条件对苦卖菜种子寿命和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对苦卖菜种子寿命和活力的影响表明:苦卖菜种子贮藏最佳条件为:低温(-10~-4℃)塑袋包装,安全含水量为8.5%左右,种子活力极显著提高,种子寿命可达4~5年,种用寿命为1~3年,比对照提高1~2年。研究还表明:温度为其贮藏条件的主要限定因子,其次为水分;常温常湿下种子劣变过程中其体内呼吸酶活性下降,细胞透性加大,种子寿命缩短。  相似文献   
44.
根据犬瘟热病毒(CDV)Onderstepoort株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引物,通过RT-PCR.从CDV Onderstepoort株RNA中扩增出2197bp的CDV全长融合蛋白(F)基因。将其与pGEM-T easy载体连接.通过软件分析其序列中的疏水区后,以pGEM-T/F为模板.PCR扩增出约254bp和1017bp的F蛋白疏水区外编码序列。以2个扩增产物为模板,以OE-PCR(overlap extension-PCR)扩增出约1271bp的缺失疏水区的F基因(dF).测序结果表明.dF的序列除在疏水区以4个甘氨酸序列替代外,其余部分与F基因的同源性为99.2%。这表明,OE-PCR扩增法已成功地使CDVF基因疏水区缺失。  相似文献   
45.
赖草发育过程中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对赖草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结果表明 :赖草不同发育期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及酶活性存在明显的器官间差异和多态性 ;其中过氧化物同工酶与赖草生长发育的关系比酯酶相对密切 ,同时稳定性也较强 ,可以作为赖草生长发育特性的生理指标和遗传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46.
为了探讨所选择的微卫星座位作为阿拉善沙漠双峰驼群体生长指标遗传标记的可行性,利用PCR技术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17个微卫星标记在阿拉善沙漠双峰驼群体中的多态性,并与体尺等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17个微卫星标记在阿拉善沙漠双峰驼群体中共检测到68个等位基因,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836 7,平均预期杂合度为0.619 2,多态信息含量在0.268 8~0.717 1之间,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46 1。有7个微卫星标记与阿拉善沙漠双峰驼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5个体尺性状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关联,其中标记YWLL29和标记VOLP32与阿拉善沙漠双峰驼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体重性状有关联;标记LCA33与体高、胸围、体重、体长性状有关联;标记LCA37与胸围、体重、管围性状有关联;标记CVRL01与体长、体重、胸围性状有关联;标记LCA90和标记CMS104仅与体高性状有关联。本研究结果可为阿拉善沙漠双峰驼体尺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7.
为筛选适宜在呼伦贝尔地区种植的优质青贮燕麦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于201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种植10个燕麦品种(贝勒、魅力、陇燕2号、陇燕3号、燕王、青海444、巴燕3号、林纳、白燕7号、青引1号)进行区域试验。于燕麦乳熟期刈割,切至2 cm后进行罐贮。60 d后开封取样,测定其营养指标和发酵指标。结果表明:陇燕2号干物质(DM)产量最高,为4905.45 kg·hm-2,青引1号干物质产量最低,为1773.65 kg·hm-2,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10个燕麦品种青贮饲料的干物质含量在30.73%~45.47%,DM含量最高品种为陇燕2号,最低品种为巴燕3号,2个品种间有显著差异(P<0.05);林纳、贝勒和陇燕2号3个品种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12.63%、12.46%和12.41%,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贝勒和林纳2个燕麦品种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分别为25.11%和26.11%,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10个燕麦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为2.17%~4.33%,平均含量为3.39%,含量最高为贝勒,最低为燕王,2个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品种的发酵品质差异显著(P<0.05)。林纳的pH值最低,乳酸含量最高,为6.86%,丙酸、丁酸、氨态氮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低,发酵品质较好。10个燕麦品种发酵品质的V-Score评分中陇燕3号、林纳、陇燕2号、青海444、魅力、青引1号、白燕7号和贝勒8个品种的分值在80以上,发酵品质为优。综合考虑产量、营养品质和青贮发酵品质,林纳适宜作为青贮燕麦品种在呼伦贝尔地区种植加工。  相似文献   
48.
49.
本论文对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的生理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包括种子的活力、种子的营养成分、激素水平等内容,同时对种子的劣变机理进行了探讨.驼绒藜属牧草种子在营养成分及激素含量上存在种间、生态型间及株龄间的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种子含糖量及内源激素与种子活力相关性均不显著,种子氮、磷含量与种子活力有显著的相关性.对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短命和劣变原因的初步分析,认为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原因所至,一是由于驼绒藜植物属于高数量低营养种子类型,种子自然寿命较短;二是由于种子发育过程中自然环境恶劣,造成种子营养不良,发育程度较差;三是由于贮藏条件不适宜,尤其是含水量较高,造成种子劣变加速.  相似文献   
50.
不同含水量驼绒藜种子在室温、4~5℃和-18℃条件下贮藏4年,适度超干处理能延长种子的贮藏寿命。室温和低温下贮藏11个月后,超干燥(MC5.28%-3.89%)和低温种子的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地低于未超干燥种子(MC7.47%);而种子活力、脱氢酶活性和抗氧化酶POD和CAT的活性均显著地高于未超干燥种子。室温下贮藏48个月后,超干种子(MC4.84%-3.41%)的活力与低温贮藏种子同等水平。超干燥贮藏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驼绒藜种子活力保持较高水平;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是提高超干燥种子耐贮藏性的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