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6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3篇
  46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2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不同供氮水平下间甲酚对玉米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发芽和管栽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氮水平下,小麦根系分泌物间甲酚对玉米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间甲酚对玉米幼苗根系产生的化感作用较弱,对地上组织的化感作用较强,其中苗高受间甲酚的影响最明显。氮素与间甲酚对玉米生物产量和根重均存在显著的互作作用,施氮量与间甲酚对成熟期玉米生物产量产生的化感作用呈显著负相关,施N量为300mg·kg^-1(土)时,浓度为300×10^-6mol·kg^-1(土)的间甲酚对玉米生物产量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但施N量为150mg·kg^-1(土)时,相同浓度的间甲酚对玉米生物产量表现为促进作用。间甲酚可增大玉米的根重,施氮可显著提高间甲酚增加根重的作用。农田生态系统中,当存在化感物质时,选择适宜的施肥水平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2.
甘肃省庆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001-2005年统计资料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法,对庆阳市近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研究,纵向比较分析了庆阳市生态足迹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并获得了该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据此预测了未来5年庆阳市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庆阳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的1.12hm2逐年增加至2005年的1.34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1.13hm2逐年减少到1.11hm2,可见生态承载力需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方向发展趋势。庆阳市2001年的生态盈余为0.02hm2,2002年开始出现生态赤字,2005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0.23hm2。说明庆阳市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压力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庆阳市2001-2005年万元GDP生态足迹由高向低变化,而生态占用率由低向高变化,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庆阳市的生物生产面积利用率和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但生态环境的压力也逐年增大。进一步模型预测,庆阳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1.33和1.03hm2,其人均生态赤字可达到0.30hm2。表明庆阳市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暗示当前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83.
土壤风蚀是指松散的土壤物质被风吹起、搬运和堆积的过程以及地表物质受到风吹起的颗粒的磨蚀过程,其实质是在风力的作用下,表层土壤中的细颗粒和营养物质的吹蚀、搬运与沉积的过程。我国受土壤风蚀及土地沙漠化影响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2以上,主要分布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带之一,该地区春小麦种植长期采用铧式犁翻耕是导致该地区农田土壤风蚀的主要原因。通过室内风洞试验揭示了冬小麦保护性耕作措施条件下风蚀量、起动风速、风速廓线、地表粗糙度的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个处理风蚀量、起动风速均高于对照处理,风蚀量与风速存在幂函数关系,16 m s-1风速是土壤风蚀程度由轻变重的一个转折点;在距土样表面5~50 mm范围内,随着高度的递增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处理较秸秆翻压(TIS)、传统耕作(T)处理风速增加缓慢,每个处理高度(H)与风速(V)遵循指数函数。NT、NTS处理与对照(SWT)的粗糙度K的差异在0.01水平上达到了极显著,TIS处理与对照(SWT)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而T处理与对照(SWT)差异不显著。风蚀率(Q)与地表粗糙度(K)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起动风速与地表粗糙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4.
作物生长力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植物力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进展,讨论了力学理论和方法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了农作物材料的力学特性、作物生长环境及其影响、作物体液流动机理及应用等若干力学问题,提出了作物生长力学的研究重点和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5.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春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春小麦旗叶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旗叶光合速率(Pn)从孕穗到完熟期均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但免耕结合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结合地膜覆盖(TP)和免耕(NT)处理的Pn在乳熟期有小幅度的回升.与处理T(传统耕作)相比,NTP(免耕结合地膜覆盖)、TP、NTS、NT以及TS(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覆盖)的平均Pn分别提高了15.17%1、1.26%8、.97%4、.08%和9.46%,平均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14.40%、16.00%、8.00%3、.20%和12.80%,但是保护性耕作措施(除NT外)下旗叶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小于传统耕作T.不同耕作措施对Pn、Tr和WUE影响最为显著的生育时期分别是乳熟期、孕穗期和乳熟期;生育时期对Pn、Tr和WUE的影响大于耕作措施对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粮草豆隔带种植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土壤水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黄土高原西部坡耕地上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重点探讨了传统耕作与免耕秸秆覆盖两种耕作措施下春小麦、鹰嘴豆、马铃薯与苜蓿间作对土壤水分和水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NTS处理增加地表覆盖,保蓄作物生育期内的降雨效果明显,模拟降雨后不同处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总体表现为:NTSpl>NTScl>NTSwl>Tpl>Tcl>Twl.(2)不同处理径流过程分为产流、峰值、稳定、消失4个过程;土壤侵蚀分为发生、峰值、削减3个过程.(3)不同处理径流总量、侵蚀总量排序均为:Twl>NTSwl>Tcl>NTScl>Tpl>NTSpl,通过聚类分析得出NTS处理的马铃薯与苜蓿间作模式水土保持效应最佳,适合在黄土高原西部推广种植,能够达到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7.
