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6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黑龙江省垦区水稻种子病原真菌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2000年从不同地区的农场提供的种子样品32个,以滤纸保湿法和分离培养法,从水稻种子上共鉴定出真菌13个属、14个种,其中以链格孢(Alternaria Oryzae Hara)、镰孢(Fusarium)、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as)分布广,带菌率高。  相似文献   
22.
不同耕作及配套措施对大豆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耕作和配套措施,分别对大豆苗期、花期、鼓粒期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措施对微生物数量影响很大。在大豆生育期,翻松耙、间松耙措施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0~15cm土层中,连年耙地微生物数量多于连年翻地,而15~30cm土层中,连年翻地微生物数量多于连年耙地。在配套措施中,随着大豆生育的延伸,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随之大量增加,间松耙处理微生物数量最高。  相似文献   
23.
黑龙江东部稻区水稻立枯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9~2001年从黑龙江省密山351株水稻立枯病病苗样品中分离获得478个分离物,经鉴定归属5个属10个种,对分离频率较高的种类进行回接验证,均能引起水稻立枯病,其中Fusarium solani (Mart.) Sacc 和 Fusarium semitectum Brek & Rav两种菌可导致水稻立枯病为首次报导。  相似文献   
24.
大豆根腐病菌 (Fusarium oxysporum)生长及产生毒素的条件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室内试验探讨了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产毒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尖孢镰刀菌生长的培养液为PD培养液,但产毒量最高的为PSC培养液,适宜该菌生长的条件是20~30℃,pH为6~8,黑暗培养;在温度为25~30℃,培养15d,光照、连续振荡培养有利于病菌产毒,pH对产毒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5.
尖孢镰刀菌毒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不同菌株产毒量不同,毒素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用两种方法提取毒素,结果表明用炭吸附法提取的毒素量多于乙酸乙酯萃取法。生物活性测定表明:该毒素对大豆胚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豆一出复叶期幼苗有致萎作用。尖孢镰刀菌毒素不仅对大豆种子萌发、胚根生长有抑制作用,对其它作物种子萌发、胚根生长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6.
通过选取基于LXF模型的水平集图像分割算法和快速FCM聚类图像分割算法进行对比研究,并将结合小波收缩与各向异性扩散优点的多尺度各向异性小波收缩图像分割算法应用于玉米病斑图像分割与特征提取中,该算法的分割效果明显优于前两种分割算法。  相似文献   
27.
为了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马铃薯早疫病菌遗传多样性,采用单因素水平对影响RAPD反应的Mg~(2+),dNTPs、Taq DNA聚合酶、引物浓度及引物退火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建立了适宜于早疫病菌的RAPD最佳反应体系,25μL的反应体系中,Mg~(2+)2.5mmo1·L~(-1),dNTPs 0.20mmol·L~(-1),Taq DNA聚合酶1U,引物0.40μmol·L~(~(-1))。  相似文献   
28.
绿豆叶斑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绿豆叶斑病病原菌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最适条件,研究了变灰尾孢菌在9 种供试培养基上,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分生孢子的产生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在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10 天后即可产孢,培养14 天后产孢量可达9×105个/mL,玉米粉培养基和小麦粒培养基产孢较少,其他培养基不产孢。分生孢子在25℃、pH 6~7、连续黑暗条件下无菌水中培养20 h 后萌发率可达76.0%,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处理间萌发率差异显著。在蔗糖溶液和蛋白胨溶液中培养20 h 后萌发率分别达87.0%和86.3%。变灰尾孢菌的最适产孢条件为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培养;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条件为25℃、pH 6~7、连续黑暗培养,蔗糖和蛋白胨可适当提高分生孢子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29.
木霉菌T115D发酵滤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木霉T115D发酵滤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发酵滤液对晚疫病菌孢子囊萌发,游动孢子释放,游动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发酵滤液对菌丝生长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不明显。发酵滤液原液对晚疫病菌孢子囊萌发的相对抑制率为57.60%。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相对抑制率为75%,对游动孢子萌发的相对抑制率为60.02%。  相似文献   
30.
为明确马铃薯早疫病病菌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条件,采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病菌。结果表明,病菌在改良的Marcus液体培养基中能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纤维二糖水解酶(Cx)和β-葡萄糖苷酶(βG)细胞壁降解酶。其中,果胶酶(PG、PMG)的活性较高,纤维素酶(Cx、βG)的活性较低。病菌产生果胶酶的适宜条件为培养液初始p H为4.0,30℃持续振荡培养4 d,纤维素酶初始p H为5.0,25℃持续振荡6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