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害发生趋势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1999~2003年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害发生程度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指出了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害的发生特点和逐年病害加重的原因,提出了对农作物的主要病害进行防治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2.
不同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8种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筛选出3种有明显抑菌作用的药剂苗菌敌、施保克、绿亨2号。其中施保克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25mg·L-1;绿亨2号次之,EC50为9.38mg·L-1。3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在0.879~0.987,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3.
为了明确寡聚糖和广谱杀菌剂多菌灵配合使用对大豆叶部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生物药剂寡聚糖与多菌灵按照不同比例配合施用对防治大豆叶部病害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菌灵与寡聚糖混用的药剂防治效果均明显好于单独施用多菌灵,其中处理7(多菌灵1 125g·hm-2+寡聚糖941.7mL·hm-2)对大豆霜霉病的防效最好(56.7%),处理3(多菌灵1 500g·hm-2+寡聚糖823.95 mL·hm-2)对大豆褐纹病的防效最好(18.9%),处理8(多菌灵1 125g·hm-2+寡聚糖1 059.3mL·hm-2)对大豆叶枯病防效最好(12.2%)。在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中,各处理中以处理6(多菌灵1 125g·hm-2+寡聚糖823.95mL·hm-2)产量最高。各处理均能减少病粒数,处理5(多菌灵1 500g·hm-2+寡聚糖1 059.3mL·hm-2)的霜霉病病粒数最少,处理6的灰斑病粒和细菌斑点病病粒最少,处理5紫斑病粒最少。  相似文献   
54.
25%阿米西达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3~2004年试验结果表明:25/阿米西达悬浮剂300mL/hm2,于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和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发病初期施用,两次用药,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70/以上,每公顷增收马铃薯8500.0kg以上,增产25/,纯收入增加5500元以上。且薯块表皮光滑,均匀度好,耐贮藏,霉烂率低。  相似文献   
55.
水稻污点病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在改良Fries 3号培养液上最易产生毒素,且以25 ℃,振荡培养20 d产毒量最高。该毒素对水稻幼苗有明显致病作用。毒素滤液及粗提物的毒性均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且粗提物的毒性明显高于同一浓度滤液毒性。  相似文献   
56.
试验结果表明,阿米西达对甜瓜防病、增产和改善品质有明显的作用,以阿米西达和低聚糖素间隔使用效果最佳,对甜瓜白粉病的防效为93.4%,增产24.6%,与空白对照相比含糖量提高34.5%。  相似文献   
57.
水飞蓟软腐病是近年流行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目前对该病研究的报导不多。通过对黑龙江省水飞蓟种植区的水飞蓟病害进行调查,发现该病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经对水飞蓟软腐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工作,并对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与白菜软腐病的病原菌标准菌株胡萝卜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Jones1901)Borgey etal 1923)生长特性及致病特点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8.
大豆褐纹病(Septoria glycines Hemmi)的初侵染来源以越冬病残体内分生孢子器产生的孢子为主,以种子带菌为辅。在适温条件下,保温24h以上病菌即可完成侵染。在30℃条件下,潜育期为4d。大豆出苗后,当气象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日最低温度〉10℃,日平均相对湿度〉80%或有0.1mm以上降雨的日期)连续出现3d,7~10d后田间始见病斑,温度越高病斑出现日期越早。大豆生长发  相似文献   
59.
按照2013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不断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本文结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农学院具体的发展实际,从教育理念和方法等方面提出本科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60.
长期轮作和连作对土壤中 大豆胞囊线虫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白浆土设计长期轮作和连作试验区,采取麦麦豆油玉豆6区轮作和麦玉豆连作, 18a内连续调查土壤 中大豆胞囊线虫( SCN)的胞囊数量,观察轮作或连作对土壤中SCN胞囊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轮作使 土壤中胞囊数量有减少的趋势,各茬口间胞囊数量变化幅度减小,轮作12a后土壤中胞囊数量达到动态平衡;大豆 连作的前2a土壤中胞囊数量急速增加,以后缓慢增加, 7a后有下降趋势, 14a后土壤中的胞囊数量在较高水平上趋 于平衡;小麦或玉米连作前3a土壤中的胞囊数量呈快速下降, 4a后缓慢减少, 14a后土壤中胞囊数量极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