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2篇
  13篇
综合类   76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了构建养殖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寻求逐步改变其粗放利用现状的途径,促进低效用地挖潜,提高养殖用地管理水平,实现巫山县养殖用地的健康可持续利用。采用资料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该种猪场养殖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为78.66,已经达到了中度集约水平,但是用地结构不尽合理,容积率偏低,生产设施用地率与理想值间尚有一定的差距,仍存在闲置土地,污水粪便处理率有待提高。根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了有助于提高养殖用地利用集约水平的政策建议:内部用地调整优化、加大土地投入、整理闲置土地和建立养殖用地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72.
大都市近郊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面临城市和乡村的双重问题,探究此类地区城乡统筹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与机理,并得到相关启示,对中国新时期城乡建设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梳理了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然后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构建相关指标体系,探讨了大都市近郊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并验证了二者之间是否保持长期稳定的动态协整关系以及因果关系。案例研究发现:(1)2002年以来,渝北区城乡统筹程度不断提高。(2)渝北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3)渝北区作为重庆大都市区的重要组成,其城乡发展模式主要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协调,渝北区城乡统筹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和单向的因果关系。新时期大都市郊区应该进一步重视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融合,推进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着力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3.
对重庆市渝北区138个行政村进行乡村性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对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不同乡村发展类型贫困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其精准脱贫模式.研究表明:(1)渝北区乡村性总体上由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增,各个乡村性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格局;(2)渝北区138个行政村可划分为现代农业导向型、三产融合发展型和城乡空间邻近型3个发展类型;(3)贫困探测因子在不同乡村性类型之间差异较大,应科学施策,对不同发展类型乡村因地制宜,精准脱贫;(4)都市近郊乡村贫困发生率虽然远低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但必须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补齐短板,发挥产业优势和都市带动作用,实现全面脱贫.  相似文献   
74.
为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地块为评价单元,通过建设适宜性、空间稳定性测度、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古路镇耕地进行分析评价,划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并根据各项目区主要发展障碍明确项目建设模式及方向.研究表明:(1)古路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指数介于0.261 8~0.798 6之间,空间稳定性指数介于0.439 7~0.999 9之间,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空间稳定耦合协调度较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性、空间稳定性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在空间上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古路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划分为优先划定区、重点建设区、后备调控区和生态缓冲区等4个总体分区和19个详细分区,依据资源禀赋确定产业兴旺—集约高效、提质增效—产业培育、补齐短板—整合资源、生态宜居—环境整治等4个发展模式;(3)古路镇耕地资源总体上呈现"西优东劣""南退北稳"的空间格局,应充分发挥耕地资源优势,重视生态保护;(4)现行规划中古路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部位于优先划定区和重点建设区,布局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75.
为探索乡村"人口、土地利用、产业"3要素转型空间的差异及影响因素,了解单要素转型加速的核心影响因素对乡村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运用均方差赋权法从"人口、土地利用、产业"测算重庆市渝北区近郊2镇2010年与2017年乡村转型度,对比3要素对乡村转型度贡献率,分别得到3要素转型优势区域(A区、B区、C区);并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及经济条件3方面选取6个影响因素,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各因素对3要素转型度及转型优势区决定力大小.结果显示:①研究区人口转型特征明显,产业次之,土地利用转型最差,各转型优势区村数量从大到小依次为A区、B区、C区;②影响因素探测显示,农村耕地数量、农村经济总收入、坡度、到主要交通干道距离分别是影响近郊区乡村"人口、土地利用、产业"转型加速的主要因素.统筹不同区位乡村发展速度、稳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保护农村耕地数量、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近郊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6.
为引导重庆市南岸区合理配置城乡建设用地,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相关方法及地理探测器对南岸区2009-2016年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特征与形成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城镇工矿用地呈周期性波动增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呈减少态势;(2)南岸区发展重心东移,城镇扩张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以外,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心城区内外变化差异不明显;(3)城镇扩张与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源于农用地,耕地占用比例高;(4)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农村宅基地退出慢于农村人口析出;(5)城镇工矿用地增长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变化率、城镇人口变化率以及增减挂钩政策等置换得到城镇空间指标的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减少则主要受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率与城镇人口变化率影响.  相似文献   
77.
国外土地整理:性质、研究领域及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整理作为对城市和乡村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的综合技术和措施,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土地整理实践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对土地整理的研究也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入。在对国外关于土地整理的性质及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国外土地整理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指出了从中可获得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78.
对引进的6个大豆新品种进行生态适应性、经济性能和应用价值评价,从中筛选出适合安化本地种植、符合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为品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平豆2号产量最高,农艺性状表现较好,抗旱性、抗病性较强,可供推广利用;湘春豆228产量较低,但生育期较短,可作避旱栽培.  相似文献   
79.
在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测算法、闲置宅基地抽样调查法、城镇体系规划法、层次分析法(AHP)测算长寿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综合潜力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指标体系以及权重;运用层次聚类法与多因素综合评定法,将重庆市长寿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区分为三级,并针对各潜力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80.
峡江县凤麟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发展秋延辣椒种植为主,667 m~2产值超过15 000元,自2017年注册成立至今,带动入社农民167户,56户贫困户依靠合作社指导发展秋延辣椒种植致富,户均年增收3 0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