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75篇
农学   30篇
基础科学   28篇
  75篇
综合类   430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230篇
园艺   73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民勤绿洲沟灌水流推进试验实测资料为依据,建立了垄作沟灌土壤水分入渗Kostiakov模型,并利用WinSRFR数值模拟软件反向率定沟灌Kostiakov入渗模型中入渗系数k和入渗指数α,模拟分析不同沟底宽灌水沟裸地条件下水流推进和消退过程,并通过实测与模拟的水流推进过程相匹配来反向率定在动水头影响下的土壤入渗参数。结果表明,通过相对误差K、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不同灌水沟在30 cm处的水深变化过程来评价得到的入渗参数的精确度,表明利用大田实测与WinSRFR模型反推的入渗参数模拟的水流推进和消退过程较为一致。WinSRFR软件反推法求得的沟灌土壤水分入渗参数模拟结果满足试验精度要求,大大减小了入渗参数确定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42.
我国农药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场景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际通用的标准场景和环境脆弱性概念,利用GIS技术,以我国气象、土壤、农业生产等数据为基础,构建农药环境风险评估过程"现实中最糟糕的情况"。针对旱地作物和地下水这一环境系统,将我国划分为6个农药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场景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1个标准场景点,从而形成针对旱地作物的我国农药地下水环境风险评估场景体系。利用欧盟农药环境暴露模型PEARL测试该场景体系,运行结果显示该场景体系科学可行。该场景体系的建立既为运用定量模型进行我国农药环境风险评估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我国农药环境风险管理、农药登记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生物有机肥施用期对香蕉枯萎病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生物有机肥施用期对香蕉枯萎病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肥期(BOF1)和营养生长期(BOF2)施用生物有机肥对香蕉生长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移栽后第270 d,BOF1和BOF2处理的茎围、叶宽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BOF2处理小区平均产量高达288kg,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处理。在香蕉营养生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延迟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时间,显著降低香蕉植株的发病程度。移栽后第270 d,BOF2处理的病情指数比施化肥处理(CF)低54%,将CF处理防效指定为0,防病效果达到52.5%。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其中以BOF2处理效果最为明显。从移栽后第90 d开始,BOF2处理的细菌数量为26.67×106 cfu·g-1,到第270 d时数量达到64×106 cfu·g-1,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在移栽后第180 d时,BOF2处理的放线菌数量比施有机肥处理(OF)增加了95.6%,第270 d时BOF2放线菌数量最高,为23.15×103cfu·g-1。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病情指数与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真菌呈显著正相关。在香蕉营养生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延缓和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提高香蕉产量。  相似文献   
44.
农药地下水暴露模型China-PEARL已开始在我国农药地下水风险评估中应用。本文利用China-PEARL潍坊市场景数据,为PRZM-GW构建了潍坊市场景。在潍坊市场景下,利用2个模型计算了56种农药在5种作物上共计145种施用方式下的预测环境浓度(PEC)值,利用商值法(RQ)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有8种农药共13种施用方式在潍坊市场景下存在不可接受的地下水风险。其中,2个模型均显示有不可接受风险的农药是多菌灵和氟磺胺草醚。2个模型PEC值比较结果显示,PRZM-GW的农药风险评估趋势与China-PEARL一致性高,从而验证了China-PEARL的可信性。模型PEC值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分配系数(Koc)对2个模型输出影响最大,可将Koc>400L·kg-1作为判断某种农药预测浓度<0.1μg·L-1经验性指标。2个模型的PEC值和土壤好氧半衰期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当土壤好氧半衰期>10d时,模型的PEC值随土壤好氧半衰期的增大而迅速增高。水解半衰期为PRZM-GW模型输入项,决定了PRZM-GW模型模拟的农药浓度随年变化趋势。水中溶解度是China-PEARL的输入项,但对模型PEC值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45.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特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玉米秸秆生物炭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生物炭吸附重金属Cd2+的性能,分析了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初始pH值以及生物炭粒径对吸附的影响,并对吸附前后生物炭样品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ITR)、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以分析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可用Langmuir等温方程较好地拟合,在不同温度下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8.49 mg·g-1(288.15 K)、23.51 mg·g-1(298.15 K)、23.59 mg·g-1(308.15 K)和24.43 mg·g-1(318.15 K),吸附动力学过程可以由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很好地拟合,约40 min即达平衡,pH值为5时吸附量最大,生物炭粒径对吸附无明显影响。结构表征表明,生物炭对Cd2+的吸附机理主要为表面羟基(-C-OH)和羰基(-C=O)与Cd2+发生络合化学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46.
