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9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7篇
  17篇
综合类   128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2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提高繁育性能,实现一年一产,增加养殖效益,本文在西藏自治区仲巴县选择了30 头健康怀孕吉拉金丝牦牛开展对比补饲试验,对其生产的牦犊牛实施早期断奶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对怀孕吉拉金丝牦牛补饲,在怀孕天数上,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在产后配种间隔天数上,对照组间隔148 天,试验Ⅰ组间隔83 天,试验Ⅱ组间隔87 天,试验Ⅰ、Ⅱ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对牦犊牛进行早期断奶,对比牦犊牛初生重和60 日龄日增重,对照组、试验Ⅰ、Ⅱ组差异不显著;对比60 日龄断奶到180 日龄日增重,试验Ⅰ、Ⅱ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180 日龄对照组平均日增重为248.197 2 g,试验Ⅰ组平均日增重为406.979 6 g,试验Ⅱ组平均日增重为399.994 4 g。在经济效益方面,10月龄青年牦牛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效益4 500 元/头。  相似文献   
92.
胎衣不下也称胎衣滞留,是指母牛产后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将胎衣排出,而滞留于子宫内的一种疾病,指母牛分娩后,经过72h内仍排不完全部胎衣,即为胎衣不下。此病为舍饲奶牛较多见。正常情况下,胎衣排出时间在奶牛生产后的3~5h,若超出此时间奶牛容易因胎衣不下出现发情推迟、子宫发炎、配种次数增多等现象,甚至会影响产奶量、导致不育,有碍奶牛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3.
在分析国内外冰研究成果,总结西藏地区冰情特点与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高原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进行防冰的新措施。通过实验观测和成本核算,表明太阳能防冰在西藏地区是一种经济有效并且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防冰措施。  相似文献   
94.
日光温室越冬茬番茄栽培面积很大,仅次于黄瓜栽培面积。由于其生育期长,并经历了高温、低温、高温的过程,所以品种选择应选用耐低温、抗病能力强、耐贮耐运的中晚熟粉红果和大红果番茄。本文主要介绍了日光温室冬季番茄栽培的基本管理及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为明确西藏冬青稞生长发育及产量对增温和CO2浓度升高的实际响应,以西藏冬青稞主栽品种‘冬青18’为试验材料,设置开放式气室(OTC)内无增温且无增施CO2为对照(CK)、增温(T)和增温+增施CO2(T+CO2)3个处理,经连续2个生长季全生育期增温控制试验,观察记录冬青稞生育时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1)T和T+CO2处理使‘冬青18’全生育期显著缩短,缩短12~20 d,主要集中于播种-出苗期和抽穗-成熟期。2)灌浆期旗叶叶绿素含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3)T处理降低‘冬青18’产量,同时增加CO2有弥补产量的效果,主要是因为T处理的主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均降低,增温同时增加CO2使千粒重和穗粒数有所增加。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冬青稞生长整体表现为穗粒数、粒重和千粒重均降低等减产效应,而增加CO2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减产趋势,未来该地区冬青稞生产栽培可通过调整播期及筛选耐高温品种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96.
97.
为揭示气候变化对林芝地区主要作物生产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为研究区,选择冬小麦、玉米、春青稞和春油菜4种主要农作物,通过划分喜温和喜凉作物不同生长季,分析1981—2018年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期、种植结构及产量变化的影响特征。结果显示:1)林芝地区作物生长季气温呈极显著的增暖趋势,生长季气温以0.35℃/10年的速率显著增加,且喜凉作物生长季增温更加显著;秋播作物、小春作物和大春作物生长季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以0.34、0.30和0.26℃/10年的速率显著(P0.05)升高;作物生长季年平均降水量呈现较大的波动性特征。2)受气候变暖影响,林芝地区喜凉作物和喜温作物物候期均呈延长趋势,并且喜凉作物的物候期延长趋势较喜温作物显著,以5.43~11.7d/10年的速率延长。3)林芝地区作物结构变化表现为喜温作物种植面积增加,传统喜凉麦类作物面积减少;不同作物单产变化较为复杂,总体表现为喜温作物玉米单产增加,春青稞和冬小麦等喜凉作物单产有所降低。气候变暖背景下,林芝地区4种主要作物生长季增温显著,物候期延长显著,伴随喜温作物面积和产量增加,喜凉作物种植面积呈萎缩趋势。未来应积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和土地资源,稳定作物生产的同时注意防范气候波动引起的自然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98.
动物转基因技术是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胚胎工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生物技术.利用该技术,人类可以按照自己意愿去改变动物的遗传组成,提高动物生长率,改进动物脂肪质量、动物乳品质量以及羊毛产量和品质,还可获得用于治疗或预防人类疾病的转基因生物药品等.然而,动物转基因技术仍在探索之中,许多问题尚未解决,转基因动物的...  相似文献   
99.
西藏三大优良类群牦牛产毛性能及毛绒主要物理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藏三个优良类群牦牛毛绒的生产性能及毛品质特性 ,有计划地开展牦牛毛绒产品的开发利用。本课题于 1 997年至 1 998年两年的时间 ,对西藏的嘉黎、帕里、斯布牦牛进行调查 ,以随机采集毛样法 ,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 ,帕里成年牦公牛剪毛量为 0 .71kg ,母牛为 0 .1 9kg。公母牛平均产绒量为 0 .6kg ,含绒率为 56 .75% ,绒毛细度 1 8.1 3~ 2 7.4 9μm ,强度为 1 2 .1 2~ 2 6 .4 2CN。斯布成年牦公牛的剪毛量为 0 .8kg,母牛 0 .1 6kg,公母牛平均产绒量为 0 .5kg,含绒率为 4 7.87% ,绒毛细度为1 9.90~ 32 .89μm,强度为 1 3.38~ 2 9.6 8CN。嘉黎成年牦公牛的剪毛量为 0 .6 9kg,母牛 0 .1 8kg ,公母平均产绒量为 0 .6kg,含绒率为 6 5.4 8% ,绒毛细度 1 8.74~ 33.83μm ,强度为 1 4 .1 8~ 30 .4 2CN。由此说明 ,西藏三大优良类群牦牛具有较强的毛绒生产潜力 ,毛纤维细度小、强伸度好 ,是毛纺工业较好的生产原料  相似文献   
100.
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影响,本文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增温方式进行不对称季节性模拟增温,设置全年增温(T1)、夏秋冬季增温(T2)和春夏秋季增温(T3)3组不同处理,分析高寒草甸的群落组成及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增温后群落的优势种发生变化;群落的平均高度增加,其中T1和T3处理的群落平均高度显著增加;群落平均盖度无显著变化,但禾本科植物的高度和盖度增加;不同季节增温后群落的Patrick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ielou均匀度指数则无明显变化,表现为T1处理的群落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T3处理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对不同季节增温处理的响应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