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3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89篇
林业   122篇
农学   122篇
基础科学   180篇
  119篇
综合类   812篇
农作物   96篇
水产渔业   85篇
畜牧兽医   396篇
园艺   124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南果梨’风味独特,品质优良,是海城地区优良的地方品种,栽培历史悠久。但是‘南果梨’自花结实率低,而且不同授粉条件下其坐果率也相差悬殊。‘南果梨’自花结实率究竟是多少,授粉的适宜温度是多少?不同授粉方法的坐果率是否一样?为了解‘南果梨’自花授粉坐果率和不同的授粉条件对坐果率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此项试验,以便为优化授粉条件,提高坐果率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62.
在储粮容量7000t的高大平房仓空仓内,设置一个高7.50 m、直径300mm的熏蒸室,分别在7.50m、5.61m、3.74m、1.87m和0.1m的高度放置试虫,先后从0.10m、3.74m和7.50m的高度施药,测定了甲酸乙酯对处于不同高度的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Herbst))和谷蠹(Rhyzopertha dominica(Fabricius))成虫的杀虫效果。结果为:在0.10m高度施药,甲酸乙酯对于靠近施药点的试虫可完全致死,而在1.87m及其以上高度处的害虫死亡率均显著低于施药点的死亡率。在高度3.74m处施药,施药点及其以下两种害虫的死亡率均显著大于施药点以上的害虫死亡率,3.74m及其以下的谷蠹均完全死亡,赤拟谷盗的死亡率则出现了0.1m处100%,1.87m和3.74m处则分别只有96.7%和81%。经7.50m高度施药,0.10m高度处的害虫死亡率达100%,且害虫死亡率出现自下而上递减的结果。本实验表明,作为熏蒸剂的甲酸乙酯在空间被施用后,静态条件下向上扩散且有效杀虫的高度小于2m;在高空施药后主要扩散趋势为向下运动(下沉),对施药点以下的害虫效果较好,建...  相似文献   
163.
为查清我国各地土壤比阻,推荐如下二种方法:第一、在传统犁上安装合适的力传感器来测定各种有代表性的土壤的比阻;第二、建立以粘土成份和土壤含水量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来计算土壤比阻。用后者,在不同地区需先校正粘土成分和土壤含水量的值,再以校正值代入回归方程得该土壤比阻的计算值。最后,用统计方法将各地区土壤比阻的实测值和计算值,绘制成该地区的土壤比阻图。  相似文献   
164.
为了研究活性炭对金枪鱼酶解液脱色的最佳条件,本文利用活性炭对金枪鱼暗色肉酶解液进行处理,研究活性炭添加量、pH值、温度(T)和脱色时间(t)对脱色率和蛋白质损失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对脱色工艺进行优化,同时探究了活性炭脱色工艺对酶解液腥味物质和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金枪鱼暗色肉酶解液最佳脱色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3%、pH值3.0、温度70℃、时间1h.该条件下脱色率为89.77%±0.77%,蛋白质损失率为13.47%±0.72%;脱色后酶解液挥发性物质含量降低了85.39%,其中三甲胺、己醛、壬醛等特征腥味物质显著降低;活性炭对Pb的吸附作用较明显,其吸附率为93.2%,而对其他金属元素的吸附率不大.研究表明,经过活性炭处理过的酶解液颜色浅,腥味低,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可为酶解液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5.