不同氮效率玉米干物质形成及氮素营养特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开展了两个氮素供应水平(N0和N180)下,两个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高效品种先玉335(V1)低效品种吉单535(V2)]干物质形成与氮素营养特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氮素胁迫条件下,氮高效品种先玉335具有较高的耐低氮能力,表现为N0处理其干物质量及吸氮量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吉单535的N180处理。成熟期,先玉335的子粒干物质量和吸氮量均显著高于吉单535,且N180处理显著高于N0处理; 品种和氮素处理间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水平,表现为N180处理先玉335子粒干物质量和吸氮素最高。另外,两品种子粒中85.6%~97.6%的碳来源于粒重形成阶段叶片的光合作用,仅2.4%~14.1%源于抽雄前营养体的碳素转移。先玉335子粒氮素来源更多依赖于生育后期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和转移,N0和N180处理中,根系氮素吸收转移量对子粒的贡献分别为45.4%和59.3%; 而吉单535子粒的氮素来源则以生育前期地上部营养体的氮素转移为主,N0和N180处理中,转移量对子粒贡献分别为65.5%和67.9%。先玉335的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吉单535。  相似文献   
47.
为鹇决吹填土快速脱盐与绿化问题,研究了区域改造配合微区调控方法对吹填土快速脱盐、培肥及绿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吹填土采用区域改造配合微区调控技术后,当年土壤脱盐率可达90%以上,土壤容重降低13.73%,有机质增加72.31%,碱解氮提高28。62%,有效磷增加27.90%,白蜡成活率可达到87%。采用区域改造配合微区调控方法,吹填土可达到当年改造当年绿化,实现快速绿化目的。  相似文献   
48.
应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建立的转基因玉米NK603结构特异实时定量PCR方法测定含量为2%的转基因玉米NK603样品中结构特异片段的含量,并从扩增反应、数据处理以及微量移液器等不确定度来源,评定了测量的不确定度.结果表明,uA =0.0003,uB=0.001,uC=0.001,U95 =0.002,测量结果为1.6%±0.002%.NK603结构特异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的主要不确定度来自检验过程中的随机效应.  相似文献   
49.
AIM: 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proteins in human endometrium during the implantation window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ltered expression of the proteins and endometrial receptivity. METHODS: A comparative proteomic strategy in a combination of two-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difference gel electrophoresis (2D-DIGE) and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MS) was adopted to search the proteomic alternations in the endometria of pre-receptive pre-receptive [day 2 after luteinizing hormone surge (LH+2 d)] state versus the endometria of receptive (LH+7 d) state. Validation of annexin IV was performed by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Approximate 2 555±98 polypeptide spots were revealed by densitometry analysis of the 2D protein maps in LH+2 d and LH+7 d endometrial tissues resolved in the linear range of pH 3~10 on the 2D gel, in which 31 protein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changed, including 17 proteins up-regulated and 14 proteins down-regulated in LH+7 d samples. These 31 identified proteins were classified into 6 functional categories of the correlation with implantation process: cell migration or assimilation, enzymic activity,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gene regulation, immunoregulation, vascularization, and blood clotting or fibrinolysis system. The same expression trend of annexin IV was confirmed by Western blotting. CONCLUSION: Human endometrium has a differential proteomic repertoire during the window of implantation. The 6 functional categorie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proteins in the receptive endometrium indicate that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orming of the endometrium during the receptive state.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