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65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6篇
  30篇
综合类   20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74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为更好地了解重庆市巫溪植烟区土壤养分情况,于2021年在巫溪植烟区进行实地勘测调研,对土壤各养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获得巫溪植烟区土壤养分现状,并由此进行施肥区划、制定施肥方案。结果表明:2021年,巫溪植烟区土壤pH均值为6.15,其中,有33.2%的烟田土壤酸化;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平均含量分别为24.60 g/kg、120.56 mg/kg、35.95 mg/kg、287.06 mg/kg、5.93 cmol/kg和0.80 cmol/kg;处于较缺乏水平的分别占15.3%、18.8%、11.4%、16.3%、35.2%、48.5%;处于过量水平的分别占10.9%、3.0%、54.9%、63.4%、40.6%、1.5%。相较于2017年,土壤酸化情况加剧,pH低于5.5的酸性土壤增加了18.2%,有33.2%的土壤酸化情况亟待改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交换性钙镁含量与土壤pH均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但在地块分布上二者均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分布不均衡。土壤中交换性阳离子含量与pH呈现线性负相关。巫溪植烟区应遵循“改良...  相似文献   
472.
探究不同光周期对甜椒幼苗生长的影响,为调控光照时间,培育健壮甜椒幼苗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甜椒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光照时数(12 h/d、15 h/d、18 h/d、21 h/d和24 h/d)对甜椒幼苗生长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延长光照时间可提高甜椒幼苗的生长,且以光照时间24 h/d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73.
[目的]烟农队伍是烤烟产业发展的主体,保障烟农队伍稳定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从影响烟农烤烟产业发展信心的因素入手,对比分析2018年~2020年持续种植烤烟的烟农与2018年、2019年流失的烟农在年龄结构、合同面积、烟叶交售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在年龄结构上,尽管年龄超过60岁的流失型烟农同比比例更高,但横向比较依然以40-60岁年龄段为主,2018年~2019年分别占比65.11%和65.66%;在户均规模上,稳定型烟农远高于流失型烟农,同时,流失型烟农以户均规模40亩以下的烟农为主;在烟叶交售情况上,流失型烟农上等烟比例、合同完成比例、售烟收入上均低于稳定型烟农,经济效益同比更低。[结论]本文研究结果对稳定巫溪烟区烟农队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74.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棕壤磷素及玉米吸磷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腐熟还田与化肥配施等处理对棕壤磷素、玉米吸磷量、玉米产量、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秸秆直接还田处理外,其他施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彼此间差异显著,以腐熟秸秆配施化肥处理最明显。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玉米吸磷量和玉米产量,以未腐熟秸秆配施化肥处理增产最明显。各处理的磷肥利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秸秆直接还田配施化肥处理秸秆腐熟还田配施化肥处理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化肥提高了玉米产量,玉米吸磷量和磷肥利用率直接还田好于腐熟还田。  相似文献   
475.
为解决太仓市农膜残留及回收问题,明确造成当前农膜残留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定位点采样、问卷调查、关键信息人访谈等手段,对太仓市15个典型覆膜蔬菜区监测点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2021年作物种植前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总量平均值为9.81 kg/hm2,种植后为9.55 kg/hm2,总体上属于低污染区,太仓市年均地膜残留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通过调研与综合分析发现,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总量主要受地膜覆盖年限、蔬菜品种、农膜回收方式、作物种植方式以及地膜质量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种植方式和回收方式对农膜残留量的影响大于种植作物类型,是影响农膜残留量最为主要的因素。加强农膜回收可促进绿色可持续农业的健康发展,研究结果可为相关主体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76.
添加生物质炭对羊粪堆肥腐殖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添加生物质炭条件下羊粪堆肥的腐殖化特征,采用静态堆制、高温好氧发酵的方法设置了3个处理,以羊粪与食用菌渣鲜质量比9∶1混合体作为初级物料,在初级物料上分别添加450、650℃热解的稻壳生物质炭(占初级物料干质量百分比15%,BC450、BC650)以及未炭化的稻壳(与生物质炭等体积,CK),进行43 d的堆肥试验,监测了堆肥体水溶性有机物、总有机碳、可提取腐植酸含量等,分析了堆肥体腐殖化率、胡富比等。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添加生物质炭促进了羊粪与食用菌渣混合堆肥体的无害化及腐熟,其中BC650处理对堆肥腐解的促进作用优于BC450处理,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堆肥过程中BC450、BC650处理较CK处理减少了水溶性有机物、可提取腐植酸、富里酸、胡敏酸含量,降低了堆肥腐殖化率、腐殖化指数,提高了总有机碳、胡敏素含量,提升了胡富比,堆肥43 d后,BC450、BC650处理的可提取腐植酸含量比CK处理分别降低了29.32%、42.37%,富里酸含量分别降低了38.05%、46.77%,胡敏酸含量分别降低了26.28%、40.83%,但BC450、BC650处理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堆温、种子发芽指数、腐植酸及其组成等腐殖化特征来看,添加生物质炭促进了堆肥的腐解,虽没有提升腐植酸及其组分的绝对含量,但提高了腐植酸的稳定度,且450℃热解的稻壳生物质炭堆肥腐殖化程度优于650℃热解生物质炭。  相似文献   
477.
