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50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自今年3月份以来,福建省福清、仙游等地的欧鳗养殖场送检的病鳗中陆续发现有两极虫的感染。这些两极虫多寄生于鳗鱼的鳃丝内,引起鳗鱼鳃部红肿出血,粘液增多、食欲不振等病症。1、发病情况病鳗多为3月龄以下的幼鳗,发病初期体表无明显病症,鳃丝鲜红、出血,有的有增生或溃烂,粘液明显增多。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细菌检查多为阴性。临床表现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发病后期出现体表出血、破损等病症,常有一些幼鳗死亡。2、病原本病的病原体是原生动物、粘泡子虫类、两极虫科的一种两极虫(MyXidiumSpp)。寄生于鳗鱼鳃中的抱子呈纺睡…  相似文献   
22.
闽南地区养殖石斑鱼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福建南部海区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暴发性传染病进行了初步研究。应用PCR和RT-PCR技术。检测石斑鱼常见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结果各发病渔场均检出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病原菌分离未发现强致病性细菌;寄生虫检查发现腹腔普遍有一种微孢子虫感染形成的孢囊。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游动失常、厌食、鳔肿大、肾脏坏死、糜烂。表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感染是导致石斑鱼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本文通过对一批进口红鱼粉的检测,检出沙门氏菌,继续进行血清学鉴定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通过动物回归试验,其致病性很强.药敏试验发现菌必治、先锋霉素V、环丙沙星和氟哌酸对该菌呈高度敏感.由于该菌为人畜共患致病菌,所以对该批鱼粉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相似文献   
24.
在福建省东山县和漳浦县的2个鲍鱼养殖场进行鲍鱼球状病毒病防治试验。该病可以通过隔离,使用砂滤水消毒,用鲍毒清药浴,投喂药物饵料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预防。未采取防治措施的对照组则在短期内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25.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iral nervous necrosis,VNN)又称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Viral encephlopathy and retinopathy,VER),在全世界多种鱼类中流行,对仔鱼和幼鱼危害很大,死亡率可达100%,对成鱼也有很高的致死率.由于其极高的传染性和危害性,被国际兽疫组织(OIE)列为重要的鱼类病害.该传染病的病原为神经坏死病毒(Nervous necrosis virus,NNV),是罗达病毒科(Nodaviridae)的一种小RNA病毒.罗达病毒科包括α-罗达病毒属(Alphanodavirus)和β-罗达病毒属(Betanodavirus).  相似文献   
26.
贝类具有食物链短、定居性强、育苗和养殖基础好、成本相对低等特点,其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滩涂环境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养殖贝类病害日趋严重,沿海养殖的文蛤(Meretrix lusoria)、牡蛎等不断发病,给贝类产业带来严重危害[1].其中由各种原虫引起的原虫病是养殖贝类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27.
九孔鲍鱼病毒病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福建东山个发病的鲍鱼养殖场进行了对比试验。该种病毒病可通过隔离,使用沙滤水,用鲍毒清药浴或将药拌入产而得到治疗并控制其蔓延。对照池的鲍鱼未采取防治措施短时间内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28.
本文报告中华鳖因球形病毒和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发病死亡的诊治结果。该病毒散在分布于宿主肝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受感染细胞被破坏明显。嗜水气单胞菌则可能是继发感染。根据药敏试验对发病鳖群采取改良环境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9.
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征(acute hepatopancreas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一种危害大、新出现的对虾疫病。目前认为该病由一种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引起。本试验通过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MALDI-TOF-MS鉴定以及文献建立的PCR方法,在福建省南美白对虾养殖场,对分离于AHPND病虾肝胰腺的VP进行了检测。通过VITEK-2鉴定出81株VP分离株。从中选取9株分别进行MALDI-TOF-MS鉴定、PCR检测和血清学分型,发现这9株分离菌株均与MALDI-TOF-MS数据库中的VP匹配。其中:4株PCR检测为阳性,被鉴定为AHPND VP,其血清型包括O1:KUT和O1:K68;另5株PCR检测为阴性,血清型包括O1:KUT、O3:K6和O1:K68。试验表明:AHPND VP分离株存在不同血清型,可通过MALDI-TOF-MS进行菌种鉴定;MALDI-TOF-MS与PCR结合使用,可以准确、快速鉴定AHPND VP,这有利于开展AHPND的病原学分析、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30.
应用RT-PCR技术,对福建南部养殖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自然暴发的急性传染病病原进行了检测。结果检出桃拉综合征病毒。对231bp的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并与Genbank桃拉综合征病毒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其同源性超过97.O%。临床观察也表明,虾体表发红、有的虾体表散布有一些灰白色病灶,附肢及尾扇发红,还有一些病虾体表散布大量黑色不规则病灶,为桃拉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典型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病虾体表、附肢、鳃等组织的表皮上皮有许多坏死病灶,结缔组织细胞与相邻横纹肌纤维基底部也有病变。病变细胞嗜酸性颗粒增多,细胞核固缩或破裂。部分病虾肝胰腺出现脂肪化和空泡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