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4篇
林业   3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3篇
  5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通过筛选适用于海南热带兰园防治有害蜗牛和蛞蝓的最佳药剂及合理用量,为生产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择了国内常用的4种杀软体动物剂,即5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45%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6%四聚乙醛颗粒剂和10%茶枯精粉粉剂,针对海南兰园有害软体动物的主要优势种,包括海南小囊螺、细钻螺和双线嗜粘液蛞蝓,通过在室内模拟田间兰花栽培条件,开展了不同药剂、不同剂量的防治效果对比试验。结果显示,防治海南小囊螺效果最好的药剂是6%四聚乙醛和10%茶枯精粉,药后7 d防效达87%以上,14 d防效达100%。对细钻螺防效最好的药剂是6%四聚乙醛,药后7 d防效达83%以上,14 d防效达100%。双线嗜粘液蛞蝓对10%茶枯精粉极为敏感,药后3 d防效即达91%以上,药后5 d达到100%;另外3种均不理想。综合考虑防效与安全性,在海南热带设施栽培中防控有害蜗牛和蛞蝓,推荐同时使用6%四聚乙醛颗粒剂和10%茶枯精粉粉剂,用量每亩分别为500和1000 g。具体施药方法和效果还需大田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小麦锌营养效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小麦锌营养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的影响,并展望了小麦锌营养效率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渗透调节是小麦耐盐的主要方式。选育耐盐性的小麦品种,利用硝酸钙、硝酸镧、水扬酸、甜菜碱、脱落酸等化学药剂进行处理,或采取改良土壤、地膜覆盖、安排合适的茬口等栽培措施均能提高小麦的耐盐性,从而获得高产和稳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简单相关、偏相关、逐步回归和积分回归等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新乡地区三十年(1954~1983)冬小麦单产与当地水、温、光等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内的水、温、光三要素总值基本能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且各气象要素在绝大多数时段内与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供求关系比较适宜。影响该区冬小麦产量波动的主要气象因素是五月份温度,十二月、二月和五月份降水,它们的丰产出现概率均较低,但是,它们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大小在丰,欠年存在着一定差异。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该区冬小麦栽培管理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Cu在小麦不同部位的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郑州9023为材料,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植株不同部位Cu的含量、累积量以及不同生育阶段的吸 收量。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小麦不同部位Cu的吸收、分配和累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至灌 浆末期,各部位Cu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根>叶、废弃物、颖片>叶鞘>籽粒>茎、穗轴,地上各部位Cu累积量 从大到小依次为籽粒>茎、颖片>废弃物、叶鞘>叶>穗轴,因此,在小麦植株中较易富集Cu的部位是根、籽 粒和颖片;小麦在拔节-灌浆中期Cu吸收量及吸收速率明显高于其他时期。  相似文献   
16.
八桂花絮     
八桂花絮中南片农机学会协作组第四次会议召开中南片农机学会协作组第四次会议于1993年12月6日至12日在广西海滨城市北海市召开。来自中南片5个省、区农机学会的代表共28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农机学会办公室副主任陈永庭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代表们来自中南各省...  相似文献   
17.
甜高梁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甜高粱(Sorghum bicolor)在青海高原丰产、高产栽培技术,在不同海拔生态区开展了播期、密度、追肥、刈割、地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海拔2100 m生态区甜高粱适宜播种期是4月26日-5月7日;海拔1850m适宜密度为8.25万株·hm-2;生长中期追施1次N肥(尿素)112.5~225.0kg·hm-2,鲜重产量提高13.39%~26.94%,茎秆糖锤度提高3.16%~26.14%;刈割1次比刈割2次总鲜重产量略低,差异不显著,茎秆糖锤度提高17.02%~255.65%;铺地膜比不铺地膜增产5.56%~15.85%,茎秆糖锤度提高5.76%~54.03%,且籽粒能成熟,不铺地膜籽粒不能成熟.海拔2300 m适宜密度为16.50~21.00万株·hm-2;生长中期追施1次N肥增产 1.81%~27.39%,茎秆糖锤度提高2.33%~40.40%;刈割1次比刈割2次的总鲜重产量极显著增加(P<0.01),增产64.46%~155.88%,茎秆糖锤度提高199.52%~288.89%,因此不易刈割.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与增施有机肥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库及小麦产量的影响,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小麦产量,特设置本试验。在前6年定位试验基础上,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区组设计,设置深耕(DTF_0)、浅耕(STF_0)、免耕(NTF_0)、深耕有机肥(DTF_1)、浅耕有机肥(STF_1)和免耕有机肥(NTF_1)6个处理。结果表明,0~5 cm土层,与其他处理相比,NTF_1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较高;5~20 cm土层,STF_1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高于其他处理;40~60 cm土层,NTF_1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STF_1与DTF_1处理(P0.05)。就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而言,DTF_1处理下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19.
席杏媛  闫慧颖  李春喜 《草地学报》2019,27(5):1400-1409
为探索青海水、旱地覆膜种植甜高粱(Sorghum dochna)的增产栽培技术,将2个甜高粱品种‘九甜杂3号’和‘吉甜5号’与3个豆科品种‘草原224’,‘西牧333’和‘1741’分别在水地和旱地进行混播、刈割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生态区不同品种各性状差异显著,综合表现为水地优于旱地;在旱地与豆科混播对甜高粱‘九甜杂3号’和‘吉甜5号’的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吉甜5号’不刈割混播的鲜草产量比单播增加0.42%~21.44%,干草产量增加14.63%~32.24%;‘九甜杂3号’不刈割混播比单播干草产量增加16.74%~43.30%。生长中期刈割对‘九甜杂3号’影响显著,其水地和旱地鲜草产量分别增加9.57%和9.91%。‘九甜杂3号’适宜与豆科品种‘草原224’混播,在生长中期刈割1次,两茬鲜草产量高达147.33 t·hm-2和112.40 t·hm-2;‘吉甜5号’适宜与‘西牧333’混播且不刈割,两者鲜草产量达129.55 t·hm-2和104.01 t·hm-2,干草产量达29.57 t·hm-2和22.15 t·hm-2。因此,甜高粱品种与豆科植物的混播及刈割能够增加其草产量,这对生产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唐古特大黄移栽到不同海拔区域后的性状表现,确定合理的种植海拔,同时对唐古特大黄进行品种选优的初期筛选。选用唐古特大黄10个株系温室育苗移栽到青海5个不同海拔生态区进行适应性研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10个株系植株的综合表现排名。结果表明,海拔对移栽第1年的株高、叶片数、最大叶叶长、最大叶叶宽、最大叶叶柄长、产生叶裂程度、最大叶叶裂长、最大叶叶裂宽、根茎长、根茎数、根茎粗、根茎鲜质量、根茎鲜质量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表现为随海拔升高各项指标极显著降低;10个株系中较优株系为L2、L9、L1、L5和L10,其次为L3、L6和L8,而L4和L7表现最差。综上所述,海拔影响栽培唐古特大黄的性状表现,在2 016~3 763 m内,海拔越高,植株性状表现越差;较优株系L1、L2、L5、L9、L10可作为品种选育进一步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