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258篇 |
免费 | 143篇 |
国内免费 | 30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734篇 |
农学 | 377篇 |
基础科学 | 357篇 |
453篇 | |
综合类 | 2676篇 |
农作物 | 477篇 |
水产渔业 | 179篇 |
畜牧兽医 | 1720篇 |
园艺 | 500篇 |
植物保护 | 2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189篇 |
2022年 | 204篇 |
2021年 | 207篇 |
2020年 | 176篇 |
2019年 | 221篇 |
2018年 | 237篇 |
2017年 | 134篇 |
2016年 | 184篇 |
2015年 | 177篇 |
2014年 | 365篇 |
2013年 | 244篇 |
2012年 | 307篇 |
2011年 | 324篇 |
2010年 | 302篇 |
2009年 | 313篇 |
2008年 | 265篇 |
2007年 | 285篇 |
2006年 | 231篇 |
2005年 | 279篇 |
2004年 | 279篇 |
2003年 | 272篇 |
2002年 | 209篇 |
2001年 | 205篇 |
2000年 | 193篇 |
1999年 | 176篇 |
1998年 | 174篇 |
1997年 | 168篇 |
1996年 | 117篇 |
1995年 | 111篇 |
1994年 | 161篇 |
1993年 | 140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127篇 |
1990年 | 114篇 |
1989年 | 82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69篇 |
1986年 | 39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42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27篇 |
1981年 | 19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6篇 |
1976年 | 8篇 |
1965年 | 5篇 |
1963年 | 3篇 |
195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91.
992.
993.
微生物群落在水产养殖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构建机制对了解池塘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中细菌群落机构特征,并分析了细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冬春季样品相似性较高。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优势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与池塘水体细菌群落间有明显的差别。线性判别分析显示,冬、春和秋季的特异性优势菌群较为丰富,冬季和春季分布较为集中,分别集中于浮霉菌、拟杆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秋季特异性优势菌群分布特别分散,而夏季优势细菌类群最少,只有绿弯菌门厌氧绳菌属1个属具有显著优势。环境因子中,透明度和总溶解性悬浮物与斑点叉尾鮰养殖池塘底泥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相关(<0.05),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也最大。本研究旨为斑点叉尾鮰池塘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和调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4.
一、疾病的体外预防1.食物挂袋法利用养殖鱼类定点吃食的习惯,在食场周围挂药袋,形成一定的药物区域,当鱼到食场摄食时杀灭鱼体表及鳃部的病原体,使用此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如果养殖鱼类无定点吃食的习惯,应先驯化后挂药。②挂药前先停饲一天,再用鱼类最喜爱吃的饲料进行投喂。③挂袋药物要有一定的稳定性,药物浓度在水中保持不少于1小时。使用时,鱼类对该药回避浓度应高于治疗浓度。④食场周围浓度不宜过高或过低。挂袋后应观察1小时,视鱼类的多少酌情加减药物。2.全池消毒法根据各地养鱼经验,在鱼类流行病季节前,定期…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绿色药物防治水产养殖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我国集约化水产养殖的逐渐普及,养殖水体污染状况日趋严重,因此导致水产养殖生物的病害迅速增加,阻碍了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如何预防及治疗水产养殖生物疾病成为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及养殖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使用漂白粉、生石灰、硫酸铜、敌百虫及磺胺类药物到开发应用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抗菌用的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等,都对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降低了水产养殖生物的发病率,提高了养殖成活率,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但是随着这些药物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人…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福伊A”的选育报告雷捷成,游年顺,黄利兴,朱雄涛,郑向华(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福州350019)一、研究路线概述通过总结已有的历史资料认为,影响育成育性稳定的不育系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保持系细胞核中的微效恢复基因“r”的干扰。因此,从1983年起,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