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篇
农学   30篇
  27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以秋石斛‘三亚阳光’幼芽为外植体,采用丛生芽诱导途径,并利用正交设计法,探讨基本培养基(花宝1号、改良1#、改良2#、改良3#)、植物生长调节剂(6-BA、NAA、IBA)、白糖等对其丛生芽诱导、增殖、生根等关键环节的影响,以期建立秋石斛‘三亚阳光’丛生芽组培快繁技术。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秋石斛丛生芽增殖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基本培养基6-BANAA白糖;筛选出丛生芽适宜的增殖培养基配方为改良2#+6-BA 1.0mg·L~(-1)+NAA 0.2mg·L~(-1)+白糖30.0g·L~(-1)+琼脂粉3.0g·L~(-1)+卡拉胶3.0g·L~(-1),50d平均增殖系数达6.25;筛选出适宜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3#+NAA 0.3mg·L~(-1)+IBA 0.5mg·L~(-1)+活性炭0.5g·L~(-1)+香蕉泥100.0g·L~(-1)+白糖20g·L~(-1)+琼脂粉3.6g·L~(-1)+卡拉胶3.6g·L~(-1),生根率为100.0%;试管苗移栽60d成活率达96.5%。  相似文献   
142.
以3年生文心兰‘金辉’为试验材料,测定其4个不同生育期顶叶和假鳞茎中叶绿素、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脯氨酸(Pro)和过氧化物酶(POD)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膨大期顶叶叶绿素含量最低,而相对电导率则最高,两者随后趋于稳定。不同时期假鳞茎中可溶性糖、还原糖及淀粉的含量均高于顶叶;可溶性糖含量均先升后降,在成熟期时最高;顶叶中还原糖含量先降后升,在假鳞茎中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分别在膨大期和成熟期时最高;淀粉含量均先升后降,在侧芽期时最高。Pro含量、POD活性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在成熟期和侧芽期时较低,在膨大期和子茎期时较高。  相似文献   
143.
试验研究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头季生育期间,超高产栽培模式稻株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分别高出20.60%~38.65%、5.16%~23.26%、18.91%~63.29%、18.22%~76.76%、34.88%~48.35%、1.25%~17.94%和4.09%~17.87%,有效分蘖期缩短5d,低节位分蘖多51.61%;不同生育期超高产栽培模式氮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43~2.44倍,磷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21~1.48倍,孕穗期后的钾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55—2.21倍,为优化群体质量,提高后期群体光合效率,实现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4.
本文主要论述了鹤望兰的种苗繁育、栽培技术、保鲜技术及分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指出繁殖技术一直以来是制约鹤望兰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株繁殖速度太慢、种子繁殖易发生性状分离,优良性状很难保持、组培快繁易褐化,繁殖率低。繁殖技术的制约使新品种培育更加困难,栽培和保鲜技术也发展相对缓慢。因此,认为今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攻克鹤望兰组培快繁技术,培育不同用途新品种及进行花期调控,这为鹤望兰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45.
水稻灌浆期叶片蛋白质差异表达及其作用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大穗型水稻“金恢809”灌浆期旗叶的蛋白质表达模式,共发现17个蛋白质发生差异表达,其中3个在灌浆前期至中期大量表达,9个在中后期大量表达,4个在后期大量表达,1个在灌浆前期和后期出现两次表达高峰。经MALDI-TOF/MS分析和数据库检索,鉴定出12个差异蛋白质,分别参与叶片的物质合成与降解,碳水化合物运输,植株抗氧化反应,激素代谢,以及细胞骨架的构建和组织成熟等生理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核糖/半乳糖/甲基半乳糖苷运输ATP结合蛋白1在灌浆前中期参与物质向籽粒的运输;生长素响应蛋白IAA27通过调节ATPase活性影响叶片物质运输;N-乙酰谷氨酸半醛脱氢酶在灌浆末期参与叶片的多胺代谢,延缓叶片衰老;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籽粒灌浆后期的植物解毒和防御活性氧伤害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6.
