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7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小麦秆锈菌116号生理小种是1982年从湖南怀化县的南大2419生产田采得的,继我国已发现过的40号生理小种之后又一个对浮纳尔(Vernal)具有较强致病力的生理小种。 在1952—1957年间,原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合作时曾发现过116号生理小种,但没有其它致病力方面的记载资料。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麦秆锈菌越冬越夏以及周年循环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实际调查和理论推导,结合有关研究资料综合分析了小麦秆锈菌在我国的越冬越夏及周年循环的问题.这一结果为我国小麦秆锈菌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和小麦抗秆锈基因应用及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这不仅在理论上、学术上有其重要意义,在指导生产上也具  相似文献   
13.
小麦秆锈菌不同小种间相对生存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我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21C3分别与历年来出现频率很低的34C1或116小种的夏孢子等量混合,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转接于八个来自次要越冬区长江中下游感病的生产品种上。经几个夏孢子世代的继代转接结果表明:21C3小种的毒力虽弱但与34C2或116种相比,其相对生存能力强;而34C2和116小种的毒力虽强,但相对生存能力却弱。小种间毒力强弱与其生存能力强弱呈负相关的现象,可能是我国小麦秆锈菌21C3小种在相当长的时期处于优势的原因之一。在一定高温条件下,虽能影响小种频率上升或下降的速度,但未能左右其总的趋势。试验应用的继代品种对不同小种的感病性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4.
百合新虫害的发现——地下害虫迟眼蕈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迟眼蕈蚊对为害百合鳞茎的为害症状、发生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植物品种抗病性的变化,因品种本身遗传物质的改变和病菌变异及其生理小种区系消长与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差异。在小麦品种抗锈性变化上,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和它们的区系消长,尤占主导的作用。根据  相似文献   
16.
1983年从23个省和自治区的122个县、区,搜集标样882份,经繁殖成活504个菌系。总成活率为57.14%。以21C3为优势,其次为34号小种群,仅占总成活菌系的6.4%。各小种出现频率分别是21C3占93.2%,34C2占3.2%,34C1占2.4%,34C4占0.6%,而17、34C3和116各占0.2%。近十余年来21C3小种,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其原因之一,可能小种间存在着适应性强弱的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查明。小麦抗秆锈Sr单基因品系,经测定结果表明:Sr11、Sr15、Sr21、Sr22、Sr24、Sr26、Sr27、SrTmp和SrTt2九个单基因品系,对我  相似文献   
17.
1985年从20个省和自治区的70个市、县共采集标样385份,经繁殖成活152份,成活率为39.5%。生理小种21C3仍为当前优势小种,其次是34号小种。但是34号小种群的出现频率高出21号小种群。在190个菌株中各小种的出现频率是:21C2为0.5%、21C3为46.3%、34为21.6%,34C1为10.0%、34C2为7.9%、34C3为9.5%、34C4为2.1%、116为2.1%。寄主离体叶培秆锈菌小种鉴定方法和常规苗期鉴定结果,在109个菌株中符合程度是很理想的。  相似文献   
18.
1964年是全国小麦稈锈病的中度流行年,也是条、稈銹併发的流行年。稈锈病在全国麦区普遍发生,但发生程度并不一致,南輕而北重。 1964年在全国26个省229个市、县內,共采得稈銹菌夏孢子堆标样2835个,經繁殖而存活者有1854个,在鑑定过程中,又从混合标样中分离出152个,前后共計鑑定了2006个标样。区系鑑定于1964年11月至1965年3月间在溫室內进行,鑑定方法和記載标准都按照国际通用常规执行。鑑別寄主除十二个国际鑑別寄主外,还加入了当前我国已推广的、将要推广的品种和现用的抗锈亲本等16个輔助鑑別寄主。其中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抗绣稳定性常受绣菌生理小种变异和区系消长的影响。每年結合銹菌圃观察和从全国各地采集一定数量的夏孢子世代标样,在一定条件下,在鑑別寄主上加以測定和分析,从而了解绣菌小种发生变化的情况。 1962年全国小麦秆绣病輕度流行,田间一般发病甚輕。当年共采得十五个省的秆锈菌标样620个,經保存后繁殖存活而参加鑑定的标样有  相似文献   
20.
1987年,全国范围内小麦秆锈病发生较轻,虽然小麦秆锈病的常发区、多发区和偶发区采集到的标样数量有限,但根据全国小麦秆锈病变异观察圃和在小麦秆锈病发生季节到小麦主产区28个点的调查表明,小麦秆锈病的发生情况与本文分析结果一致。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