苹果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RAPD评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苹果栽培品种Gala试管苗叶片为材料 ,将叶片刺伤后接种于附加了BA1mg L、2 ,4 D 0 5mg L和NAA 5mg L的MS培养基 ,黑暗培养 7d后转移至附加BA1mg L的MS培养基 ,继续暗培养 40d ,97%叶片发生直接类型体细胞胚胎 ,单位叶片平均再生体细胞胚胎 2 5个。对来自同一植株上的前 3片展开叶中的 1片叶进行组织培养 ,再生得到 1 5株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植株再生后代。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技术 ,以供体 (原初供体 )为对照进行了供体和再生体间及再生体彼此之间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 ,没有观察到供体和再生体间及再生体彼此之间有DNA多态性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对上述 1 5株体细胞胚胎植株随机抽取 7个单株单叶进行培养 ,得到二代直接体细胞胚胎植株 ,分别从 7个单株单叶再生的二代植株中各随机抽取 1株 ,再次用RAPD方法进行原初供体和二代再生体间及二代再生体之间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分析 ,结果二代直接体细胞胚胎植株 5和引物OPF 0 6组合中出现一条多态带 ,其分子量约为 90 0bp,命名为OPF 0 690 0 ,重复 3次多态性稳定。结果表明 ,苹果离体叶片直接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再生植株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率接近自然变异率  相似文献   
166.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居民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加突显,推动面向农村农民的综合信息管理及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以新疆昌吉市榆树沟镇为示范区,通过该镇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求变化的研究,并结合现有的网络结构和信息传输方式,在围绕政务公开、管理民主、服务于民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B/S结构的农村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平台,旨在提高农村公共管理工作效率,为乡镇开展各项社会服务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7.
【目的】中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氮肥是保证水稻高产的关键,水稻种植中氮素利用率偏低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包膜、添加硝化抑制剂和菌剂等为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手段。本文以新型尿素为研究对象,进行四季水稻的连续试验,从作物生长、产量构成和氮素利用方面做出综合评价,为其在水稻种植上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和2013年在湖北荆州(江汉平原代表站点),进行两年大田试验设置了五种氮肥处理:常规尿素(CK)、树脂包膜控释尿素(CRU)、碧晶尿素(NU)(含氯甲基吡啶)、硝化抑制剂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有效微生物菌剂(EM),跟踪观测不同尿素对双季稻生长性状(株高、茎蘖数、穗数、叶绿素)、产量要素(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秸秆产量、籽粒产量)以及氮素利用率(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的影响,分析新型氮肥的增产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结果】新型氮肥能促进水稻植株的增高、叶绿素含量的提升,增加茎蘖数、成穗数和穗粒数,并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促进秸秆和籽粒产量的增长。CRU处理增产最为明显和稳定,早晚稻相比CK处理平均增产达18%(P0.05),而DMPP、NU和EM处理早稻增产不明显,晚稻增产14%(P0.05),晚稻增产效益优于早稻。新型氮肥能有效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以CRU最高,两年平均氮素利用率为53%,NU次之(为47%),CK最低(仅为35%);随着菌剂不断施入,EM处理氮素利用率逐季增高,在2013年晚稻为55%,与CK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新型氮肥处理的农学利用率不同程度高于CK,其中CRU处理最高,在2013年达到差异极显著(P0.01)。新型氮肥处理的生理利用率2012年均低于CK,2013年仅DMPP处理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结论】与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稳定尿素和配施微生物菌剂均能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氮素利用率,其效果以包膜控释尿素最好也最稳定,添加硝化抑制剂的稳定肥料次之,与菌剂配施作用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8.
采用RAPD技术对狼蛛科5种蜘蛛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00个10 bp寡核苷酸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有效的随机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共记录187条片段,平均每个引物18.7条。种群内多态位点比例在16.98%~44.20%之间,平均遗传多态度0.112 0,Shannon多样性指数0.162 5。从统计结果来看,5种蜘蛛没有普遍存在的位点,种间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种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外部形态相似的种间遗传距离较近,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69.
[目的]优选柴胡中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柴胡中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选,以4个黄酮类活性成分(芦丁、槲皮素、山奈素和异鼠李素)的总含量为指标,采用液相方法测定。[结果]最佳工艺为在50℃的60%乙醇(料液比1∶5)中浸渍30 min,超声功率80 W提取20 min。[结论]该工艺合理,有效成分提取效率高。  相似文献   
170.
近年来,哈密地区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鲜食、制干、加工,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的葡萄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