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9篇
  40篇
综合类   36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宁夏贺兰山主要森林树种的含碳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宁夏自治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4种主要森林树种青海云杉、油松、灰榆、山杨不同器官的含碳率,为更大区域森林碳储量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室内实验测定及生物量资料对这4种主要林分地上部分平均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宁夏贺兰山4种主要森林树种青海云杉、油松、山杨和灰榆,林分的地上部平均含碳率分别为:0.457 6,0.518 4,0.466 4和0.439 0。同一树种不同组分间的变异系数在1.30%~2.57%间,相同组分的变异系数在0.62%~1.92%间;不同树种不同组分变异系数在0.89%~5.68%间,不同树种相同组分变异系数在4.87%~13.37%间。[结论]不同森林类型林分含碳率不同。针叶树种各器官的平均含碳率高于阔叶树种,相应的针叶林分的平均含碳率也高于阔叶林。  相似文献   
52.
干湿交替处理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作物生长季内,土壤经过干湿交替过程后的抗冲性的变化,采用原状土冲刷法,对黄绵土、塿土、黑土、紫色土4种代表性土壤在不同干湿交替次数处理下的抗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处理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程度与土壤种类有关;黄土性土壤固有的抗冲性较低,而且在干湿交替处理下,其抗冲性变化不显著,抗冲系数几乎始终在2.5 L·min/g以下;东北黑土、川中紫色土在干湿交替影响下,其抗冲性变化明显,抗冲系数能达到12.0 L·min/g至16.0 L·min/g以上。在冲刷过程中,土壤抗冲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增加的趋势,除去测定装置的因素,土壤本身性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而这与土壤种类有很大关系。本研究的结论表明,在不同土壤条件下,作物生长季内的土壤抗冲性变化应区分为作物根系的影响及土壤自身沉降压实的作用,特别是对于自身的抗冲能力较强的土壤。对于黄土性土壤或其他抗冲性较弱的土壤,防止集中水流的冲刷是坡面防蚀的关键。  相似文献   
53.
土壤微生物是农田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维持微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中调查采集了银川平原147个农田土壤样品,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区域分布特征,并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解分析(VPA)等方法分析了空间、气候、土地利用和土壤性质等21个环境因子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银川平原农田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性显著,银北样区(YB)土壤细菌Pielou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银南样区(YN)。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idobacteria(酸杆菌门)和Planctomycetes(浮霉菌门)是银川平原农田土壤细菌优势菌群,不同菌群在样区间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相关分析显示纬度与Shannon指数呈正相关,全盐、全钾和速效钾与Shannon指数呈负相关,土地利用方式与优势菌群相关性最强,全盐与拟杆菌呈极显著正相关。VPA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方式、纬度、土壤含水量、容重、机械组成、全盐和全氮对土壤细菌整体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和全盐的整体解释度最高,...  相似文献   
54.
为促进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及发挥良种的优势作用.在宁夏彭阳县具有代表性的普通黑垆土土壤上设置胡萝卜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新黑田五寸参具有良好的产量和加工品质,可以作为目前该区域发展脱水蔬菜的首选品种,其适宜的密度为3.5万-4万株/667m^2,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55.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灰榆林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榆林是贺兰山保护区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关于其有机碳储量的研究对评价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贺兰山东麓灰榆林单株生物量及含碳量、林下生物量及含碳量、土壤有机碳进行了测定,进而估算了灰榆林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1)灰榆各部分含碳率有较大差异.树干含碳率最高,嫩枝叶含碳率最低,平均含碳率为437.78 g/kg,低于其他树种的含碳率.林下草本及细根有机碳密度276.61 g/m2.(2)林下土壤含碳率15.82 g/kg,有机碳密度3.76 kg/m2; (3)灰榆林平均有机碳密度为4.72 kg/m2,每1 hm2碳储量约为47.2t,土壤碳储量要显著高于植被碳储量.在植被稀疏的干旱区,土壤环境条件有利于有机碳的累积,土壤有机碳是干旱区重要的有机碳库.  相似文献   
56.
宁南黄土丘陵区旱作苜蓿地土壤肥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宁南黄土丘陵区旱作苜蓿地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采用算术均数赋值法将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变异系数法4种赋权方法相结合,对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旱作苜蓿地土壤肥力因子的权重进行计算。土壤肥力因子权重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苜蓿地土壤肥力因子权重排序为有机质>速效氮>全量氮>土壤pH>速效磷≈全量磷>速效钾,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全量氮、土壤pH的权重值相对较高,是该区旱作苜蓿地最为关键的肥力指标。利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得到的苜蓿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在0.549~0.873之间,土壤肥力水平一般。退耕还林还草旱作苜蓿后,研究区水土流失明显得到控制,不同坡位苜蓿地土壤肥力指数差异逐渐减小;不同旱作年限苜蓿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排序为:7年生>3年生>19年生。  相似文献   
57.
结合宁夏南部山区的生长条件,在梯田和坡耕地两种地势条件下,设置不同比例的牧草混播组合,测定牧草群体的生长性状、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成分等指标,对宁南山区苜蓿和羊草混播种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梯田种植的紫花苜蓿和羊草的株高和茎叶比均高于坡耕地;坡耕地的地上生物量高于梯田;梯田条件下紫花苜蓿与羊草混播比例为3∶2时紫花苜蓿的饲用价值较好,坡耕地条件下紫花苜蓿与羊草混播比例为2∶1时羊草的饲用价值较好。本研究筛选出最适宜宁夏南部山区种植牧草的混播比例,为宁南地区紫花苜蓿和羊草人工混播草地的改良建植积累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质量的综合影响,为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恢复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白阳镇中庄村示范区不同退耕地林草植被恢复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AHP决策法对不同林草植被恢复下土壤理化因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环境状况的最主要因子,其权重值达到了0.210,其次为土壤的总孔隙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其权重值分别达到0.136,0.108,同时土壤的毛管持水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和土壤脲酶含量也对土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权重值分别达到0.085,0.071及0.064。[结论]通过对影响土壤环境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生物活性的综合评价,认为林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不同程度地改善和提高了土壤的环境质量,以林地改善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59.
宁南山区不同年限撂荒梯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不同年限撂荒梯田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宁南山区撂荒梯田的管理利用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宁南山区彭阳中庄示范区不同年限撂荒梯田(2,5,15,17,20 a)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5个不同年限撂荒梯田0—60 cm土壤样品中的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不同年限撂荒梯田的土壤C,N分布规律一致,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层0—10 cm出现了富集现象,且随着撂荒年限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他4层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分布比较均匀。土壤C∶N随着不同撂荒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升高趋势,撂荒20年0—40 cm土层土壤C∶N最高,并与其他各年呈显著性变化(p0.05)。土壤C∶P和N∶P均表现为在表层0—10 cm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总体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他各层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土壤C∶P和N∶P随土层增加呈减小趋势。土壤C∶N与全N和土壤C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C∶P与土壤C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全磷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土壤N∶P与土壤全N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全磷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通过上述分析,总体反映出撂荒梯田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受到不同年限和土层深度的双重影响,农地弃耕撂荒演替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60.
通过示范区3年采集的水分数据,结合当地的降雨资料和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半干旱退化山区在不同生态恢复与重建措施下土壤水分的运行恢复机制。研究结果可为集蓄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培植和发展荒坡灌草植被,充分发挥区域灌草资源优势和植被的恢复建造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