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31.
通过2004-2005连续两年对怀化地区鱼腥草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的调查,发现主要的病虫害有5种。其中白绢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紫斑病、小地老虎和红蜘蛛发生相对较轻,斜纹夜蛾在2004年发生危害比2005年严重。一年中4-5月份小地老虎和紫斑病危害较重,6-10月其它病虫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32.
鱼腥草不同地理群体遗传结构与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军  王坤  仇萍  曾维军  熊兴耀 《草业学报》2011,20(2):227-233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湖南省怀化地区16个野生鱼腥草群体的遗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6个鱼腥草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PPB)为53.66%~85.35%,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07~0.23,Shannon表型信息指数(I)为0.10~0.34,说明在鱼腥草群体水平上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变异;群体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51,表明大部分的遗传变异均存在于群体间,同时群体内具有一定频率的基因流(Nm=0.326)。UPGMA聚类分析表明,16个群体在遗传距离为0.5处分为五大类群,并且有一定的地缘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虽然16个鱼腥草群体的遗传结构与生境因子相关均不显著,但基因分化系数(Gst)和基因流(Nm)随海拔的增加有上升而随着纬度和经度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3.
该文简述了鱼腥草主要病虫害种类,形态和症状及识别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调查取样方法和分级标准.根据鱼腥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参照<国家绿色食品A级农药施用标准>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等条例的规定,归纳了一套鱼腥草病虫害防治标准操作规程,为鱼腥草GAP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34.
土壤肥力与鱼腥草白绢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鱼腥草白绢病发病程度不同的田块取土样,分离鱼腥草白绢病病原菌,测定N、P、K含量,室内设置不同浓度的N、P、K单因子、双因子、三因子组合分组培养白绢病病原菌,验证大田测定的结果.结果表明,土壤中N对白绢病发生的影响不明显,P对白绢病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K对白绢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当N:P:K接近1.67:1:1时,控制白绢病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5.
以贵州红托竹荪为试材,通过比较菌棒覆土法和木材覆土法处理下的红托竹荪产值相关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2种栽培方法对子实体菌盖、菌柄、菌托3个部位的营养物质、矿质元素、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期为红托竹荪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菌棒覆土法与木材覆土法相比,红托竹荪的每公顷栽培投入成本下降39.18%,产值、利润分别提升26.15%、60.49%;子实体粗多糖、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25.90%、18.68%,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下降20.36%,其中废弃的菌托粗多糖含量提高42.23%;子实体的磷、钾、镁、钙、锰、锌含量提高,菌柄的砷、汞、镉含量降低。综合所有品质因素,菌棒覆土法处理的子实体3个部位的综合得分排名前三,所以该方法下的红托竹荪品质较优。与木材覆土法相比,菌棒覆土法投入成本低,收获的红托竹荪品质优、废弃物加工利用潜力大、产值和利润高。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对洱海流域上游面源污染“源-汇”风险格局进行研究,为保护洱海生态和快速识别面源污染“源-汇”风险的关键区域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2005,2010,2015和2020年数据为例,构建阻力基面评价体系,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阻力面,划分面源污染风险等级并探讨洱海流域上游16 a来面源污染的风险等级变化。 [结果] ①阻力因子的空间异质性使阻力基面的分布存在区域性差异,而“源”的分布则影响阻力面的分布,2020年比2005年阻力面值提高了7 485.40。 ②研究区极高风险区面积所占比例达30%,而中风险区以上所占比例超过60%,面源污染风险等级偏高;16 a间,极高风险区面积减少最多,为35.74 km2,而中风险区面积增加最多,为38.69 km2。 ③面源污染风险等级距离“源”越近,风险等级越高,表现为中部高于边界,南部高于北部,而极高风险区是面源污染的关键区域。 ④16 a间中风险区转出面积最多,为80.93 km2。茈碧湖镇、凤羽镇和右所镇三镇交界处以及牛街乡的北部是面源污染风险等级转移的主要区域。 [结论] 关键区域的景观优化、种植业调整等措施对减少氮磷的流失及风险等级格局的改变具有更积极的作用,可进一步改善洱海未来水环境。  相似文献   
37.
王虹  郑旋  康超  杨玲  王万坤  曾维军 《北方园艺》2023,(11):123-128
以六妹羊肚菌为试材,采用继代培养方法,研究了继代培养次数对菌丝的生长特性和TCC-脱氢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继代培养次数与菌种退化关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方式下,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菌丝生长速率、生物量、TTC-脱氢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要保持较高酶活性和菌丝活力,继代次数应在5次以内,菌丝萌发快、粗壮、前端辐射状,TCC-脱氢酶活性高,且不同菌种培养方式对TTC-脱氢酶活性影响显著,要充分考虑种性特征与生产方式关系。  相似文献   
38.
以六妹羊肚菌为试材,分别测定了菌丝TTC-脱氢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淀粉酶、愈创木酚氧化酶活性及残糖含量,研究了羊肚菌不同生长期内菌丝活力及代谢情况,以期为羊肚菌及其它食用菌菌种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整个培养期内5种酶活性表现一定的规律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不同酶活性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即菌丝活力最强,菌丝生长快,以4~12 d为最佳培养时间,可作为液体菌种生产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9.
以六妹羊肚菌(Morchella sextelata)GZCC0287菌株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响应面法,研究了碳源、氮源、无机盐、CMC-Na对六妹羊肚菌丝生物量及菌丝球浓度的影响,以期为羊肚菌液体菌种生产、栽培种、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红糖、酵母粉、KH2PO4、MgCl2·6H2O为最佳碳源、氮源和无机盐,最佳培养基配方为红糖50.49g·L-1、酵母粉10g·L-1、KH2PO41g·L-1、MgCl2·6H2O 2.37g·L-1、CMC-Na 10.11g·L-1,菌丝生物量达到(5.21±0.45)g,菌丝球浓度达到(2567±127)个·mL-1,以1000个·mL-1浓度接种栽培种,发菌快,长势好,满袋时间10~15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