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5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2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为了探索高温水培环境下叶面喷施氯化钙对生菜生长生理的影响,以辛普森精英散叶生菜为材料,在35℃/25℃(昼/夜)下设置4个氯化钙浓度1、3、5、7 mmol·L-1处理,以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5 mmol·L-1氯化钙处理生菜最大叶宽、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丙二醛含量和叶片相对电导率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3 mmol·L-1与5 mmol·L-1氯化钙处理后生菜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和叶色值均显著提高,但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表明,35℃/25℃(昼/夜)环境下,叶面喷施氯化钙提高了生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缓解高温胁迫对细胞质膜的伤害,促进生菜的生长,5 mmol·L-1氯化钙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2.
以耐切割叶用莴苣品种‘奶油生菜’为试材,用LED光源对越夏水培切割再生生菜进行不同光照时长的夜间补光处理,研究暗期不同的补光时间(0、4、8、12 h)对水培生菜再生植株生长生理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时间的延长,有利于加快生菜再生苗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长速度,使再生生菜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有效地缓解高温季节再生苗受到的高温和切割伤害,显著提高了生菜再生苗的产量和品质,并且以延长光照时间为8~12 h效果更佳;其次,随着光照时间延长,再生生菜叶片光合色素的增加,叶绿素荧光主要指标有所提高,提高了叶片光合的同化能力,光抑制现象减弱,其中延长光照时间12h处理叶绿素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此外,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增加生菜再生苗对矿质元素N、K、Ca的吸收。在本研究中,补光12 h处理整体最好,但是其产量品质与8 h处理差异不显著,结合生产实际和节能的角度综合考虑,对海南高温季节的水培切割再生生菜进行暗期LED补光,推荐适宜的补光时间为8 h。  相似文献   
63.
为了筛选适合海南夏秋大棚种植的大白菜品种,试验对引进的22个大白菜品种进行物候期、植物学性状观察记载,并测定产量与重要品质。结果表明,在引进的22个大白菜品种中,适合海南夏秋大棚种植的大白菜品种有:‘强春大白菜’、‘强春2号大白菜’、‘夏菊黄芯白菜’、‘抗热快白菜’。  相似文献   
64.
为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提高苦瓜抗冷性的内在机制,以碧绿苦瓜幼苗为试材,对其施加不同浓度(0,01,05,10,15和20 mmol·L-1)的外源NO供体(SNP)并进行低温(8 ℃)处理,研究外源NO对低温胁迫下苦瓜幼苗的生长、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脯氨酸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SNP处理提高了茎粗/株高和叶面积/根体积的比值,降低了苦瓜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 MDA含量,提高了叶片脯氨酸含量和SOD,CAT,POD三种酶的活性,从而降低低温胁迫对苦瓜幼苗的伤害。低浓度的SNP处理的苦瓜幼苗抗冷效果好于高浓度的,尤其以05 mmol·L-1 SNP处理效果最佳。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适宜浓度的外源NO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降低膜透性和膜脂过氧化水平,保护了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苦瓜幼苗抗低温胁迫的能力,促进了苦瓜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65.
为了选育保健型菜用甘薯品种,以海南地区栽种的10个甘薯品种为材料,对叶片中3种色素(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进行测量,通过分析各指标与代表抗氧化性的ABTS(2,2′-azino-bis (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DPPH(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2,2′?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关联性,综合分析甘薯叶片的抗氧化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甘薯品种叶片的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花青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 < 0.05),与总酚含量呈正相关但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P > 0.05)。甘薯‘福薯7-6’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但总酚、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低,抗氧化活性最低;‘渝15’和‘徐紫菜8’叶片的总酚、总黄酮和花青素显著高于其他8个品种,抗氧化活性最高。在选育保健型菜用甘薯时,可根据叶片颜色初步判断其抗氧化性能,降低育种成本。  相似文献   
66.
