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
对大白菜与不同属间以及属内种间植物的远缘杂交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大白菜远缘杂交育种中存在的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不育和后代变异复杂等主要问题以及克服方法,并对大白菜远缘杂交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北移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油菜北移的栽培技术王栓全,刘冬梅(陕西省农科院特作所杨陵712100)陕西渭北旱塬从1990年开始示范推广耐寒性强,抗病毒病的甘蓝型油菜新品种,使甘蓝型油菜向北推移了1个多纬度,海拔提高到800~1300米的高原。4年来,累计推广面积40万亩,...  相似文献   
13.
2000年特旱年,燕沟流域通过推广抗旱保苗、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品种改良、增施肥料、大垄沟种植等技术措施,增产稳产效果显著,在全年降水量减少36.1%的情况下,粮食单产仍稳中有升,人均产粮达到了525.1kg。这对于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坡改梯后保障食物安全生产、加快退耕还林还草步伐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2006年不同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设计条件下,不同层次的土壤水分变幅较大,坝地、梯田和坡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与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呈现出较一致的趋势,而苹果地除0-100 cm外,100-200 cm随着降雨量的季节性变化出现较大波动;不同类型土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程度不同,同一类型土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也有差异,10 cm处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异系数逐渐递减.根据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分析,将不同类型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划分为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4个层次;并建立了不同类型土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5.
陕北山地新修梯田不同氮磷配比对小豆效应研究的结果表明:(1)N、P肥均对小豆产量效应极显著,以N为甚,且N、P之间互作非常显著;(2)N、P肥对小豆植株个体性状的正效应,主要是通过增加荚数而增加了粒数,使单粒重显著增加;(3)在N2(N112.5kg/hm^2)和P2(P2O5 65.0kg/hm^2)的施用量下,小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4)陕北新修梯田小豆施肥中,综合考虑经济施肥和水分利用效率时,以N2和P2最为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6.
陕北新修梯田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新修梯田马铃薯沟种较平作,垄作产量分别提高11.1%和15.9%,产值分别增加7.9%和23.6%。追施N肥可使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20.3%和15.7%;追施保水剂可使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31.2%和46.8%,喷施多效唑可使产量和产值分别增加29.7%和58.0%。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作为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综合研究的组成部分,以燕沟流域为试验示范基地,在综合治理的同时,优化调整农林牧结构,进行规模化经营与示范;重点研究了高效农业型、农果复合型,林牧型等不同类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18.
延安生态农业建设中粮食增产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地区70%以上的耕地为山坡旱地,我国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约81%来源于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坡耕地作物低产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坡耕地面积大,存在着巨大的粮食生产潜力,只要合理开发,就有可能为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粮食安全保障。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半干旱地区农业成功经验与关键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延安生态农业建设中粮食潜力开发的若干关键措施与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陕北新修梯田地膜小麦优化施肥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正交旋转试验设计 ,于 1999年在延安市燕沟进行了小麦产量与氮肥 (N)、磷肥 (P2 O5)和有机肥 (M) 3因子 5水平的新修梯田地膜小麦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数学建模及模型分析得出 ,本区影响产量的因子效应为 N >P≈ M,N肥产量效应约为磷肥、有机肥的 3倍 ,有机肥增产趋势在低肥力时最低 ,随着肥力水平提高 ,其增施肥料的增产能力增加 ,而氮肥、磷肥肥效均呈递减趋势 ,即肥效随施肥量增加而减小。还分析了本区小麦单位面积产量≥ 2 5 0 0 kg/ hm2 的优化施肥组合 ,筛选的施肥方案为 N 2 5 1.8~ 2 72 .5 kg/ hm2 ,P2 O510 8.9~136 .5 kg/ hm2 ,有机肥 12 80 0~ 16 40 0 kg/ hm2。均值依次为 2 6 1.1,12 5 .1和 146 0 0 kg/ hm2。  相似文献   
20.
燕儿沟生态农业建设的综合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沟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经过3a建设,进行了大规模、高速度、高效益的综合治理,培育了高效农副型、农果复合型和林牧复合型3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示范推广了基本农田稳产高产、乔灌草混交和小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3项技术,使燕沟流域治理度达到了49.4%,监测减沙效益达到72%,粮食潜力实现率提高了16~31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增加了74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