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9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龙眼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立冬本和青壳宝圆杂交后代为试材,对杂种后代果实13个性状进行测定并分析它们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龙眼杂种后代果实大小、果肉厚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种子大小和可食率属于数量性状遗传,果肉质地属于质量性状遗传;龙眼杂种后代果实大小有趋小回归和退化的遗传倾向,低亲遗传极其明显;在亲本(立冬本、青壳宝圆)同为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种子和甜味时,杂种后代遗传有明显的趋小变异,但也有出现高亲的遗传表现;龙眼果肉不流汁对流汁、离核易对离核难、果皮颜色青褐色对黄褐色、果肉乳白色对黄白色在杂种后代中有较大的遗传优势,而种脐大小在杂种后代中表现趋中变异。  相似文献   
102.
优质大果晚熟白肉枇杷新品系——新白1号、新白3号、新白8号是从枇杷实生群体中筛选出的。其主要性状为:晚熟(4月下旬-5月上中旬);果实椭圆形或近圆形,果大(53-69 g.最大115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13.5%-16.2%,可食率71.2%-76.2%,肉质细腻、化渣、味浓甜鲜口、风味佳;早结丰产。无性子代能保持母树的优良特性,是颇具前途的白肉枇杷优良新品系。  相似文献   
103.
枇杷主要品质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测定的果实品质性状数据为素材,分析测定了果实6 个品质性 状。结果表明:140 份种质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 含量、固 酸比、糖酸比等品质指标的变异系数在14.5% ~ 60.5%之间,6 项指标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基于等组距离 法提出了5 级分级标准和参照品种。  相似文献   
104.
以结果习性好的龙眼立冬本为试材,研究不同留果量对枝梢成花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果实60-70粒,穗重0.8kg左右,果穗数量以32%最为适宜,果实单果重13g以上优质果;营养枝粗度、长度和复叶数分别为8.46mm、26.35cm和19.60个,次年枝条成花率77.13%,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属优良结果母枝;大小年平均株产最高(55.322kg),效益最好(936.03元/株),大小年幅度最小(5.94%),是龙眼立冬本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相对平衡的适宜留果量。留果量38%-48%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大小年结果。  相似文献   
105.
"宝石1号"龙眼是从"冬宝9号"×"石硖"的杂交子代中,通过选择优良单株定向培育而成的早熟优质大果新品种。2018年9月通过福建省科技成果鉴定。果实大,单果重14.6~16.7 g,均匀,侧扁圆形,果肩双肩耸起,果顶钝圆,龟裂纹较明显,放射纹不明显,疣状突起不明显,果皮青褐色。果肉乳白色,半透明,不流汁,汁液多,离核易,果肉质地脆,化渣。  相似文献   
106.
我国龙眼育种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全球龙眼栽培总面积近68万hm2,产量约230万t,主要生产国有中国、泰国、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中我国的龙眼种植面积39万hm2,产量126万t,居世界第一。我国是龙眼原产地,拥有丰富的龙眼种质资源,目前,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圃收集保存了320份种质资源。据史料记载,龙眼在我国有2 0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早在南宋就有进行龙眼品种选育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7.
果实香气成分和生物合成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气是果实风味品质的重要指标。果实中香气物质在进入体内的过程中,通过人的味觉和嗅觉,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心理起平衡的作用,与人类健康、营养关系极其密切。随着国际市场对果实品质要求的提高,果实香气研究倍受关注。近年来,随着高精密测试仪器的出现,香气成分的研究得以深入。果实香气研究经历了组分分析、特征香气鉴定、香气合成代谢、基因调控等阶段。草莓、葡萄、  相似文献   
108.
探讨立冬本龙眼不同留穗量对花芽分化期秋梢叶片矿质营养含量、结果母枝生长及果实品质和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株留穗量1/3和对照树的秋梢叶片N、P、K含量高于株留穗量1/2处理,Ca、Mg含量表现为留穗量1/2留穗量1/3对照。留穗量1/3处理,年际间结果母枝粗度、长度、叶片数差异均不显著,都是优良结果母枝,大年和小年均表现果大(13.0g以上),穗大(800.0g以上),品质优,大小年变幅小(14.67%),与留穗量1/2相比,4年平均增产24.20%,提高经济效益44.68%。说明留穗量1/3是较适宜的负载量。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利用无患子科间隔转录区序列(ITS)探讨了龙荔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通过无患子科27个属62个种ITS序列信息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龙荔和龙眼、荔枝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基于ITS序列信息可以清楚区分无患子科内不同的种属,其属间ITS序列相似度为(91.0±4.4)%、种间为(96.3±2.8)%。龙荔与龙眼、荔枝之间的ITS序列同源性均为92%,低于龙眼与荔枝间的同源性(93%),但高于和红毛丹的同源性(91%),其ITS序列中有4.5%的碱基位点与龙眼和荔枝均不同,主要表现为T和C互换、A和G互换,共占序列差异位点的56.5%。以韶子属红毛丹为外类群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龙荔、荔枝、龙眼之间的进化发育明显,龙荔最早自成分支,其次是荔枝,最后是龙眼。【结论】ITS序列信息分析结果支持龙荔作为独立属的分类可能。  相似文献   
110.
从泰国龙眼苗翘与我国龙眼天然杂交的后代变异株中筛选出优质鲜食新品种“香眼“.该品种初结果年平均单果重11.8 g,可食率71.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1.6%,味芳香,退甜慢,易离核,极宜鲜食.抗鬼帚病能力强.有望在生产上迅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