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01.
以不同用量的转Bt crylF基因抗虫玉米饲养亚洲玉米螟幼虫,研究人工饲料中转基因玉米对其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人工饲料中转基因玉米用量的增加,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率逐渐下降,在用量为100%处理时幼虫存活数仅3~5头,存活率仅15%~20%;在对照玉米处理中,4个处理的幼虫存活数均较高,为16~19头,存活率均在69%以上。转基因玉米处理的幼虫存活数与对照玉米处理相比,两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2.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对于提升病虫害防治能力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害虫抗药性的研究,改良微生物杀虫剂,研制转基因抗虫作物及其在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3.
异小杆线虫摩尔多瓦品系近亲自交系的遗传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异小杆线虫的生殖特性,逐代进行自我交配,连续15代,通过测定后代各自交系在9℃低温和20℃常温下对黄粉虫幼虫的侵染力、对冷冻低温的抵抗力和寄主搜寻能力,选出1个具有与原亲本显著差异的新品系,该新品系在低温和常温下均具有对寄主较高的侵染力、对冷冻抗性增强以及较高的寄主搜索能力。  相似文献   
104.
异小杆线虫在亚洲玉米螟越冬代幼虫的侵染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了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dlis)的侵染力,结果表明:在供试剂量下,该种昆虫病原线虫对亚洲玉米螟的致死中量LD50=17.78±2.74(条线虫/玉米螟幼虫IJ/L)置信区间为23.15~2.41IJ/L越冬代玉米螟幼虫对该种线虫高度敏感,应进一步进行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05.
金永玲  杨苏宁  丛斌  王丽艳 《草业科学》2015,(11):1913-1919
为了确定氰戊菊酯对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解毒酶的影响,利用点滴法进行毒力测定的同时,针对不同虫源黄胫小车蝗测定了增效醚(PBO)、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3种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和虫体内解毒酶的活力。结果表明,氰戊菊酯对室内虫源的LD50为4.38×10-3μg·头-1,对黑龙江地区田间虫源HG、LD和ZY的LD50分别7.30×10-3、7.21×10-3和2.298×10-2μg·头-1,与室内虫源相比,抗性比分别为1.67、1.65和5.25倍。PBO对室内虫源和田间虫源ZY的增效比分别为2.16、3.91倍,TPP对室内虫源和田间虫源ZY的增效比分别为2.00、2.15倍。田间虫源ZY体内酯酶及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室内虫源(P0.05)。经氰戊菊酯诱导后,室内虫源和田间虫源ZY体内的酯酶上升比值分别为2.25、1.59倍,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分别上升1.21、1.45倍。以上结果表明,田间虫源ZY黄胫小车蝗对氰戊菊酯的敏感性下降,且其体内酯酶、多功能氧化酶活性提高,说明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参与了氰戊菊酯的代谢作用,推断这两种酶是导致黄胫小车蝗氰戊菊酯抗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6.
在(26±1)℃,相对湿度50%~55%,光周期L14∶D10的条件下,以米蛾、大蜡螟和玉米螟幼虫为寄主,研究了寄主对麦蛾茧蜂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寄主对麦蛾茧蜂的雌雄比没有影响。但麦蛾茧蜂在3种寄主上的产卵数量、发育历期、雌蜂寿命、卵的成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麦蛾茧蜂在米蛾和大蜡螟上可以大量繁殖,而在玉米螟上产卵数最少(185粒),雌蜂寿命最短(11 d),卵的成活率最低(12%),不适合麦蛾茧蜂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7.
mtDNA COⅡ基因序列应用于赤眼蜂分子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赤眼蜂(Yrichogramma spp.)是全世界害虫生物防治中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卵寄生性天敌,赤眼蜂蜂种的正确鉴别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的关键。[方法]通过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短管赤眼蜂(T.pretiosum)、卷蛾赤眼蜂(T.cacoecia)5种赤眼蜂,及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玉米螟赤眼蜂(T.ostriniae)、螟黄赤眼蜂(T.chilonis)的不同地理种群的细胞色素氧化酶Ⅱ(mtDNA COⅡ)基因序列片段的测定,并调用GenBank中微小赤眼蜂T.minutum、T.plantneri的同源序列,对不同种赤眼蜂的mtDNA COⅡ序列进行了多重排比和聚类,探讨了mtDNA COⅡ用于赤眼蜂不同种系统进化分析及分子鉴定的可行性。[结果]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赤眼蜂的遗传距离均小于0.66%,不同种赤眼蜂间的遗传距离在2%~7.6%之间。[结论]COⅡ基因序列在赤眼蜂种内非常保守,而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可以用作赤眼蜂种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108.
采用在植株上接种不同浓度的丝黑穗病菌、弯孢菌叶斑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以及不同玉米螟虫量,研究不同病级和虫量对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损失的影响,同时对玉米螟(A)、弯孢菌叶斑病(B)、大斑病(C)、丝黑穗病(D)的复合发生为害(ABCD)损失和经济阈值进行简单探讨。研究表明,病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产量构成因素,病级和虫量与产量损失呈显著正相关;病虫之间存在复合为害关系,复合产量损失率占四者单独造成产量损失率之和的41.48%,其大小依次为:A相似文献   
109.
入侵害虫稻水象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稻水象甲原产北美,20世纪70年代初传播到日本,1988年首次在我国唐山市发现,目前其分布范围已扩大到辽宁、吉林、天津、北京、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市,在疫区造成严重危害,并有进一步扩张的趋势。本研究对外来人侵种稻水象甲在近十几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就其适应性、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等方面作了重点描述。  相似文献   
110.
2009~ 2011年对辽宁省受旱灾影响的北票市和受洪涝影响的铁岭市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干旱和洪涝灾害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6~9月持续干旱影响,受灾当年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第2年亚洲玉米螟心叶期危害较轻,但穗期危害较重,第3年种群数量恢复至较高水平;2010年7月下旬洪涝灾害发生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维持在较高水平,受灾年份越冬种群数量较大,但不能直接影响第2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