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7篇
  免费   338篇
  国内免费   454篇
林业   463篇
农学   353篇
基础科学   203篇
  443篇
综合类   2618篇
农作物   428篇
水产渔业   308篇
畜牧兽医   723篇
园艺   381篇
植物保护   15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01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227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454篇
  2011年   552篇
  2010年   464篇
  2009年   462篇
  2008年   432篇
  2007年   368篇
  2006年   275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郑卓  李栒  官春云 《作物研究》2005,19(2):94-96
采用蕾期剥蕾授粉的方法,成功获得了新疆野生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属间杂种.杂种F1植株之间形态表现一致,介于双亲之间,并且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从F1群体中随机选取9株进行RAPD分析,扩增出的带型完全一致,并且是父母本随机扩增DNA片段的综合,说明这9株全为真杂种.试验结果表明,蕾期授粉可以克服新疆野生油菜和甘蓝型油菜属间杂交的不亲和性,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鉴定远缘杂种.  相似文献   
962.
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杂交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30  
2002年在吉林省梨树,以中单9409、郑单18和哲单14为试材,在30000、60000、90000和120000株/hm2种植密度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品种产量及子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种产量的种植密度效应基本相同,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先升后降。随种植密度增加,高淀粉玉米郑单18的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逐渐下降,淀粉含量上升,而蛋白质、油分、淀粉含量之和穴POSC雪呈现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普通玉米哲单14蛋白质含量和POSC随种植密度增加而上升,淀粉含量下降,而油分含量呈现降-升-升趋势。优质蛋白玉米中单9409随种植密度增加POSC和油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变化较为复杂。以上表明,玉米子粒养分含量在不同种植密度时品种间具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63.
多杀菌素(spinosad)作为一种高效、低毒生物杀虫剂,已在农药、兽药、卫生用药等领域得到应用。中国关于多杀菌素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展缓慢,目前仍无法实现产业化生产。本研究旨在分析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高产菌株ASAGF73与野生型菌株ATCC49460在发酵过程中多杀菌素合成基因簇(spinosyn biosynthetic gene cluster,spn)的表达变化及差异,初步判断影响多杀菌素合成的关键限速步骤。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pn基因簇含有9个转录子,分别在各转录子中设计引物,进行RTPCR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突变株ASAGF73中多杀菌素的产量提高可能与spn基因簇中部分基因的高表达有关,其中编码聚酮合酶(polyketide synthase,PKS)的基因和参与大环内联桥形成的基因表达量远高于野生型菌株的。在ASAGF73中编码鼠李糖转移酶的spn G基因在发酵前期过量表达,而在后期大量合成多杀菌素时表达减弱,有可能成为多杀菌素合成的限速步骤。本研究初步阐明能够提高多杀菌素产量的分子机制,为构建多杀菌素高产基因工程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4.
营养期杀虫蛋白(vegetative insectcidal protein,Vip)是由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在营养生长指数中期至稳定期期间分泌产生的一类新型杀虫因子,分为Vip1、Vip2和Vip3三种,以Vip3的研究最为深入。Vip3A对鳞翅目(Lepidoptera)害虫具有广谱杀虫活性,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研究以Bt WB5菌株总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vip3Aa(Gen Bank登录号:AAM22456)全长,将该片段纯化回收后与p MD18-T连接并转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5α,进行酶切验证和序列测定。将vip3Aa基因片段与经同样酶切的表达载体p Czn1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 Czn1-vip3Aa,转入大肠杆菌Arctic ExpressTM(DE3),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isopropyl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在沉淀和上清中均有约88 k D VIP3Aa蛋白质表达产物;采用Ni亲和树脂对上清中的VIP3Aa融合表达蛋白进行了纯化,获得了纯化蛋白。本研究成功亚克隆了vip3Aa基因,并表达纯化了VIP3Aa蛋白,为后续研究VIP3Aa蛋白在昆虫中肠的作用受体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65.
利用蚕豆的22个主要农艺性状和8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对"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收集到的57份江西省蚕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地方蚕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单株分枝数及单株总荚数与蚕豆籽粒的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农艺性状聚...  相似文献   
966.