甘薯近缘野生种马鞍藤对盐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鞍藤[Ipomoea pes-caprae(L.) R. Brown]是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Lour.) Burkill]的近缘野生种之一,自然分布于海南、广州等沿海滩涂地区,目前关于其耐盐方面的研究较少。分析甘薯近缘野生种马鞍藤根部和叶片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将为其耐盐基因挖掘和甘薯种质创新提供依据和参考。采用沙培法,通过300、600、900 mmol/L NaCl溶液灌溉模拟盐胁迫,分别测定叶片和根部在胁迫后0、1、3、5、7 d的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总蛋白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根部和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加;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净光合速率在不同浓度盐处理下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前3 d内达到峰值;而总蛋白含量在根部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叶片中则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脯氨酸、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所达到的峰值也随之增加。研究进一步证实马鞍藤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其根部和叶片可分别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抵御盐胁迫;研究还发现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总蛋白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可作为马鞍藤耐盐胁迫的生理指标,其中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后3 d达到峰值,为下一步转录组测序取样时间提供了参考,也为挖掘甘薯近缘种耐盐基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7.
4种蔗糖分解酶在甘薯块根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2个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的鲜食型甘薯品种为材料,对其块根中的可溶性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和淀粉含量以及4种蔗糖分解酶的活性进行测定与相关性分析,以明确调控甘薯块根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关键蔗糖分解酶种类。结果表明:(1)明确甘薯块根中活性最高的蔗糖分解酶为蔗糖合成酶(Sus),其次为细胞质转化酶(CIN)和液泡转化酶(VIN),细胞壁转化酶(CWIN)的活性最低。(2)本研究表明,除了已报道的VIN外,CIN活性也和己糖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高己糖含量的甘薯品种块根中具有更高的VIN和CIN活性;(3)甘薯块根中Sus活性和淀粉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高淀粉甘薯品种具有更高的Sus活性;(4)CWIN活性非常低,其在块根发育中的具体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总之,蔗糖分解酶对甘薯品质有重要影响,其中Sus是调控甘薯块根淀粉含量的关键酶类,而CIN和VIN是调控块根中己糖含量的关键酶类。  相似文献   
68.
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菜用甘薯叶中的多糖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对菜用甘薯叶片还原糖和总糖的吸收光谱、测定和提取条件进行研究,以间接测定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菜用甘薯叶片中还原糖的最适检测波长为493 nm,DNS显色剂用量为2.0 mL,显色反应时间为10 min,显色反应后静置时间10 min。还原糖及总糖样品液提取水浴温度为100℃,水浴时间为30 min;总糖样液酸解时盐酸用量为2.0 mL,沸水浴时间为20 min。此方法精密度、重现性和回收率符合实验要求,可准确测定菜用甘薯叶片中的多糖含量,实现了对菜用甘薯叶片中还原糖、总糖和多糖含量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69.
海南番木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番木瓜市场销售行情看好,经济效益很高,在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海南地处热带地区,适宜番木瓜种植,但该地区雨量不均,冬春季干旱,夏秋季暴雨频繁,再加上台风侵袭,病虫害发生相当严重,经常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为此,海南番木瓜要获得高产、稳产、高效,应  相似文献   
70.
苦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苦瓜叶片叶绿素含量遗传特点,加快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进程,以苦瓜高代自交系$\otimes$04-17-6和$\otimes$25-6配组产生的6个世代P1、P2、F1、B1、B2和F2为材料,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ABC尺度测验2种方法,对苦瓜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分析。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遗传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且高叶绿素含量对低叶绿素含量为不完全显性。3个分离世代B1、B2、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86%、75.35%、79.7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81%、0%、0%,环境变异为9.33%~24.65%,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a和显性效应ha分别为17.739和17.682,显性度ha/da 小于1。ABC尺度测验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2种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苦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由1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多基因及环境影响,适合进行早代选择。B2、F2世代应重点进行主基因选择,多基因在B1选择效率高,提高品系叶绿素含量应注重对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利用。该研究结果为苦瓜产量及品质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