绿洲灌区冬小麦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坚实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5 a田间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传统耕作(T)为对照,研究了秸秆翻压(TI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立茬(NTSS)、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对冬小麦田土壤含水量、土壤质量密度、土壤紧实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个生育时期内,在同等外界水分的条件下NTSS和NTS处理均较T、TIS和NT处理明显地增加了0~30 ...  相似文献   
88.
不同耕作措施下绿洲灌区冬小麦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下冬小麦蒸发蒸腾特性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NTS)及免耕立茬(NTSS)能提高冬小麦产量,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E),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与传统耕作(TT)相比,NT(免耕)、NTS、NTSS与TIS(秸秆翻埋)的产量分别提高27.27%、30.60%、24.31%和18.58%。WUE顺序为NTS〉TIS〉NT〉NTSS〉TT。当裸露土壤水分过度蒸发耗损使0~10cm土壤含水量低于13%时,覆盖处理(NTS、NTSS)的E高于无覆盖处理(TT、TIS及NT),叶面蒸腾量也相对较高,植物生长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89.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固定道结合垄面不同覆盖处理土壤水分分布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道内的机械压实增加了土壤表层0~15 cm紧实度,对15 cm以下土层影响较小,从而在固定道表层形成了一个隔水层,减少了水分在道内下渗的可能性,增加了水分向垄体侧渗的几率;固定道耕作无覆盖(CT)处理土壤水分含量明显低于固定道耕作结合地膜覆盖(CTP)和固定道结合秸杆覆盖(CTS),表层含水量常低于10%,CT处理和CTP处理灌水后在垄中分别形成约40 cm和20 cm的水分亏缺带,而CTS处理土壤内水分则通过再分布使垄中水分得以补偿;CTS处理灌水后水分在土壤中逐步均一分布,CTP处理和CT处理土壤内较长一段时间表现为垄中含水量低于垄缘;由于不同的覆盖状况以及垄面水分的分布不同导致各处理及同处理行间产量存在差异,各处理产量高低顺序为CTP>CTS>CT,CTP比CT增产19.62%,CTS比CT增产17.82%;CTP处理与CTS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CT处理中间行产量比次边行和最边行分别低59.72%和28.63%;CTS处理行间产量差异不显著;CTP处理行间产量差异不如CT明显,而且各行产量均高于对应CT处理各行产量。  相似文献   
90.
施钾对旱地豌豆产量、水分效应及土壤钾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在陇中黄绵土上进行的钾肥肥效试验表明:黄绵土已出现钾素亏缺,施用钾肥能显著增加豌豆的耗水量,增大叶面积、单株节数、结荚数和单株豆粒数,增加了千粒重,从而提高了产量、经济系数、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与对照相比,其中施纯K2037.5 kg/hm2时,豌豆增产最大,增产26.7%,耗水量最大,增加14.5%,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0.5%,经济系数提高17.2%.并建立了陇中地区钾肥适宜施用量与豌豆产量的数学模型y=0.0006x3-0.1576x2 10.973x 895.91,当钾肥施用量达到43.4 kg/hm2时,经济效益最高.施钾能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植株全钾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