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0篇
林业   1篇
  3篇
综合类   1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显微注射方法,观察了菜蛾盘绒茧蜂多分DNA病毒(CpBV)对其寄主小菜蛾幼虫部分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CpBV进入寄主体内后能够影响其精巢、前胸腺和中肠等的变化。当被注射CpBV后,寄主精巢体积的增长受到抑制,并且有被分解的现象;颜色也随之逐渐变淡.直至呈现透明。前胸腺大小在感染CpBV 12h时就已经变小。中肠发育受阻,被分解,分布的气管出现萎缩现象,颜色由正常发育时的绿色变为黄色,个别会呈现红色,约20%中肠出现红色斑点。凝胶电泳分析表明,小菜蛾幼虫注射过CpBV后,其精巢、中肠和前胸腺中蛋白种类均减少,特别是精巢,仅有一条蛋白条带(78.8kD)较为清晰,蛋白条带明显变淡,说明蛋白含量明显下降;但前胸腺81.2kD的蛋白条带在感染CpBV后要比对照更为清晰。中肠酯酶活性测定表明,感染CpBV后中肠酯酶的活力受到抑制,酯酶活性减弱。  相似文献   
42.
寄生蜂毒液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寄生蜂毒液器官的形态结构、毒液的生理功能及其在调节寄主以适应寄生蜂发育上所起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3.
寄生蜂是重要的天敌昆虫,一直以来是生物防治的研究热点。对寄生蜂miRNA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选取包括6种寄生蜂在内的19种膜翅目昆虫,鉴定了这些昆虫的miRNA基因及家族,并分析膜翅目昆虫的保守miRNA家族的进化。发现12个miRNA家族为膜翅目昆虫特有,表明在膜翅目昆虫的进化早期发生了miRNA家族的大规模获得事件。分析发现在寄生蜂不同谱系尾蜂、小蜂总科及茧蜂科中,保守的miRNA家族存在多次独立丢失现象。本研究为进一步挖掘寄生蜂中的miRNA-基因靶标关系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44.
鉴于高锰胁迫下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对草甘膦的耐药性增强,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锰条件下草甘膦处理后该草体内莽草酸的积累和主要抗氧化酶系统的响应。次高浓度锰(0.31 mmol/L)条件下培养120 d后空心莲子草体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常规浓度锰处理(0.009 1 mmol/L,对照);高浓度锰(2.45 mmol/L)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CAT活性下降。草甘膦(按草甘膦酸68 g/hm2)茎叶处理后6 d内,常规锰浓度培养的空心莲子草体内莽草酸含量比用草甘膦刚处理时增加了31.9%~226.0%,且显著高于同一时间次高锰和高锰的处理;不同锰浓度下培养的空心莲子草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和CAT、SOD活性均为先升高后再逐渐下降,但次高锰处理的该3种酶活性均高于对照,高锰处理的SOD和POD活性高于对照,而CAT活性与对照相当。上述结果表明,在较高锰浓度下空心莲子草能启动抗氧化酶系统而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在草甘膦处理后初期,高锰条件下空心莲子草体内莽草酸途径受抑制程度较轻,抗氧化酶活性较高,这可能是空心莲子草耐高锰和高锰条件下该草耐草甘膦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45.
柑橘暴发性害虫-柑橘窄吉丁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柑橘窄吉丁幼虫在柑橘树树体内蛀食危害,成虫取食嫩叶或叶柄。幼虫有5龄,1~5龄幼虫头部口上片最大宽度分别为:0.12,0.21,0.32,0.51 mm和0.78 mm。在浙江省象山地区柑橘窄吉丁一年有2个成虫发生期,第1高峰期在5月份,成虫出孔期比较集中,成虫产卵发育到老龄幼虫并钻入木质部越冬;第2高峰期在8月下旬到10月下旬,成虫出孔期分散,长达60 d以上,成虫产卵发育至低龄幼虫在韧皮部越冬。成虫羽化孔为典型的D形。末龄幼虫进入木质部后身体以3∶7(头尾)对折,化蛹前身体明显缩短。文章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今后深入研究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46.
本文记述一姬蜂新种:陈氏圆孔姬蜂Alomya cheni sp.nov., 并附有特征图。这是本属在我国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47.
斑潜蝇寄生蜂贝氏潜蝇姬小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贝氏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begini Ashmead)是几种斑潜蝇的重要寄生蜂。本文对贝氏潜蝇姬小蜂的发生情况、生物学特性、攻击和寄主选择行为、大量饲养和释放等方面做了论述,为我国利用该寄生蜂控制斑潜蝇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
本文综述寄生蜂畸形细胞特性及其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一些进化高等的膜翅目内寄生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包裹在胚胎周围的浆膜会随着蜂卵的孵化,以游离的细胞团或单个细胞的形式释放到寄主昆虫的血淋巴中。这些源自浆膜被称作畸形细胞(Teratocyte)的特殊类群,在伴随蜂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身也经历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它们主要通过分泌蛋白质或酶类,改变寄主的物质代谢途径等方式为发育中的蜂幼虫提供营养和能量。对寄生蜂重要的调控因子-畸形细胞的特性及与蜂幼虫相互关系的揭示,可以阐明寄生蜂-寄主昆虫协同进化的内在机理,也可为开发害虫生物防治新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49.
寄生蜂引起的寄主昆虫寄生性去势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寄生物寄生后,通常会破坏寄主的生殖器官,抑制寄主内生殖系统的发育,这种现象被称为寄生性去势.在众多类型的寄生物和寄主系统中,这种寄生性去势现象普遍发生,但较少涉及机理的研究报道.本文着重评述了在内寄生蜂-寄主昆虫体系中,寄生蜂引起的寄主昆虫寄生性去势的生理机制及寄生因子在其中所起的生理作用.以期为今后探索从生殖调控入手的害虫防治新策略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50.
从形态学方面对小菜蛾精子发生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小菜蛾精巢主要在末龄幼虫期的4龄发育,4龄当天即开始出现成熟的精子,幼虫期主要生成无核精子,有核精子主要在成虫期形成.小菜蛾的二型精子(Dichotomic Spermatogenesis)在其初级精母细胞期发生分化,精巢中出现无核和有核2种初级精母细胞.小菜蛾成虫每个精子束中含有256个精子,无核精子长度大约为20μm,而有核精子长度约为12μm.小菜蛾精原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0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