蚯蚓与蚯蚓粪快速高效分离是规模化蚯蚓生物消解农业废弃物的关键技术环节。针对目前电刺激分离蚯蚓方法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缺乏相关定量参数等问题,该研究探讨了蚯蚓分离率对电刺激方式、强度、通断电循环周期时长、通电时长及电刺激耦合物料含水率、物料厚度等因子的响应关系,并分析了电刺激对蚯蚓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可促进蚯蚓与蚓粪分离,间歇式电刺激方式较持续式电刺激具有更好的分离效果;间歇式电刺激方式下,蚯蚓分离率与电刺激强度、通断电循环周期时长、通电时长均呈显著的开口向下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蚯蚓生长的物料含水率适宜值为52.60%,物料厚度越小,越有利于电刺激分离率的提高;电刺激处理对蚯蚓体内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纤维素酶、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丙二醛含量,蚯蚓经过5 d的恢复性驯养后,丙二醛含量可恢复至对照处理水平;综合蚯蚓分离率、技术参数易操作性等,采用间歇式电刺激方式分离蚯蚓,设计电刺激强度2 mA、通断电周期时长30 s、通电时长1 s,控制物料含水率50%左右、物料厚度20~25 cm,辅助210 lx白光光照,电刺激作业时间30 min,蚯蚓分离效率可达85%左右。研究可为快速高效分离蚯蚓活体与蚯蚓粪的设备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78.
为了筛选出防治设施草莓白粉病的高效杀菌剂,选择11种杀菌剂结合清除病残体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大田草莓白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清除病残体的情况下,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25%乙嘧酚磺酸酯微乳剂在3次用药后防效逐渐增加,至第3次药后7 d在所有药剂中防效最好,达到79.90%;66.8%嘧霉胺悬浮剂药效的速效性和持续性好,在第1、2次施药后7 d防效均为第1,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丙烯酸酯类杀菌剂25%乙嘧酚悬浮剂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续性,前2次施药后7 d防治效果均在70%以上,显著高于除66.8%嘧霉胺悬浮剂以外的其他药剂处理;除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有轻微药害产生,其余各供试药剂按照试验浓度施药,草莓生长安全、无药害产生。  相似文献   
479.
黄芩是中国的传统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了从黄芩中提取检测黄酮类物质,归纳总结了黄芩根部及地上部黄酮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有机溶剂萃取法、水提取法等;分析了黄芩根部及地上部黄酮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主要有柱层析色谱法、高速逆流层析法等;梳理了黄芩根部及地上部黄酮化合物的成分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并针对黄芩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如将实验室研究与工业化生产紧密结合,完善实验设备和提取工艺,更好地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充分利用黄芩资源,创造社会效益等。本文在分析黄酮化合物的基础上,综述了黄芩根部及地上部的黄酮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为黄芩中黄酮的大规模开发与应用提供技术储备,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黄芩资源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80.
为比较桂柚1号(Citrus grandis‘Guiyou No.1’)与沙田柚(C.grandis‘Shatianyou’)常温贮藏条件下的腐烂率及主要品质指标的差异,2016—2020年开展了套袋常温贮藏和浸药+套袋常温贮藏试验。结果表明,套袋常温贮藏时,桂柚1号的腐烂率显著大于沙田柚;浸药+套袋常温贮藏时,沙田柚的腐烂率在多数时间显著大于桂柚1号。套袋常温贮藏180 d,沙田柚和桂柚1号的可溶性固形物先升后降,总体略有上升,沙田柚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速度较快,持续时间较短,下降较早;桂柚1号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速度较慢,持续时间比沙田柚长近2个月,开始下降时间迟近2个月。总糖含量基本上呈持续下降趋势,沙田柚降糖快、降幅大,桂柚1号降糖慢、降幅小。可滴定酸含量总体趋势为下降,桂柚1号的可滴定酸含量下降时间比沙田柚迟近2个月,且波动幅度与总体降幅较小。沙田柚和桂柚1号的维生素C含量分别下降32.79%和30.69%,沙田柚的维生素C含量在多数时间低于桂柚1号。沙田柚和桂柚1号的固酸比分别上升110.89%和50.00%,沙田柚的固酸比在多数时间高于桂柚1号。桂柚1号果实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