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植物着丝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丝粒是许多高等真核生物染色体的重要结构域之一,它的最内层是由串联重复的卫星DNA及其侧翼富集的中度重复元件组成。在整个真核生物类群中,不同物种间着丝粒的DNA序列千差万别,但其功能却相当保守,可确保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正确分离和传递。近年来,植物着丝粒的结构、功能和进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快,故对此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2.
水稻粒宽基因GS5的功能标记开发和单倍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粒宽是影响籽粒粒形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个与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密切相关的重要性状。在基因GS5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基因第2外显子的ACC/CTA和第9外显子A/C的两个变异位点分别开发了功能标记,并将其用于294份水稻微核心种质和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65份粳稻品种的基因型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变异位点的等位变异在水稻籽粒的粒长、粒宽和长宽比性状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其在水稻微核心种质中组成的4种单倍型在水稻籼亚种的粒宽、粒厚和长宽比性状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在粳亚种的粒宽和长宽比性状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江苏省审定的粳稻品种中仅发现Hap1和Hap2两种单倍型,其分别有64个和1个代表性品种。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育种中充分利用GS5的优异等位基因或单倍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配对研究,发现该杂种染色体很少发生配对,绝大部分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该杂种是由A、B和C 3个染色体组组成。因此该杂种是栽培稻和小粒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24.
采用添加环境激素壬基酚(Nonylphenol,NP)人工饲料饲养家蚕(Bombyx mori)的验方法,观察了家蚕的生长速度、生长量、变态、生命力情况。结果表明,连续取食0.500mmol·L^-1以上浓度壬基酚的饲料,家蚕幼虫和蛹的生长速度、生长量、发育整齐度、生命力等都明显下降,在发育后期和蜕皮、化蛹、羽化等变态时期更加明显。同时,NP在蚕体内可能有累积作用。2.000mmol·L^-1浓度的NP能使家蚕幼虫很快死亡。NP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家蚕的雌雄大小开差缩小,并且具有显著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是环境激素效应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25.
为探究不同微生物制剂对大口黑鲈生长、形体指标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在商业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丁酸梭菌[0(A组,CK)、0.25%(B组)、0.5%(C组)、1%(D组)丁酸梭菌(5×108 cfu·g-1)]、0.2%酵母产品(E组)及两者的混合物(0.25%丁酸梭菌+0.2%酵母产品,F组)进行两阶段共17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第一阶段(14周)试验组中,除添加0.2%酵母产品(E组)外,其余均较对照显著提升了大口黑鲈的生长性能,其中添加0.5%丁酸梭菌效果最优;第二阶段(17周)试验组间(A、C和F组),0.5%丁酸梭菌(C组)和0.25%丁酸梭菌+0.2%酵母产品(F组)的末均重及末体长较对照A组均显著增加;肥满度、脏体比指数、肠绒毛长度及肌层厚度三组间无显著差异,但与对照(A组)相比,添加0.5%丁酸梭菌(C组)的各指标有增高趋势,添加0.25%丁酸梭菌+0.2%酵母产品(F组)的各指标有降低趋势。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商业配合饲料中添加0.5%丁酸梭菌对大口黑鲈生长及肠道健康改善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6.
收集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BT型粳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对亲本分别按不同性状进行聚类,比较分析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亲本配组,杂种的性状一般表现为中间类型;2)亲本的抽穗期、株高对杂种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单株产量、单株颖花量等多数产量性状无明显影响。亲本的穗粒结构对杂种的穗粒构成有明显影响,多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小;大穗型亲本间配组,杂种每穗总粒数及单株颖花量、产量潜力均较大;3)以多穗型不育系与大穗型恢复系配组,产量较高,是现有亲本配制杂交粳稻一种较好的配组方式;4)直立穗不育系与弯曲穗恢复系配组,杂种单株颖花量最多,产量潜力最大,而且株叶形态较好,如筛选到结实率高的组合,该配组方式的杂种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7.
28.
水稻半矮秆基因sd-g的精细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矮秆基因的发掘、研究和利用是水稻株型改良育种和植物生长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利用新桂矮双矮与02428杂交产生的F2群体对sd-g进行了精细定位,sd-g基因首先被定位在水稻第5染色体上微卫星标记RM440和RM16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是0.5和2.5cM.为了进一步精细定位5小譬基因,利用已经公布的水稻基因组序列,在sd-g基因附近区域寻找微卫星序列并发展新的标记,在RM440和RM163之间发展了9个徽卫星标记,sd-g基因被进一步定位在SSR5-1和SSR5-51之间,SSR5-1与sd-g之间相距0.1cM,SSR5-51与sd-g之间相距0.3cM,而SSR418与sd-g表现为共分离.以此为基础,构建覆盖sd-g基因区域的BAC重叠群,sd-g基因被定位在AC105319约85kb的区段上,这为sd-g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
三倍体狗牙根染色体数变异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倍体狗牙根‘矮生百慕大’进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其细胞内染色体数存在非整倍性变异,变化范围为2n=27~30。进一步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以45S rDNA为探针进行鉴定,发现在三倍体狗牙根‘矮生百慕大’细胞中有3条染色体含有45S rDNA,并且都位于着丝粒部位。这3条染色体上的杂交信号强弱不一,两个染色体在45S rDNA区杂交信号较强,且易伸长呈线状结构,杂交信号较弱的一条染色体可能由于45S rDNA含量比较少,所以这一区域染色体很易在分裂中"拉长"并断裂,形成非整倍体。  相似文献   
30.
四种细胞质六千辛A粳稻不育系育种利用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由粳稻品系六千辛转育成的4种细胞质的一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育性、开花习性、异交特性及可恢复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包台(BT)型、红莲(HL)型、茶野(CL)型六千辛A花粉以染败为主,WA型六千辛A花粉100%典败;BT型六千辛A平均自交结实率为0.60%,生产应用的安全性较差;HL型、CL型六千辛A无自交结实现象,不育性较BT型六千辛A稳定。(2)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程度影响倒一节间长度,花粉败育越彻底,倒一节间越短,从而使穗伸出度和株高相应缩短;因此,WA型六千辛A表现包颈,而BT型、HL型、CL型六千辛A均无包颈。(3)WA型六千辛A开花不集中,花时明显滞后,花期明显拉长,异交结实率低;HL型、CL型六千辛A的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率与BT型六千辛A无显著差异,明显好于WA型六千辛A。(4)BT型六千辛A的可恢复性最好,HL型、CL型六千辛A次之,WA型六千辛A最难恢复;从BT型粳稻恢复系中可以筛选到HL型或CL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系。HL型、CL型粳稻不育系较好地协调了育性稳定性、开花习性和可恢复性几方面的矛盾。因此,选育HL型、CL型粳稻不育系及其相应的恢复系,可能是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