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1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316篇
林业   259篇
农学   393篇
基础科学   246篇
  440篇
综合类   1070篇
农作物   173篇
水产渔业   210篇
畜牧兽医   604篇
园艺   170篇
植物保护   16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83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88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49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72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温室气动天窗机构的动力学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华东地区的气象资料,分析确定风载与天窗位置角的关系,同时计算天窗均布结构重力和集中力两种荷载,在此基础上,针对经过优化设计的气动天窗机构,导出气缸负载表达式.结合气压传动特性,导出驱动力矩、驱动功率、排气节流压降和天窗运动的动力学基本方程.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以动力学基本方程为目标函数,考虑适当的约束,建立气动天窗的动力学仿真模型.模型求解给出了气缸负载、天窗驱动功率、天窗角加速度和角速度等随天窗位置角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2.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基于中国科学院海伦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静态箱式法研究了玉米生长期间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间,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分别在出苗后23、37、50、63、87、110 d出现峰值,其中最大峰值出现在出苗后第87天,其后土壤呼吸速率呈下降趋势,直到玉米收获,而根际呼吸速率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与土壤呼吸相似,土体呼吸速率则主要受气温变化影响;玉米生长显著影响土壤呼吸,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基本与玉米生长规律相一致,随生长而增加,随衰老而减小;施肥对土壤呼吸速率、根际呼吸速率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土体呼吸速率影响较小,从整个玉米生长期来看,NPKOM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和根际呼吸速率最高,其中NPKOM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为C 27.5~474 mg m-2h-1,NPK处理和NP处理变化范围相近,分别为C 25.9~339 mg m-2h-1和C 29.5~358 mg m-2h-1,NK处理与CK处理变化范围分别为C 28.4~208 mg m-2h-1和C 22.1~184 mg m-2h-1;施肥对土壤呼吸量和根际呼吸量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NPKOM>NPK>NP>CK>NK;在整个玉米生育期中,土壤呼吸累积量在拔节孕穗期和乳熟期出现两个峰值,表现为双峰曲线的变化规律,而土体呼吸累积量只在拔节孕穗期出现峰值,呈抛物线型,根际呼吸量在苗期最低,乳熟期最高,乳熟期后,根际呼吸量下降。  相似文献   
993.
菜青虫及其捕食性天敌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甘蓝田菜青虫及其捕食性天敌进行系统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菜青虫卵、幼虫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的时空生态位。结果表明,菜青虫卵的时间生态位宽度较小,空间生态位宽度较大,幼虫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较大。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中,中华跃蛛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三突花蛛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最大,八斑球腹蛛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最大,说明它的发生期较长、分布范围较广;草间小黑蛛与菜青虫卵和幼虫的时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最大,其次为四斑踞鳌蛛,说明这两种天敌对菜青虫的跟随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分析棚室黄瓜在喷施不同浓度的Harpins蛋白后,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的规律,探讨了Harpins蛋白防治黄瓜霜霉病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黄瓜在喷施Harpins蛋白后不同时期PAL活性变化是不一样的,0.005g/L浓度的Harpins蛋白接种后,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的规律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0.015、0.045g/L浓度的Harpins蛋白接种后,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的规律与空白对照差异显著.黄瓜接种Harpins蛋白后PAL活性的变化,可作为一种生化指标来作为Harpins蛋白防治黄瓜霜霉病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995.
We studied the response of urease activity of soil in cotton field to different long-term urea (amide nitrogen) application (N application rates were 0, 90, 180, 270, 360, 450 kg·hm-2), as well as responses of dehydrogenase and proteinase activity of soil at the harvest stage of cott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rease activity of soil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urea application rate, and urease activity at 0-20 cm soil depth were close to those at 20-40cm soil depth. In contrast, urease activity of soil greater than 40 cm soil depth decreased with increased soil depth.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urease activity and total N content,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available N content of soil. Dehydrogenase and proteinase activities increased with increased urea application rate (0-360 kg·hm-2); however, at the urea application rate of 450 kg·hm-2, dehydrogenase and proteinase activities declined. When the urea application rate was 270-360 kg ·hm-2, urease, dehydrogenase and proteinase activitie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urea application rate less than 270 kg ·hm-2,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urease, dehydrogenase and proteinase activities when urea application rate was 270-360 kg·hm-2 in the cotton field.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对种群空间格局的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现有指标均不宜用作种群聚集度的相对测度,尝试提出了种群聚度的相对信息量指标,继对Taylor的logv—logm回归法的判断法则作了部分修正。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就经济阈值定义存在的不同观点及经济阀值的研究方法作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998.
稻曲病的侵染途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在水稻的不同生育期用厚垣孢子进行人工接种,探讨稻曲病的侵染途径及厚垣孢子在侵染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水稻幼芽期及抽穗期用黄绿色厚垣孢子接种,都能使其发病.而且在幼芽1~3mm 时接种的比4~6mm 接种的发病率高.用当年的自然孢子及头一年在试验室内保存的孢子在抽穗期接种,也都能使水稻发病.  相似文献   
999.
本文采用不同冬春类型品种在我省南、中、北不同生态麦区的15个县、市,17个不同栽培条件试点上进行定位观察,获得16个生态监测点,119个环境×品种的组合产量,明确了样点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变异特点:穗数>粒数>粒重,表明穗数是最易受自然与栽培环境影响而变化的关键产量因素。试验在60万穗之内,穗数与产量几乎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82。在对产量的作用力上,环境作用力占到90%多,远大于品种对产量的作用,并相对表现为环境对穗数作用力较大,而品种对穗粒重作用力较大,试验年份由于越冬气温偏高,半冬性小麦在晋中忻州都安全越冬,春性小麦在霍县以南及太原小气候下亦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