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转Bt基因杂交棉主要性状优势率分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分析了 73个转 Bt基因抗虫杂交组合 F1主要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优势率分布 ,认为 :1杂种一代的霜前皮棉产量、株高、铃重、衣分、霜前花率等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优势。 2 5 6%的组合霜前皮棉产量竞争优势 ( CH% )集中在 1 0 .1 %~ 35 %之间 ;子棉总产则以 0 .1~ 2 0 %居多 ;铃重、衣分、子指、霜前花率的 CH%主要分布在 0 .1 %~ 1 5 %之间 ;生育期、2 .5 %跨长为负优势 ,多在 - 5 %~ - 0 .1 %之间。 3与 F1相比 ,除子指、2 .5 %跨长外 ,F2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均不同程度下降 ,以子棉总产、霜前皮棉产量、霜前花率、单株铃数降幅较大 ;生育期变化较小 ;铃重、衣分、子指虽比 F1有所下降 ,但仍呈现较强的正向优势  相似文献   
62.
抗棉铃虫杂交棉抗虫性及主要经济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棉铃虫杂交棉抗虫性及主要经济性状研究@耿军义@李之树@李延增¥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抗棉铃虫杂交棉抗虫性及主要经济性状研究StudiesonBolwormResistanceandMajorEconomicCharactersofBolworm┐Re...  相似文献   
63.
阿魏蘑多因子优化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军 《食用菌》2004,26(3):28-29
阿魏蘑是一种珍稀食用菌,近年来我市部分区县开始引种栽培,栽培面积越来越大,为了筛选阿魏蘑最优的栽培方式及配套的栽培技术,笔者于2002~2003年进行了阿魏蘑多因子正交优化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4.
对冀棉18号F1和F2花铃期的SOD和POD活性及生理生化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冀棉18号F1和F2花铃期的同化量明显高于对照种中棉12,并且光合产物主要运输到蕾铃等生殖器官上;F1和F2的SOD活性差异不明显,并与亲本和对照相近;F1的POD活性略高于F2,二者均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65.
论小麦“一喷三防”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孕穗至抽穗期是麦田多种病虫盛发为害前期,是组织开展“一喷三防”的最佳时期。2006—2007年针对条锈病为主的“一喷三防”试验证明,自小麦齐穗开始,采用15%粉锈宁WP100g/667ms+10%吡虫啉WP20g/667m2+98%磷酸二氢钾200g/667m2.对水40kg/667m。或15%粉锈宁WP400倍+5%吡虫啉EC3000倍+富万钾600倍,药液喷洒量40kg/667m2的配方,间隔10d连续防治2次,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危害,显著增加粮食产量,在病虫发生较轻的田块,防治区较对照区千粒重平均增加1g,667m2增产20kg,在病虫发生较重的田块,防治区较对照区千粒重平均增加3.85g,667m2增产73.4kg。  相似文献   
66.
棉花根部损伤程度对感染黄萎病菌后体内抗性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明棉花黄萎病对不同伤根程度棉苗体内相关抗性酶的影响。【方法】棉苗长至四叶时,将纸钵与蛭石等去掉,用水小心冲刷,得到:⑴完整根苗。⑵将根下部3~5 cm的余根用消毒的刀切掉为切根苗。⑶留主根,将大部分侧根切除为伤根苗。3种不同根系状况的棉苗浸于20 ml棉花黄萎病菌的菌液中,以无菌水稀释至不同浓度。经0~48 h,记载致萎蔫程度,并测定相关抗性酶的变化。【结果】3种伤根处理的棉苗浸黄萎病菌培养液后,其致萎度差异显著。当病菌液的浓度为1﹕10时,整根苗不出现感病,受害最轻;其次为伤根苗,2级感病;切根苗最为严重,3级感病。同时还测定了与提高抗病性有关酶的变化,以1﹕50浓度处理效果最好,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伤根苗达42.96 U mg-1•min-1,整根苗达到较高值49.2 U mg-1•min-1,切根棉苗为38.2U mg-1•min-1。有害物质丙二醛(MDA)的含量切根棉苗为39.483 mmol•g-1,伤根苗为27.12 mmol•g-1,整根苗为最低值3.845 mmol•g-1。而体内相关抗性酶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高低与有害物质丙二醛(MDA)含量的多少,其顺序与受害轻重的顺序一致。【结论】棉花伤根后的棉苗外部病理反应与体内相关酶的动态生化反应进行研究,获得植株外部病理反应与内部生化实验相吻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7.
分析了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F_1和F_2产量性状、农艺性状、纤维品质的杂种优势以及这些性状在F_1,F_2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F_1霜前皮棉产量、株高、铃重、衣分、霜前花率等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优势,而果枝数、单株铃数、生育期、2.5%跨长等则呈现负效应;这些性状优势在F_2代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产量、霜前花率、单株铃数降幅较大,铃重、衣分、籽指虽比F_1有所降低,但仍表现为正向优势。  相似文献   
68.
我国棉花绿盲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棉田中的主要害虫逐渐转变为棉蚜、盲蝽和烟粉虱,其中绿盲蝽为主要优势种.本文就棉花上绿盲蝽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措施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为制定综合防治规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
棉花种间杂交渐渗系抗黄萎病性状遗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抗黄萎病棉花种间渐渗系冀79作父本,高感病陆地棉品系1096作母本,配制杂交组合。感病对照、亲本及F1、F2在田间混生病圃鉴定。对亲本、F1及F2分离群体的抗性表现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该抗源抗黄萎病性状的遗传方式,结果表明,该抗源抗性是由1个显性抗(耐)病基因和2个加性基因共同起作用,其中加性基因起主要作用。并且2个加性基因是独立遗传的,当2个加性基因同时存在并且纯合时,植株表现为高抗;当2个加性基因同时存在并且杂合时,植株表现为抗病;当只有1个加性基因存在时,不论纯合还是杂合,植株都表现为耐病;当2个加性基因不存在时,植株表现为感病。  相似文献   
70.
黄河流域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主要性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为数据源,分析了1999年设立转基因抗虫棉试验以来先后参试的21个春播常规品种和42个杂交种的主要性状参数分布及年度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子棉总产量、株高、黄萎病指分布广泛,铃重、子指、霜前花率、果枝始节、果枝数变幅较小,80%以上的品种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符合中绒棉育种目标;②随时间推移,子棉总产量、铃重、霜前花率、纺纱均匀指数有上升趋势,而衣分、子指、上半部平均长度、麦克隆值变化不大,黄萎病指有所降低但仍然偏高;③纤维比强度、黄萎病指是品种达标的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