观赏向日葵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RAPD标记技术,从9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6条对16个观赏向日葵种质资源进行DNA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共获得242条DNA片段,大小分布在200~2800 bp之间,其中162条带具有遗传多态性,约占总数的66.9%,揭示了观赏向日葵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6个观赏向日葵的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各基因型间的Nei氏相似性系数分布在0.36~0.84之间,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590 3;聚类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区分出不同的基因型,多数来源相同的种质资源表现出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7.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水稻的养分积累动态和分配特征;【方法】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采用超高产栽培 (SHC)和常规栽培(CC)模式,通过测定水稻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稻株N含量在全生育期均高于常规模式,孕穗前稻株P含量、黄熟前及再生稻K含量亦明显高于常规模式。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5.06 g/m2、4.58 g/m2、15.8 g/m2,分别比常规模式高出47.2%、21.2%和低9.1%;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0.5%、47.8%、25.3%,与常规栽培相近;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39 kg/kg、247.9 kg/kg、71.9 kg/kg,P、K生产效率略高于常规栽培。超高产模式再生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0.9 g/m2、4.05 g/m2、12.9 g/m2,比常规模式高出38.0%、30.5%和78.3%;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1.0%、68.1%、15.5%,N、K分别比常规模式低9.1%和7.0%;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60 kg/kg、203.5 kg/kg、63.9 kg/kg;N、K生产效率低于常规栽培的。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的N、P、K需求量为:17.9 g/m2、6.77 g/m2、34.9 g/m2,比常规模式高出54.3%、35.4%、73.6%,再生稻N、P、K需求量为:9.59 g/m2、3.61 g/m2、17.20 g/m2,比常规栽培高出61.2%、43.8%、361.1%;【结论】超高产模式下水稻养分需求量大,转运比较顺畅,促进水稻高产的形成,但N、K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8.
肥床旱育增加了苗床土壤的微生物类群并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有效性,培育出壮根、矮化、带蘖秧苗;旱育秧移栽前后均表现出强大的生理生化优势;旱育稀植有利于协调水稻个体和群体生长,使其中期在增加有效穗的基础上,提高成穗率,促进后期高光效群体的形成,并优化群体产量的穗粒结构.试验表明,旱育秧产量主要分布在主茎和 1/0~5/0 叶节位穗上,而对照分布在主茎和3/0~7/0 叶节位穗上.  相似文献   
149.
不同水稻产量形成过程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2003年在福建农林大学教学农场以晚季稻汕优63(三系杂交稻)、两优2186(二系杂交稻)和IR64(常规稻)为材料,研究了3种晚季水稻产量形成过程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干物质积累量在各生育期的变化趋势相似,干物质积累量间亦无显著差异。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在黄熟期最高,依次达到2074.13 g/m2、1976.10 g/m2和1924.14 g/m2,完熟期时依次降低到1926.38 g/m2、1933.80 g/m2和1842.30 g/m2,完熟过程中损耗的干物质分别占其干物质积累量的7.12%、2.63%和4.25%,这与呼吸消耗增强,稻株自然衰老有关。汕优63和IR64的群体生长率均以孕穗初期最大,分别为52.13 g/(m2·d)和44.26 g/(m2·d),两优2186的CGR以齐穗期最大(45.15 g/),3种水稻各生育期CGR的大小依次为:孕穗初期(齐穗期)>灌浆期>黄熟期>分蘖盛期>分蘖初期。3种水稻的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均以籽粒的最大,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的干物质分配在籽粒中的比例分别为47.94%,41.14% 和45.69%。灌浆过程中,汕优63、两优2186和IR64总干物质的表观转化率依次为46.87%、24.98%和34.41%。汕优63(三系杂交稻)在物质转化和分配方面比两优2186(二系杂交稻)和IR64 (常规稻)更优。采用三次曲线模型和Logistic模型对3种水稻产量形成过程干物质积累变化进行拟合的结果表明,三次曲线模型拟合的精度均比Logistic模型高,R2均大于0.99。  相似文献   
150.
不同遗传体系基因效应对水稻籽粒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6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6×5)配成一套亲本、F1和F2 3个世代的遗传材料。采用包括种子、细胞质、母体植株三套遗传体系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稻米可溶性糖含量、全氮含量、糖氮比3个性状的遗传特点。遗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和全氮含量两性状的表现同时受到种子、细胞质、母体植株三套遗传体系的控制,其中可溶性糖含量和主要受制于二倍体母体植株核基因的显性效应;全氮含量、糖氮比主要受制于种子核基因的显性效应。遗传率和选择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糖氮比的遗传率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不易奏效;全氮含量以直接狭义遗传率为主,采用单粒选择易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