利用亮甲酚蓝(Brilliant cresyl blue,BCB)对牛未成熟卵母细胞进行染色,根据染色结果的不同对牛未成熟卵母细胞进行分组培养,观察不同组间卵母细胞发育潜能与细胞凋亡的差异,探讨以BCB着色判定牛卵质量的可行性.本试验在牛卵母细胞成熟培养前用26μmol·L-1BCB染色90 min作为处理组(BCB+和BCB-),以未染色卵母细胞作为对照组;以卵内谷胱甘肽的浓度作为胞质成熟的判定指标,以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囊胚率作为卵子发育能力的判定指标,同时参照卵母细胞的凋亡检测,综合评定卵子的质量.结果表明:(1)着色组(BCB+)卵母细胞成熟率与对照组和无色组(BCB-)间差异显著(P<0.05);(2)成熟卵母细胞中谷胱甘肽的浓度较培养前差异显著(P<0.05);(3)经BCB染色,卵母细胞在成熟后,BCB+组的成熟率、凋亡率较对照组、BCB-组差异显著(P<0.05);(4)体外受精后,BCB+组的囊胚率和囊胚细胞数较对照组和BCB-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牛卵母细胞经BCB的染色选择可以作为判断卵母细胞未来发育潜能的一个标记.  相似文献   
967.
一种用于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的PCR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非洲猪瘟病毒(ASFV)VP72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一种检测非洲猪瘟病毒的PCR方法。应用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与OIE参考的方法进行比较,并对参考实验室提供的非洲猪瘟病毒17个分离株的基因组以及本实验室收集的野外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猪的其他病原没有交叉反应;其敏感性与OIE参考的方法相当;所建立的PCR方法能够成功扩增非洲猪瘟病毒17个分离株的基因组,野外样品检测均为阴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性,能够用于非洲猪瘟疫病的诊断以及防控。  相似文献   
968.
本研究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猪场沼气池细菌群落,对基于16S rDNAV3区的PCR-DGGE电泳的最佳变性剂梯度范围、电泳时间、染色时间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变性剂梯度范围为35%~60%,电泳时间为12h,SYBR Green Fluorescent Dye染料的染色时间是30min,优化后的PCR-DGGE确保了实验的准确性、灵敏度和可重复性。运用此优化后的PCR-DGGE技术对5个猪场沼液细菌群落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丰富的多样性。该实验为深入研究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的菌种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69.
在分析两部制水价含义和无形及递延资产摊销费的特点基础上,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际,设计了不同的水价方案,探讨了摊销费在两部制水价成本中的划分问题.采用可行性报告中的投资数据,分8段对两部制水价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行两部制水价时,将摊销费划分到基本水价中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70.
重茬烤烟的烟碱积累和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烟叶生产中普遍存在重茬现象, 连续重茬对烟株发育和烟叶品质带来不良影响。为了给烟叶生产中合理选择种植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今后深入研究烤烟重茬的障碍机理和合理解决烤烟重茬问题奠定基础,本试验在黑龙江省烤烟重茬较普遍的肇州县永胜乡,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了自然肥力和常规施肥条件下不同重茬年限烤烟的烟碱含量、积累与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 重茬烤烟移栽后3~11 周为烟碱缓慢积累期,11~17 周为快速积累期, 比新茬两个积累期晚2 周。收获时新茬烟碱积累量达到87.56 kg·hm-2(自然肥力)和128.31 kg·hm-2(常规施肥), 相同肥力下重茬烤烟积累量随重茬年限增加而显著降低。重茬烤烟根茎内烟碱分配比例随重茬年限增加而降低, 叶片中分配比例增加, 中下部烘烤烟叶烟碱含量升高, 上部叶烟碱含量降低;重茬烤烟烟碱的变化规律不因土壤肥力改变而发生变化。烤烟重茬栽培5 年后, 所有部位烟叶均未达到卷烟厂规定的优质烟叶烟碱含量标准。综合分析认为, 烤烟重茬栽培后, 烟碱积累、分配及烘烤烟叶中烟碱含量均会发生显著变化, 使烤烟烟叶质量降低, 重茬栽培不宜超过5 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